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传统“家文化”而努力

    我现在已经80岁了,退休前搞了一辈子公安、法院工作。曾任县人民法院院长(两届),由于工作尽职尽责,受到过县、地、自治区党政或政法系统的奖励共30余次。由于工作性质原因和过去的思想观念不同,长期以来对传统的“家文化”有误解。退休以后,从2001年开始我与传统的“家文化”结了缘,传统“家文化”包括姓名文化、谱牒文化、家族文化和祭祀文化等,内涵深广。近10多年来特别是近三、四年来在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的帮助支持下,我在传统“家文化”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一、两次为本家族主持修编族谱。本家族是北宋文人王巩的后裔,现居全州县的人口4200余人。由于历史原因,修编族谱已间断时间80余年了,大部分老谱已佚。2001年我组织了编写班子,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写成了本家族族谱共6卷1200余页。其中有二卷由我亲自撰写。对其他族人写的我全部进行了修改、审核校对。我还把从始迁祖至现在30多世代13000人左右的族人名单制成了世系总表,统计了各个时期的人口数,收集了各方面的资料,出书后族人们表示满意。2013年我又主持修编了十年族谱小修本,为以后大修打下了基础。
此外,还协助其他家族修编了族谱。
    二、编著了《中国姓名文化概述》。从2004年至2012年花了近8年时间编写了本书,2012年5月写成初稿送亲朋好友及有关单位,很多朋友阅后认为较好。今年略作修改后正式出版。书中除了对姓氏图腾提出质疑外,还根据姓名文化涉及的内容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如把姓氏起源归纳为传统解释和图腾学说解释。对姓氏的分合归纳为单轨制和双轨制,对姓氏排列和防止写错读错姓字,姓名的法律制度等提出一些新的见解,在实际工作中有参考价值。在编写本书中我坚持做到:
1、广泛读书,提高知识水平。在编写过程中我坚持边学习、边收集资料、边编写。为了学习,我购买了很多有关书籍,还到图书馆阅览了大量书籍。因为姓氏文化涉及很多历史知识、地理知识、古代和现代的汉语知识。我为此而阅读的书共达50余种。还经常阅读有关报刊,注意收集和积累资料。通过学习,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为编著本书打下了基础。
2、坚持独立思考,对重要的理论观点不牵强附会,不随大流。譬如美国学者摩尔根对中国姓氏起源提出“姓氏图腾”学说。我认为此学说不符合中国姓氏文化实际,因而撰写了“姓氏图腾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并把我的文章寄给有关学者。对个别学者在央视讲座中有不妥之处我也写信提出意见,使他在后来的讲座中有了改正。我坚信我所坚持的观点会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
3、用笨办法收集和分类编写姓字。中国到底有多少姓氏,各有各的说法。我不照抄某一本书。我从《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不同版本共三本)中收集、编排索引、统计姓氏数量,从中找出答案。我从六本辞书中共收集到的姓字共3600多个,其中单姓3142个。对这些姓字我分别按笔画和音序编排检索表。在整理这些姓字过程中,由于我未学过汉语拼音和电脑,我用笨办法把每个字写成一张一张的小卡片进行排检,从而编成了两个检索表。从辞书中检出到编排完毕共花了约两年时间。
    三、编写了《桂林王家人》。从2013年开始着手编写本书,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今年五月份完稿。《桂林王家人》一书共收集了桂林市12个县84个家族的概况资料,写明了各家族的来历,人口分布,字辈、名人和文物。对各家族互相了解情况,寻根问祖,开展联谊等有参考价值,为传承家族历史资料具有收藏价值。                                      很多家族的族人阅读后很满意,购买的人很多。如资源县有个家族共购买80本(包括该家族分居在全州的族人),恭城瑶族自治县有个家族的支部书记亲自发动族人购买阅读,一次要了50本。我在编写本书中坚持了以下几点:
1、耐心宣传,提高广大族人对传统“家文化”的认识。如全州有个家族,开始我委托该家族的一个退休干部回去转送了收集资料的内容提纲,支部书记接到后认为此事无所谓,久拖不动。我先后打了几十次电话又通过其他人去做工作,后来另一个村的村委主任认为做此事对大家对后代都有好处,从而写出了家族概况的资料。另有一个家族接到通知后总以无人写为由拖延,后经反复电话联系宣传,终于提供了有关资料。
2、依靠群众。收集资料工程浩大,靠一两个人确实不足为力。我在工作中充分依靠广大族人,特别是依靠我原来的老领导、老同事、老朋友,在他们的支持下进行工作。如兴安县我原来对王家人不熟悉,后来通过一个熟悉的张姓老领导介绍,结识了几位退休人员,通过他们逐个家族收集资料,对灌阳县我原来也不熟悉,后通过一个唐姓老领导认识了几位退休的王姓老局长,他们很快提供了很多资料。
3、要有奉献精神。在编写、出版过程中坚持不用朋友单位的钱、财、物。不集资,不拉赞助。要传承文化必须要有奉献精神。所付出的差旅费、电话和邮寄费、打印费、出版费等大部分我个人承担。只有几位宗亲与我一起到有关县收集资料时为我提供过车辆帮助或出了车费。对此我很感谢。
我虽为传承传统“家文化”做了一些工作,但是传承“家文化”是无止境的。因此,我决心做一个更好的传统“家文化”传人,为传承传统“家文化”努力终生。使传统“家文化”发扬光大!
广西桂林   王喜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