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涪州送坪王氏考略

    在维纲兄的带领下,经几年寻根穷源,我们重庆涪州送坪王氏是三槐王氏王旭支下以王鼎为入川始祖的马三垭王氏后裔。
    追溯远祖,我们发现重庆涪州送坪王氏竟是黄帝的直系后裔。关于黄帝,《辞海》称之为传说中的人物,这是由于迄今发现的甲骨文是殷商时期的,以前的事就称为传说。黄帝姓姬,姬姓从女,这是源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姓。相传黄帝有25个儿子,其中一个叫玄嚣,为黄帝妻嫘祖所生。玄嚣生娇极,娇极生帝喾。帝喾的儿子有两人分别成为商族和周族的始祖,即契和弃(司马迁:《史记》)。弃善于农耕,帝尧曾举他为农师,帝舜封他在邰,号后稷。从后稷传到姬发(周武王)建立周朝。
    我重庆涪州送坪王氏属太原郡王氏,是太原郡王氏的嫡传世系。太原郡王氏家族起源于公元前544年间(春秋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在春秋时期的东周,黄帝的41代孙姬泄心嗣位于公元前571年,称灵王。周灵王的儿子姬晋字子乔被立为太子。太子晋生于公元前566年,他从少年就开始显现出非凡的才华。有史料记载:“太子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十五岁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灵王重之,诸侯从之”。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因谷洛涨洪水,眼看有冲毁王宫的可能。灵王决定以堵塞的办法去治理洪水,太子晋当面反对,并指出堵塞的办法将危害天下,建议以聚土、疏川、障泽、陂塘等办法来疏导洪水。太子晋的正确意见却触怒了父亲灵王。灵王当场就废太子为庶民。“其嗣避周难于晋,家于平阳,因氏王氏”(平阳指的是平阳邑,在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西南部一带)。世代都称太子晋是王氏得姓之人,得姓原因是因为太子晋是周灵王的太子,所在家族因此被认为是“王子王孙”“王家”,因此才姓王。
    在汉魏时期逐渐形成了以祁县王氏和晋阳王氏为代表的太原郡王氏,世代以来太原郡王氏都尊太子晋为祖先。太原郡王氏子孙蕃衍,瓜瓞绵绵,遍及各地。王姓发展至今,人口已近一亿,还有很多海外王氏子孙,实为天下第一大姓。随着华夏文明的演绎和发展,太原郡王氏先后出现了很多分支。如太原王、琅琊王、江左王、咸阳王、固始王、开闽王、三槐王、赣湘王、潮州王、琼崖王等等。尤其以王言为始祖的三槐王氏,是目前以堂号命名的王氏支族中最大的一支。三槐王氏又分许许多多分支,其中著名的有王懿支下的王睦为始祖的永泰王氏;王旦支下以王皋为始祖的三沙王氏(东沙、中沙和西沙),王鏊所在的洞庭王氏,王守仁所在的余姚王氏;王旭支下的以王明远为始祖的楚南上梅王氏,以王玄为始祖的昆山王氏和以王鼎为入川始祖的马三垭王氏等等。不管分支有多少,总体来说,王氏一姓,肇起洛阳,中经太原、琅琊、江左使之光大;咸阳、固始散播四方,闽、潮、琼崖走向四海;三槐、赣湘、槐阴满庭。他们都是太原郡王氏的承传、播迁和发展。洛阳是我们王氏的发祥地,太子晋就是我们王氏的始祖。
重庆涪州送坪王氏属三槐王氏。三槐王氏系出太原郡王氏祁县支,是隋文帝时期居河汾龙门(今山西河津县),有“王孔子”之称的王通的后裔。三槐王氏开基始祖王言(太子晋56世)始定居于山东大名府莘县,唐末黎阳县(今河南浚县)县令,赠许国公。王言之子王彻,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中进士第一,成为状元魁首,官至左拾遗,后追赠为鲁国公。王彻之子王祜,大名莘县人,字景叔,曾任魏县和南乐县令。入宋朝后,王祜晚年拜为兵部待郎,于上任后月余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追封晋国公。王祜曾亲手种植了三棵槐树于开封自家庭院中,相信“后嗣必昌”,并称:“吾子孙必有三公者”。他希望借重三槐的喻意显赫家族,其次子王旦后来果然当了宰相。王氏族人遂称这支王氏宗族为三槐王氏,宗族祠堂命名为“三槐堂”。王槐王氏始兴于第二代王彻,鼎盛于第四代旦旭兄弟,成为北宋时期除皇室赵氏外最显赫的大族,并开始定居京师。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特为之作《三槐堂铭》,从此三槐王氏扬名天下。
    辽、金侵扰,北宋灭亡,三槐王氏随着朝廷举家南迁,奔走四方。南宋初期出使金国的王伦乃王旭后裔,自开封南下后,其子孙多落籍于苏州等地,其他三槐王氏或因逃难,或因居官,落籍各地者足迹遍于浙东之宁波、绍兴、温州和台州等地。先世王政(太子晋68世)仕翰林院修撰、吏部左侍郎,“始徙家于越为望族”,后裔孙又迁赣、皖、湘。元初仕卿公携子鼎迁居鄂省麻城孝感。
元大德二年(1298)鼎祖(太子晋73世)以武略将军于四川行省广元路巴州拜官授职,统领巴州(即“除广元路巴州”)。元泰定三年(1326)鼎祖解下印绶,辞去官职(即“解组”),遂卜居巴州壁江(通江)城南候村。时鼎祖次子彦福公知湖广武冈州(今湖南武冈市),辞官后也返蜀巴州壁江。彦福公与妣何氏生文榬、文砣、文蛟和文龙四子,后四公由侯村移居马三垭,是谓马三垭王氏也。鼎祖和蒲氏妣即是马三垭王氏入川始祖。
公元1368年朱元璋扫灭群雄,登上皇位建立明朝,时与大臣间的权力斗争日趋尖锐。为巩固政权,朱皇帝极力铲除异已,又听信谗言滥杀无辜,诛连九族。鼎祖父子与陈友谅、陈理均系湖北人,又都曾事元为官而涉嫌,“朝中佞臣谗言起,彦福祖气疾身故。”彦福祖四子畏祸,隐匿老虎洞,议决分散逃离,临别时按薪燃过程以柴、炭、烟、灰为名号,隐名各散。“烟居马三垭旧业,柴迁东乡,炭徙渠县,灰移湖北枝江。”
鼎祖曾孙,烟祖第六子志伦公(太子晋76世)明初由马三垭移居保宁府巴州从化乡银匠坪(今巴中市平昌县板庙乡王家坪)。志伦公配马氏,又衍传七代至守先公(太子晋83世)。时值明末清初,天下大乱,守先祖们避乱逃生,一路披荆斩棘,南下进入黔省平越府湄潭县宝善里,妣胡氏卒于斯。1650年“南明”权臣孙可望进犯遵义,殃及湄潭。饱经战乱的守先祖们,又从贵州湄潭沿乌江而下,复入川东,于重庆府涪州长里上三甲送坪马路口(现武隆县凤来乡送坪村)插占为业。先祖们“靠着水沟,割下芦草,造起苇蓬,将自己一家人安顿下来,又把自己力气能够开垦的土地用树枝插起,作为占有者的标记,……。”守先祖续娶曾氏妣,在送坪马路口拓荒开田,修整道路,建造房舍,兴教办学,从此子孙繁衍十四代,近400年矣。
守先祖和曾氏妣就是我们重庆涪州送坪王氏宗族的始祖。
重庆涪州送坪王氏十一世               维远、维新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