潼南县塘坝本地王氏族谱序

未水原本木,脉系血缘亲,先辈之族历,投笔写真情。
始祖发源于山西太原(香火原太原堂上),随着时代的演变,始祖迁址北宋南部(今湖北孝感麻城县),何时从太原或开封迁出均不了解。由于人烟稠密,家庭中两兄弟英岳、英绪又从明代约(1608年)再次族体分支外迁入蜀,宅居在川东斗南山下(今重庆潼南塘坝镇大、小嵛山东面山脚的牌坊沟和王家湾两地),以耕读为家。明末清初(1640~1646),兵慌马乱,为避抓壮丁和战争之灾,远祖希世、承治两兄弟被迫在母亲的说服下,离乡背井外出躲避,至今无音讯。家中留下年幼的小弟三恒与母亲二人(父亲早已去世)。1644年,八大王(张献忠)剿四川,传说要斩尽杀光,当时蜀川大地均先后携家外逃,远祖三恒(年方14岁)也只好背着重病的母亲逃命,途经现在的王家湾老坟山时,发现母亲已死去,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哭着将母亲放在一空石墓里就算安葬,留下母亲最舍不得的红花碗作陪葬,磕头作揖之后,在墓旁柏树上反手啄刀作记号,连夜逃到贵州遵义县西隅里鹿牙庄蒲盎村暂住(现遵义市南北镇附近)。长大后娶樊氏,生文选、遴选二子。1689年(康熙廿八年),全家返乡为寻祖墓,披荆斩棘,历尽艰辛,终见啄树的刀历经几十年只剩刀柄在外,找到坟墓,明明是王家湾,怎么变成了苟家湾?据了解,苟姓几家也是两年前从外地到此定居,插占为业,定名苟家湾的。经家人合计后,决定打官司,官家根据啄树的刀和石墓内的红花碗为确切证物,苟家败了官司后只好另择居地迁走。从此,祖先才恢复原王家湾地名至今。为了纪念,将母亲的坟更名为反手为记,新建的宅居地称为反手屋基。
1609年,回川兄弟文选居原四川北道潼川府遂宁县下安里九甲地名牌坊沟(今潼南县塘坝镇石花村),又名三块碑。遴选居王家湾(今塘坝镇小层村)。先祖三恒去世后,葬牌坊沟柿花屋基后山(现有清代石碑为记)。由于财丁兴旺,牌坊沟脉系分支居帽子山(今塘坝镇康乐办事处普托村)。1936年,又由于帽子山分支脉系居贵州金沙县(今金沙县城关镇骆马街)。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由于湖广大量移民填川,塘坝王姓非常庞大,素有王半场之称。为了分清次世,不乱尊卑,于1708年经商议决定合族。从此,王氏家族称呼有礼有节,也避免了他族非议。由于族体习俗差异,兼之成千上万家族清明聚合集中筹办成了大难题,最后决定由牌坊沟、王家湾、帽子山等地王氏家族几辈人均在塘坝集居,因外逃返家回原籍合族时定为本地王,湖广移民过来的为填川王,每年的清明聚会仍按原各自的方式分开办会,聚会时互派代表参加,此举直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才告一段落。
本地王氏字派从回川起二十字:选模居行成,安邦定国民,忠孝光化宇,一人正大兴。1706年经研究,一人正大兴在当时考虑有犯上的嫌疑,难免会引来灾难,故将一人正大兴改为万代永隆兴。1993年经族体研究,又续撰了后二十个字派:德厚多达贤,克勤崇俭良,荣华富贵远,世正长显强。填川王三兄弟入川后分别宅居在塘坝镇七、八两村的松林坝、豹子咀、王家楼房一带,当时的字派为:一仲国正大,文学启洪先,祖宗维泽裔,永世胤朝元。合族时根据双方年龄字派对应排辈:选、模、居、行、成、安、邦、定、国、民、忠、孝、光、化、宇、万、代、永、隆、兴、一、仲、国、正、大、文、学、启、洪、先、祖、宗、维、泽、裔、永、世、胤、朝、元。
根据字派对应排辈后,王氏大家族世代均以对应字派取名和称呼,有关字派的编撰和续谱均由本地王和填川王各自主张。
至于远祖希世、承治外出避难,第一种情况可能被抓去当壮丁;第二种情况可能避难后回原籍,因三弟和母亲均不见了,也不知道逃到哪里去了,只好各自为阵;第三种情况可能避难两兄弟活着,又在什么地方从事什么职业和安家概不知晓。谁知三兄弟分别之后,从此成了永别,有关谱书生庚也因此失传,现初步了解本地王氏家族有上万人,族谱序中只能从回川后开始定我族字派和写谱书。为了寻根问祖,把我族的断代联系起来,只要全国各地各王氏族体,知道王英岳、王英绪或王希世、王承治的名字,就可能找到我族的各代传人。请知情者电话告知或寄资料。
本地王代表:王智健
电话号码:13608356263
家庭地址:重庆市潼南县城接龙横街13号(重庆市潼南四建公司转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