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十朋故居

    左原王氏自北宋初王慶嗣公從杭州養沙坑遷樂邑左原為鼻祖,距今已近1100年,王十朋是慶嗣公第七世裔孫。慶嗣公遷左原定居一無所有。經幾代人的努力,直至第五世王格(十朋祖父)繼承先人勤儉創業之志,同子王輔(十朋父)興建王宅共20多間;那時開始重視讀書教育子女成人之舉;從此王家生活開始走上富裕。 
   但是,好景不長,因方臘造反其部下一支部隊經過左原把王家20多間房子全給一把火燒掉,家裏的財產全被搶光;父親經不起這場劫難打擊,一氣成疾而亡。此時31歲的王十朋撐起了兩個弟弟兩姐妹及老母八口人之家,又開始度日似年,貧窮如洗的生活;他的“題卓”這首詩充分反映了當時窺迫困境。
   當十朋41歲時,母親逝世又給予沉重的打擊,但他仍堅持晴耕雨讀,白天勞動,夜裏攻書,直至奸相死後,他在眾親戚友,老師潘翼,萬東平,樂邑府尹劉默等鼓勵下上京參考中舉“狀元”。此後十朋進入仕途,勤政忠國,廉潔奉公、兩袖清風,愛民如子,帶家眷奔赴“饒、夔、湖、泉”四府知州。難以顧及家事。二弟壽朋又名十俊、字夢齡遷居武夷山為鼻祖,三弟百朋字昌令移遷永嘉石拄王氏始祖。而十朋泉州告老還鄉不久又聖旨召京任太子詹事;因疾辭退返家三個月過後既逝。
由於十朋為官兩袖清風,勤政為民,所以泉州任滿帶扶著夫人賈尤鳳靈柩回家。無錢埋葬將靈柩安放於白岩庵姑媽墓側。可見其毀後重建故居不可能與被毀前住房相比。且至今800多年的故居年久失修面貌全無,唯有臺門匾額上留下後人重補上的“小大由之”字跡。
十朋逝世引起孝、光二帝的重視,撥款派員建造宏偉壯觀,占地2000平方米的墓穴。墓分五級:“墓前有”鳳凰樓“、文武石像”、“石馬、石虎、石羊”、“放生池”“四賢碑”。其四賢碑則由朱熹題“宋龍圖閣學士、王十朋公墓志銘”的蓋頭;宋吏部尚書江應辰著文,丞相張栻書字,“四賢碑”分立東西兩亭之中,碑前臺門,墓四周邊亂石塊幹砌圍牆,牆內外青松翠柏,距墓南約60米處有三間守墓房,至今一直居住著王氏後裔日常祈禱焚香祭拜,打掃墓地衛生等事。
十朋墓歷經八百多年蒼桑,於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後“四人幫”被粉碎,黨中央重視文物保衛工作頌發“文物保護法”,王十朋墓於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十二日列入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九九八年經浙江省文物部門批復及考古研究所設計進行維修,在各級黨政部門重視下,經王氏各地後裔的共同努力下,自一九九八年十月動工,於一九九九年十二月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