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舟与延安大生产运动探析

                      王荣成  
     [摘要]:“七七事变“成为中国全民抗战的起点,并由此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在抗日战争时期,王维舟带领三八五旅驻防陇东地区,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反摩擦斗争,同时领导军民在保卫党中央的安全、巩固八路军的总后方、开展大生产运动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号召干部、战士一把镢头一杆枪,自力更生保卫党中央;毛泽东受到启示,发起了史无前例的大生产运动;陕甘宁边区军民自己动手,达到了丰衣足食的目标。
【关键词】: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1937年8月25日起,王维舟○1任第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副旅长、旅长兼政委,率旅直并一个团编入八路军后方留守处,驻守陇东,执行保卫党中央陕甘宁边区的任务。【1】1940年4月至1942年12月兼任陕甘宁边区陇东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1941年1月至1945年8月兼任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警备司令员。这一时期,他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和领导镇原、东华池、西华池、合水、曲子、环县、庆阳等地军民坚持抗战、支援前线;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党中央,巩固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2]
  一、一把镢头一杆枪,自力更生保卫党中央
(一)挖窑洞修建住房
自古以来,士兵可是“公家人”,历来是吃公家粮的。王维舟初到陇东时,困难重重,衣食住行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1937年冬,部队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住房。为了坚持长期抗战,又不给人民群众添麻烦、增加负担,王维舟率领干部、战士在庆阳的麻家湾、田家城沿山崖城墙打窑洞100多孔,解决了旅直属机关部队住房困难。
(二)自己动手开荒地
1938年春节,留守兵团司令员肖劲光来到七七0团检查工作亲眼目睹:官兵不仅缺少御寒的柴、炭,而且被子破烂,每天两餐还吃不饱。披着雪花出操的战士,有的只穿一件棉上衣,有的只穿一件开了花的棉裤,另有十几人穿着夹衣,还有五人赤脚训练。而这样的情况不止一个连队出现。
面对如此严重的困难,我们是“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坚定地回答,“我们是确信我们能够解决经济困难的,我们对于在这方面的一切问题的回答就是‘自己动手’四个字”。 
陇东地区比较偏僻,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群众生活很苦,加上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掠夺和土匪的骚扰,民不聊生。部队每人每天发菜金5分,粮食一斤半。这点钱买了菜就买不了油盐柴禾,买了油盐柴禾就买不了菜,吃肉就甭提了。有的连队因蔬菜接济不上,就利用便宜的陕北盐,为省菜就多放盐。王维舟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向部队指战员提出:“一把镢头一杆枪,自力更生保卫党中央”的口号,全体指战员热烈响应王旅长的号召。在王维舟的带领下,开展了生产自给运动。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综合中日双方各自的情况以及战争的性质,这场抗日战争是持久的,“战争的长期性和随之而来的残酷性,是明显的”。【3】王维舟深知在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必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长期抗战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财政和经济的困难。为了解决面临的困难,王维舟遵照留守兵团的指示开始行动起来,自行想办法:种菜、生豆芽、磨豆腐、喂猪、养羊、砍柴、烧炭、打草鞋、做鞋、以及捻毛线、打毛衣、毛袜手套等生活必须品,搞得热火朝天。6月,王维舟兼任三八五旅政治委员,年底升任三八五旅旅长。【4】他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建设是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物质基础。
1938年全旅种蔬菜140多亩,养猪200多头,平均每个伙食单位四至六头,最好的是旅司令部,大小养了18头,砍柴总共237000多斤。为了解决干部战士穿鞋难的问题,发动指战员自己动手做鞋、打草鞋,总共做了4500多双(内有一部分棉鞋),平均每人一双。七七0团超过了计划,共打草鞋3850多双,平均每人一双半。北方战士不会打草鞋,但会做鞋,采取互助互学,分工合作,除满足平常穿外,还能保存一至二双备用。手套、袜子每人完成一至二双,部分战士已学会打毛衣,还烧了180000斤木炭。为了解决部队和人民群众吃盐的困难问题。把部队的骡、马、驴等牲口统一组织起来,到定边去驮盐。这不仅解决了部队自己吃盐,还把多余的盐交给合作社和贸易货站卖给群众吃。在边区贸易公司的统一组织和领导下,我们还把特产,如盐、甘草、皮货等物质有组织地出口,通过国民党统治区的商人换回我们紧缺的物资,如棉花、布匹、医药等。与此同时,还创办了各种合作社,如开办了磨坊、油坊、豆腐坊、粉坊等作坊。自己磨面比交当地群众磨,每一百斤麦子要多磨十多斤,麦麸子、豆渣、粉渣、油饼还可以喂猪、喂牲口,这样又节省了马料。由于生产发展了,生活改善了,在节省的伙食金内,抽出一部分给战士卖羊毛、驼毛捻毛线,打毛衣、手套、袜子等,保证每人一双以上。提倡战士自己缝补衣服。班与班、排与排、连与连互相开展竞赛,整个部队的生产运动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5]在搞好守备和军事训练的前提下,积极发展生产,使整个部队的生活得到改善,反过来又促进边防守备和军事训练的完成。肖劲光把这些做法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很高兴地说,对部队的这些做法,要給于鼓励,要注意帮他们总结经验。克服经济困难,减轻人民负担,我们部队必须学会搞生产,一手拿枪一手拿鎬,把生产、学习 与战斗结合起来。[6]党中央及时总结这个好经验,并在整个留守部队和机关、学校加以推广。
(三)发展生产,自力更生
1939年春季,国民党停发了三八五旅的一切经费,并加紧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1939年1月初,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第一届会上提出了“发展生产,自力更生”的口号,号召部队、机关、学校全体人员和边区人民群众开展必要的生产。4月10日,边区政府公布了《陕甘宁边区人民生产奖励条例》和《督导民众生产勉励条例》,具体规定了对群众生产加强组织领导的有力措施。 
为了粉碎国民党对边区的经济封锁,王维舟响应党中央“发展生产,自力更生”的号召,动员全体干部、战士种菜、养猪、养羊、砍柴烧炭、打草鞋、纺线,办油坊、磨坊、豆腐坊。王维舟向部队和陇东人民群众提出了“一把镢头一杆枪,自力更生保卫党中央”,领导军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开荒种地时,王维舟指示部队不要影响当地老乡的种地面积,旅部直属单位在陡坡,深沟的地方开荒、平整土地。
6月10日,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强调:“吃饭是第一个问题”,要求“自力更生,克服困难”。11月,中共陕甘宁边区第二次代表大会总结了抗战以来边区经济工作的经验,通过了《关于继续发展边区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决议》,号召边区人民,“继续发展边区经济,使边区全体人民丰衣足食。”边区政府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号召和决策,明确提出“自给自足”,大大激发了边区军民的积极性和热情。
1939年,三八五旅司令部、政治部等单位在城北五里坡水沟里的一块名叫“乱世滩”的地上开荒。这里大约十亩多地,遍地都是鹅卵石和小石子,下面还埋着好多大石头。部队来到水沟,王维舟自始至终和战士们一起,同甘共苦,仅五天就把地整平。由于劳动量太大,单位用坏镢头一百多把。1939年底,王维舟任三八五旅旅长兼任陇东军政委员会书记。[7]1940年春,王维舟任三八五旅旅长兼任陇东分区专员。[8]
二、 毛泽东受到启示,发起了史无前例的大生产运动
(一)留守兵团的生产自给,给毛泽东新的启发
留守兵团的生产自给运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这让毛泽东感到分外欣慰,也给了他新的启发。1940年12月的一天,毛泽东把林伯渠、萧劲光等人找去,专题研究进一步开展生产自给事宜。经过讨论,与会者一致认为靠我们自己的双手,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大家共同克服困难。毛泽东在《八路军军政》发刊词中指出:长期抗战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就是财政经济问题,这是全国抗战的困难问题,也是八路军的困难,应该提到认识的高度。1941年王维舟任三八五旅旅长兼任陇东军分区司令员。【9】2月2日,毛泽东在延安党政军生产动员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说:“要继续抗战,就需要动员全中国的人力物力。陕甘宁边区有200万居民,还有4万脱离生产的工作人员,要解决这204万人的穿衣吃饭问题,就要进行生产运动。“[10]
(二)党中央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11] 政策
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中国国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日军把进攻的主要矛头指向解放区,1941年以后更是在华北实行“三光”政策,国民党的政策也做出重大调整,从对外转为对内,并对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和残酷的军事包围,同时又连续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陕甘宁边区在经济上陷入极其困难的境地。
1941年,为打破国民党政府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的经济封锁,党中央决定在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陇东分区积极响应,坚持“以农为主,商业次之”的生产自救方针,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1942年底,毛泽东在回顾当时的情形时说“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12]847毛泽东在《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提出我们党的正确的口号,这就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13]849它符号客观经济规律,正确反映了发展经济与保障供给以及经济工作与财政工作的关系,纠正了那种不注重发展生产,开辟财源,而单纯在财政收支上打算盘的错误做法。这个总方针,要求从实际出发,发动和组织军队、机关、学校和人民群众自力更生,开展生产运动,在着重发展民营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公营经济,以求解决边区政府的财政困难,满足军民必不可少的物资需求。
(三)大生产运动的实现方式——自己动手
党中央还为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实现方式——“自己动手” 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诸如在工、农、商各项经济事业中,实行“以农业为第一”的方针;1943年10月1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写的党内的指示《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14]在农业生产领域,实施减租减息、增开荒地、推广植棉、不误农时、提高技术、调剂劳动力、增加农贷、累进税制和提高技术等政策,以及“组织起来”开展劳动互助的方针;在处理各种关系问题方面,提出“统一领导,分散经营”、“公私兼顾”、“军民兼顾”、“发展生产,厉行节约”的方针和政策等。这些符合边区的客观实际兼顾不同群体和集团的利益,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大生产运动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延安的大生产运动开展那样普遍,那样热烈,一个重要原因是各级领导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毛泽东是大生产运动的发起者、组织者、领导者。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也亲自动手种菜纺纱,参加助民劳动。 在杨家岭,毛泽东在他住的窑洞对面山沟里,开出的荒地上种上白菜、土豆、辣椒、丝瓜等。由于地整得细,肥上得足,草除得勤,地里的菜长得很好。除供自己吃外,他还经常拿这些劳动果实来招待客人。送给周围的同志。 周恩来、任弼时等都有一架手摇纺车,时常像女同志一样盘腿而坐,练习纺纱。 边区军民凭着自己的一双手,不仅摆脱了困境,还创造了世界上少有的奇迹。
(四)大生产运动的目标——丰衣足食
1941年后,边区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国民党不但停发了八路军的军饷,而且对敌后各根据地尤其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面对困难,结合大生产运动第一个阶段取得的胜利,毛泽东动于1943年初提出了“丰衣足食”的口号。王维舟打仗是英雄,生产是模范。经过一年的努力,部队吃住问题基本解决,但由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外地的棉花运不进来,战士们的穿衣成了问题,而陇东又没有种棉花的历史。王维舟到农村进行实地调查,访问有种过棉花经验的战士,从而摸清了棉花的习性、特点,种植规律,亲自开辟了一亩八分地作为试验田,适时播种,备好土坯,防冻防寒,因地制宜,确定株距、行距,定苗、移苗、栽培,保证苗壮苗全,土洋结合,防虫防病,掰芽打尖,抑制突长。[15]……第一年就得到了30多斤的皮棉,打破了陇东不能种植棉花的传统观念。翌年,王维舟种植的棉花在环县、曲子县、庆阳县等地得到了推广。1942年三八五旅种植棉花437亩,共收棉花8500多斤。【16】经过生产自救,他们丰收的粮食和蔬菜不仅解决部队的吃饭、穿衣和取暖问题,还将多余部分支援兄弟部队。
驻防陇东,由王维舟、甘渭汉、耿飚同志领导的第三八五旅,在大生产运动中也搞得热火朝天。 庆阳、合水一带有水,他们就开荒种水稻,生产出陕北稀有的稻米。 大凤川、小凤川一带,草深林密,他们把部队开进去,烧荒造地。 树林里常有虎豹豺狼,他们就组织战士三人一组,把打猎同练习打靶结合起来,锻炼了射击本领,还猎获了不少野味。 战士们打豹子的办法很有意思:把一颗手榴弹同一只野兔子拴在一起,挂在树枝上,豹子一口咬去,手榴弹爆炸,一只豹子便被猎获了。 有一回,他们挑选了一只大豹子,运到延安,送给了朱德总司令。
三、自己动手,达到了丰衣足食的目标
(一)边区军民积极投入大生产运动
兵民是胜利之本。边区军民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关于“大生产运动”的号召,积极投入到大生产运动中。1941年,陇东分区党政机关和各县政府机关共开荒种地3000余亩,种地6000多亩,一年就达到衣食自给有余,减轻了人民负担。驻守陇东的八路军部队也加紧生产。1942年,王维舟又亲自指挥七七0团开进连续十二年荒芜的大凤川屯田开荒,创办农场。他一面勘察地形、草拟计划,规定任务,一面召开大会向干部战士做思想工作,带头行动起来,白手起家,在这百余里的地方轰轰烈烈地干了起来。当时,这里没有农具,他发动战士捡废铜烂铁做成农具,没有营房,用树枝野草搭成临时帐篷,部队有很多南方战士。对北方的农作不熟悉,他就请来当地老农当指导,经过2年的艰苦奋斗,全团战士都住上了新营房,睡的热炕、烤的是木炭,吃的黄米饭、肉菜。不仅改变部队的生活条件,还把多余的粮食送到延安、送到抗日前线。期间,全团共开垦了34000亩,收获万余石粮食,建起了400多间营房,修了5000多里便道,使昔日的大荒川变成了米粮川,这些丰硕的成果有力的支援的边区和抗日前线。
(二)《军民大生产》从陇东传唱到各根据地
1939年2月2日,党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发出:“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号召,要求部队、机关、学校发展生产。陕甘宁边区的生产运动很快开展起来。1942年12月,毛泽东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号召解放区军民自力更生,开展大生产运动。  
张寒晖在陕甘宁边区工作,担任边区文协文秘书长。1945年春,他从陕甘宁边区被调往陕西关中“八一”剧团协助工作,在陇东大凤川、豹子川、平定川一带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军民的路上,他采集到一首陇东小调——《磨炒面》。而后,张寒晖经过重新填词,于是就创作了这首《边区十唱》,也就是《军民大生产》。《军民大生产》一共十段歌词,运用一领一合的方式,气氛热烈,琅琅上口,立马就成为陇东军民大生产中的劳动号子。不久,《军民大生产》传唱到陕甘宁边区,传唱到延安,传唱到各抗日根据地。1964年,《军民大生产》还被搬上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三)自己动手,达到了丰衣足食目标
1943年1月,在延安召开的高干会议上,中共中央西北局对领导大生产作出优异成绩的党政军领导干部王震、王维舟、习仲勋等22人进行表彰奖励。毛泽东分别为他们题词,为王维舟题写了“忠心耿耿,为党为国”。                    
1943年11月29日,毛泽东在招待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的讲话《组织起来》:“边区的军队,今年凡有地的,做到每个战士平均种地十八亩,吃得菜、肉、油,穿的棉衣、毛衣、鞋袜,住的窑洞、房屋,开会的大小礼堂,日用的桌椅板凳、纸张笔墨,烧的柴火、木炭、石炭,差不多一切都可以自己造,自己办。我们用自己动手的方法,达到了丰衣足食的目的。”[17] 
1944年,全分区种棉3万亩,收棉30万斤。同时,造纸、制革等手工业、运输业以及烟叶、大豆、蓝(可制作染料的作物)等经济作物,养蚕、养蜂等副业都有了新的发展,实现了自给自足和略有盈余的目标。以 359旅为例,到1943年便做到了粮食和经费的全部自给,1944年,更是达到耕三余一,而且向边区政府缴纳公粮1万石。大生产运动使陇东抗日根据地战胜了严重的物质困难,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大生产运动中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经历了战争的人们,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就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18]
注释:○1王维舟(1887——1970),原名王天祯,四川宣汉县人。青年时代参加辛亥革命和四川的护国、护法战争。1920年加入朝鲜共产党上海支部,192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在川东组织武装斗争,后参加川陕苏区反“围攻”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央军委四局局长,抗战时期任129师385旅副旅长、旅长兼政委,担任保卫保卫陕甘宁边区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向守志、李中权、王定烈、王定国、王新兰.毕生奋斗清如水 耿耿中心照月明——回忆王维舟同志[N].人民日报,2008—08—11(19)
[2]中共宣汉县委党史研究室.王维舟的一生[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84.
[3][11][12][13][14]【17】毛泽东选集(一卷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434、846、847、849、865——868、883.
[4]【9】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汇编[M].北京:红旗出版社,1983:355、412.
 [5][15]徐思顺.作战英雄,生产模范——回忆敬爱的王维舟旅长[A]//中共宣汉县委党史研究室.王维舟的一生[C].2008:182——183、189.
[6][10](单进松,吴殿卿.毛泽东为什么发动大生产运动[J].老年文汇报,2015(24):3. 
 [7][8]王维舟.自传及说明信(1942年2月5日)[A]//中共宣汉县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王维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专集[C].1987:219、90——91.
[16]廖乐山.王维舟传[M].达州:宣汉县印刷厂,1987:92.
[18]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04(2)
.
(王荣成1949——,男,四川宣汉人,四川省宣汉职业中专学校高级讲师、中学特级教师。手机:13388217739,邮编:636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