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池村是王安石故里再考(下)

                王明占  王小斌
   (三)墓葬与墓志铭。1、王安石的曾祖父王克明至王安石这一代(上池村王氏第四代)的墓葬主要在金溪灵谷峰(这是王氏祖坟山,是王克明出钱购买的)和上池村两处,灵谷峰祖坟山葬有曾祖父王克明夫妇,祖父王用之夫妇,王安礼妻周氏,王安上与王安石后亦迁葬合葬于此。上池村的烟山葬有叔父王盈夫妇,王盈之子王安中夫妇。上池村南三百米的东岭(即荆公山)葬有王安石续妻彭氏及王安上和王安上妻陶氏(夫妻合葬)。1640年版《上池王氏族谱》曰王安上:字纯甫,仕终提点江南东路刑狱使,娶陶氏,同葬荆公山飞凤形。上池村葬有这么多王安石的祖辈人物及同辈人物,特别是王尚上死于海南琼州临高县,子孙们不远千里把其安葬回上池村。结合前面所述王安石夫人吴氏、彭氏在离上池村西二里有舍产,这些充分说明上池村是王安石 祖辈建村并在此常居、长居,此村非王安石后辈人所建,充分说明上池村为王安石故里。
2、宋时就有上池村、上池周原及属临川管辖,不仅有王安石的诗《东岭茶饴》为证,亦有《地券》为据。王安石最小弟弟王安上只生一子王旂,王旂亦只生一子王桁,王桁逝世后就葬在上池村的明珠峰东北侧的流水窠,此墓及墓碑直至今尚存在此,出土文物中有一石制《地券》(今存于上池村王氏宗祠内),其文中有云:“……身辞人世,命淹泉乡。今备举,桁年六十二岁于今年闰四月二十七日九卸,上池周原亡人弟子王三郎逆即有抚州临川县延寿乡七十九。维皇宋绍兴二十一年九月初戊戌。”(宋绍兴二十一年即1151年)
3、墓志铭中的“池上”。上池村又有“池上村”一名,墓志铭中记载了这点,上池竺婆墩出土的元代王才广之母《先妣吕氏人孺圹记》:“余族世居抚临川池上”,同年在上池张家岭出土的《清故隐士绍荆王公墓志铭》:“公讳维鼎,字元甫,号绍荆。祖居池上瑶田之里,裔出荆公相国之后,后者更是指出了上池村即为池上瑶田村”,肯定了荆公与上池村的关系。不仅王安石《临川集》诗文中多有“池上”,如《池上看金沙》、《池上求雨》。王安国的诗亦有《池上春日》,从他的《西湖春日》可以看出《池上看日》中的“池上”为地名,即“上池”之意。《宋史•列传》卷八十六中有云:“惠卿衘之,及安石罢相,惠卿遂因郑侠事陷安国,坐夺官,放归田里。诏以谕安石,安石对使者泣下。既而复其官,命下而安国卒,年四十七”。王安国因郑侠上《流民图》而丢官,放归田里。这里的“田里”既不能说是江宁城中的房子也不指临川城中曾祖父的旧宅,城中无田,这里的田里指故里上池村,有山、有水、有田园,也正是罢官在故乡田园间他写有《池上春日》寄情于山水间,对罢官又深感苦闷之情。
(四)王安石回故乡的路线图。从王安石回故乡路线图我们可以勾画出王安石故里的位置非临川城中,的确是上池村。1、从水路直达上池村附近。(运河)——长江——鄱阳湖——漳江(即赣江)——抚河——预溪港。预溪港(今称南港)流经离上池村四里的金溪乌石周家村,宽40-50米,在金溪县浒湾附近入抚河。1043年回故里,王安石即乘船而回,《除夜寄舍弟》云:“唯有到家寒食在,春风同泛滪溪船。”1044年王安石《上徐兵部書》更可为证:“向蒙执事畀之严符,开以归路。暮春三月,登舟而南,浮江绝湖,绵二千里,风波劲悍,雨潦湍猛穷两月乃至家,展先人之墓,宁祖母于堂”。五月间滪溪河水湍猛正好行舟。
2、陆路。长江——鄱阳湖——润溪河(上岸)——长林驿站(附近有一小河名为北港,古代称汝水或汝河)——松林村——沙林关——骊塘村——上池村。有王安石诗为证:“东浮溪水渡长林,上阪回头一抚心。已觉省烦非仲叔,安能养志似曾参”。(《初去临川》),抚河是一条大河不为溪,且在临川县西边,所以这里“去临川”不是去临川县城。润溪河在长林驿站东边,因此就有“东浮溪水渡长林”之句。骊塘村今称为鲤鱼塘村(归属东乡县黎圩镇管辖),是王安石北返的一个重要歇脚地。古代归临川管辖,东乡建县后归东乡管辖,《名胜志》载:抚州府东乡县长寿乡有骊塘。原有荆公诗刻之于石,1958年建胜利水库时该石却用做水库出水管道埋入洞中,王安石有《骊塘五首》诗,骊塘也是王安石回乡时到金峰看望在金峰隐居的叔祖王质之的必经之地。骊塘附近有个邓家畲村(已毁),在此村王安石认识了邓铸,邓铸任过寺、监主管一类官职,王安石称他为邓监簿,元丰六年(1083年)秋,邓氏自故乡来江宁探望王安石,王安石写有《送邓监簿南归》“不见骊塘路,茫然四十春,长为异乡客,每忆故时人,水阅公三世,云浮我一身。濠梁送归处,握手但悲辛”。40年前的1043年王安石二回故里经骊塘(距上池村十二、三里)到叔祖王质之在金峰下的家中玩。而骊塘、金峰距临川县城近百里,往来不便,而在距离此两地很近的上池村,王安石倒是可常来此地。抚河是一条大河,江宽水深,一年四季皆可乘船,如果王安石故里是临川城就没有必要绕弯走陆路,走陆路就说明王安石故里不是抚河岸边的临川城。
(五)其他历史人物的记载。1、明武科举人平辽奏书张明威撰的《重建明珠峰记》说:“抚治金、东之界、峰有明珠者,汉唐盛时,仙源著称,宋王荆公住居峰下,府县志之此一时也”。明珠峰为金溪县与东乡县交界之山。山东南侧为金溪县庐下村,山西侧下为上池村,即为“王荆公住居峰下”。蔡上翔在《王荆公年谱考略》中对上池村的地理位置作出正确记述。“黎墟一隅,旧为临川,十里面东,上池在焉,段墟艾氏,文学宗工,与荆公同”。明珠峰东南侧即为金溪的村落,是故上池村为一隅,艾氏指明代东乡文人艾南英(1583-1646年),抚州“四大才子”之一,蔡上翔即肯定了艾氏与荆公同为文豪,又同为东乡人氏。
2、清邑人•胡业恒《邑中荆国王文公祠落成赋诗二十韵呈李邑侯》中有云:“慨慕特来新令尹,降生近溯古临川,钓台访觅诗碑拓,宅里瞻留画像悬”。(清同治《东乡县志》。)钓台指上池村荆公钓鱼台,宅里画像指上池村“王氏宗祠”的荆公画像(李公麟画),胡业恒已明确地指出了上池村是王安石故里古代它归临川管辖。
(六)其他文物、遗址等。上池村有许多关于王安石的文物、遗址等。例如:王氏宗祠、李公麟画的王安石像(已由上池村交省博物馆保存),王安石瑶田旧居上的门匾(石制):“望重荆槐”,荆公桥、荆公钓鱼台、半山书院、龙安殿、荆公山、荆公井、荆公读书台、清风阁、荆公茶《上池王氏族谱》(1640年版和1942年民国版),瑶田遗址等等。这些与荆公密切相关的文物、遗址绝非凭空杜撰而是有其历史渊源。半山书院原名云峰书院,因王安石少年在此读书又称半山书院,清•康熙1693年进士张英《重建明珠峰记》中说:“旧有半山亭,今废”。充分说明上池村曾经确有“半山书院”,书院中还有半山亭。如果上池村不是王安石故里,李公麟画的王安石像怎么会挂在上池王氏宗祠中?其他王氏村庄怎么不挂?荆公山原为白石峰,王安石继任妻子彭氏葬白石峰后改为荆公山。这些深厚的历史渊源充分证明只有上池村才是王安石故里。
清代上池人王慕昌讳学童。字缉熙,号敬斋又号穆然。生于道光癸未(1823年)九月二十四,邑痒生,克绍书香,不改贫乐,丁卯(1868年)主修百年宗谱,现存诗词四首(见《上池王氏族谱》1942版),其诗对半山书院及王荆公曾在此读书,明珠古刹,荆公山皆有所载,今录三首以示证明。《半山晚眺》:“皎洁秋光兰竹扉,白云淡补远山肥。泉流曲径歌声接,叶散疏林树影稀。日暮吹笳惊雁落,树烟起雾看鸦归。荆公年少读书处,野鹤闲鸥自在飞”。《院郎归,珠峰夜读》:“笔砚久荒怕尘封,寄居萧寺中。更藉那暮鼓晨钟,唤醒几年梦。    夜深鸟,早安丛,窗外只松风。青灯独守且燃红,好把古书攻”。《蝶恋花•荆公山登高》:“携手同行黄叶路,佩萸登高,会向公山赴。一圣秋色浑如故,不消再把诗篇赋。    我歌一阕酬今度,声韵铿锵,响过行云往。此曲何须周郎顾,已知江南应独步”。
三、王安石的诗与上池村
王安石一生写有1500多首诗,其中有70多首与故乡有关。其中上池十景诗最能说明问题。它们是《尘石春云》、《送和甫至龙安暮归》、《岗边踯躅》、《池上金沙》、《东岭茶饴》、《云峰早照》、《泷溪晚烟》、《与吕望之上东岭》、《望灵谷》、《兰塘钓隐》,当然还有其他诗词,现摘录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来说明问题。
《东岭茶饴》:“见说周原土壤宜,堇茶甘美味如饴。分根远值临川日,采折应须压露葵”。东岭(在上池村东侧)古上池村很大,有上中下之分,下上池又为上池周原,如今上池村仍有大型石制“周原祭祀台”,所以周原即指上池村。王安石任知鄞县期满返故里,把堇茶带回临川上池周原村并栽在该村的东岭山上,如今东岭上仍有许多此茶树呢!
《杂咏四首》(选一),其一:“故畦抛汝水,新垄寄钟山。为问扬州月,何时照我还。”汝水:在古临川长林驿站附近有一小河名称为汝河或汝水(今东乡县城边的北港),整首诗可理解为:别离了故乡的山山水水与田园,想到江宁钟山父亲的坟墓,此时我在扬州,多么想念故乡,怀念父亲啊!思乡、思亲情由然而起,这种理解有佐证。1438年杨士奇写《上池瑶田王氏族谱序》中说:“抚之临汝,宏道王君,同乡夙雅也。”王宏道讳宽上池十九世孙,洪武已未(1379年)生,曾任山西永和令,衡州来阳令。“抚之临汝”——“抚州临川的汝水河”,统指古临川,有上池村人王宏道。把两者结合就可理解为抚州之临汝上池村亦为王安石的老家(即故里)。《忆昨诗示诸外弟》:“还家上堂拜祖母,奉手出涕纵横挥。出门信马向何许,城郭宛然相识稀,永怀前事不自适,却指舅馆排山扉”。回到老家立即拜见祖母,祖母流泪,我亦流泪,骑马在村中走走,10年前回家看到的小孩都长大了而不认识,出了村门翻过几座山,就到了舅家,这里的城郭“指村中城墙”。
《到家》:“五年羁旅倦风埃,旧里依然似梦回。猿鸟不须怀怅望,溪山应亦笑归来。身闲自觉贫无累,命在谁论进有材。秋晚吾庐更潇洒,沙边烟树绿洄洄”。这首诗是王安石1043年第二次回故乡时作的,诗中抒发了作者对家乡山山水水的热爱与依恋,也描写了自己老家好一片田园风光,家在哪里?在田园之中而不是在临川城里。特别是第一次回故里上池村,长居达三年之久,使王安石一生中有田园情结。这也深深地影响到他第二次罢相后居江宁城外的荒野中而非城里。还有一些诗,如《送邓监簿南归》、《除夜寄舍弟》(前面已述)都能印证王安石的故里在上池村而非临川县城。
四、附考三点
1、清代学者蔡上翔认为金溪县乌石岗村为王安石的外婆家,外婆为黄氏、黄氏配吴畋,吴畋之女为王益夫人(也就是王安石的母亲),“黄夫人,金溪吴畋之配也……吴氏世居临川三十里外,地名乌石岗”。当今,介绍王安石诗词的学者都认为王安石的外婆家离临川三十里,如果把这里的“临川”理解为抚州临川县城就错了,临川城距乌石岗五十余里(走走这路线就知道),真实情况是临川七十九都延寿乡的上池距与石岗村三十里左右,王安石常从家里步行,骑马或坐马车去外婆家,所以从这点可看出上池村为王安石故里。
2、清•《抚州府志》云:“王荆公祠在府治东南盐步岭,宋崇宁五年(1103年)郡守田登因公旧宅创祠,肖公像而祀之”。这里的“旧宅”是指王安石曾祖父王克明迁上池后留在临川城的老房子,王安石本人在临川城根本没有属于他个人的房子,他父母亦如此,因此,我们不能以这里的“旧宅”以及前述中的“临川之城中……吾庐当丘上”中“吾庐”来说明王安石的故里在临川县城,郡守田登请人画了一副荆公像放在祠中(即肖公像而祀之)此像不是王安石好友李公麟画的荆公像(著帽束带,神采如生“像”只有一幅,这点为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认可:“著名画家李公麟为王安石画了一张着帽束带神采逼真的像”)。田登请人在荆公逝后画的像如清顾栋高云:“肖公像而祀之,此时距公卒不远,像当得真”。李公麟画的荆公像呢?被王安石的侄儿王旂(王安上的儿子)在荆公逝后挂到了上池王氏宗祠中。
3、有人认为上池村仅为王安上的后代,这就大错特错,如前所述,王安石祖上三代世居临川上池村,今上池村民多为王安上、王安国和王安礼之后代,千百年来,上池王氏家族子孙因为官。战乱等诸多原因不断外迁,就如王简迁抚州盐埠岭,王克明迁临川七十九都创立上池村一样正常。
纵观上述王安石与上池村有关的族谱,墓、墓志铭、门匾、书画、诗词、杂记、地方志、朝廷正史以及其他文物,我们完全可以清析地得出结论:王安石的故里在上池村,我们得出此结论不为利,而是为了让后人更好地了解,纪念王安石,传承“孝亲敬友,勤奋朴素,严谨治学,锐意改革,清正廉洁,勤政为民、执法公正”的安石精神。

(王小斌   江西省东乡县红星中学  [331801邮编] 联系电话15779108848  为东乡县荆公文化研究会常任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