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民自发集资建祠行孝行善属于孝文化范畴

     乡民自发集资建祠行孝行善属于孝文化范畴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举措
      ——在桐梓县新站复建王氏祠堂奠基仪式上的发言
                   (王字培)
    3月20日是我国24节当中的第四个节气,在这个良辰吉日里,元开祖下、艮斋祖的裔孙族人集会于此举行“新站王氏宗祠(又名军政文化纪念馆)”兴建奠基仪式,值此,我代表黔北王氏谱牒文化联谊会表示热烈的祝贺!
 《辞海》对“祠堂”的定义: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司马光《文潞公家庙碑》:“先王之制,自天子至于官师皆有庙……〔秦〕尊君卑臣,于是天子之外,无敢营宗庙者。汉世公卿贵人多建祠堂于墓所。”杜甫《蜀相》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宫城外柏森森。”后世宗族宗祠亦通称祠堂。由此得知,“祠堂”一词最早出自秦汉时期。
    解放后特别是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多数地方的祠堂基本上都在“破四旧,立四新”的晃子下被推倒、砸烂、改造成办公场所或学校等,所供奉的祖宗排位及收藏的家(族)谱皆被“破四旧”而破坏、或焚烧,致使现今的年轻人根本不懂得“祠堂”和“谱牒文化”是何概念。而沿海地区的浙江、江西、安徽、广东、福建等较为重视传统文化的地区则有较多的祠堂得以保存。开国伟大领袖毛泽东家乡的毛氏祠堂保存得十分完整,而今作为一个景点资源供游人观光参观。遵义市内的庙宇有5座,金顶山那里有N多座。
    中央领导人倡导,用传统的优秀文化与法治教育相结合来治理国家。如今,孔子学院基本遍布世界各国。遵义市“三角公园”内的阁楼里供奉的先贤:舍人、尹珍、尹贡,是汉朝人物,史学家称他们为“汉三贤”,舍人在汉朝时任“文学”官,薪俸百石,“文学”一词出自汉代。《清•遵义府志》载:“尹珍,字道真,乃远从汝南许叔重授五经,又师事应世叔学图经,通三材,还以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学焉。”有大学问,没去当官,而是回到乡里任教,是南方的第一个教师。所以,史学届颂扬他们为“汉三贤”,他们所做的事,对现今有资政、教化启迪作用,这样的人氏,就称为先贤。历史上形成的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把继承精华的文化说成是建迷信,而是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今所用。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姓氏文化委员会于2014年11月23日表示,将在河南省建祭坛、广场、祠堂、国粹苑等五大区域的姓氏文化主题馆、博物馆147个。
“祠堂”这一词在《辞海》中定议为“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因此,笔者认为应属于“孝文化”的范畴,虽然出自秦汉,发展在封建社会,而今倡导孝文化,孝文化包涵祭祀祖宗,尊重先贤,所以,不能把乡民集资建祠祭祀祖宗、供奉先贤说成是搞封建迷信,而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现今央视倡导阅读,我在《廿四史》和《清•遵义府志》中看到遵义曾经建有“忠烈祠”用以供奉在平定“反判”官府或“反朝庭”阵亡的将士。日本政府用“靖国神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庙堂,供奉日本人所说的“英雄”,我们所说的“二战”战犯。然而,今天我们所取得的政权也是来之不易,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由于建国初国家穷,只能以无名的烈士纪念碑来纪念先烈们,我看,只要国家经济好了,兴建“烈士纪念堂”来祭奠烈士英灵,应当是可以的。
当今的祠堂,(建议改为:元开道德文化讲坛,或直呼其“王艮斋世系宗祠”),应该在遵守党和国家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按它所具备的功能,开展正当而有益于国家、有益于族人文化、文明水平不断提高、以人为本的各项活动。
祠堂,除发挥其主要功能外,还有其它多种功用:一是商议族务事项,二是用作各房族人办理婚、丧、寿、喜等事宜,三是作为传统的伦理道德文化讲坛,四是作为族众的文化社交场所,五是用于临时安置和接济族中或社会上遭遇临时困难的人群或个人,以及过往军队临时宿营等。有的宗祠还附设学校,供族人子弟在那里就读,为社会培养人才。
祠堂的建筑一般都比民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人气和财势的宗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那个宗族光宗耀祖的象征。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家书写,制成金字匾额高悬于正厅,两侧挂有姓氏渊源、名联名句、贤达族人事迹、《道德经》之类等匾额,通过匾额的布置与装饰,堂厅内显得大气庄严。殿堂内的匾额的规格、数量反映族人的荣耀。祠堂院坝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当中有成员曾得过“功名”等等。
一个族群有了宗祠,还得派员经营、管理和维护,维护就得要有资金。普遍的维护资金来源于族内贤达人氏捐助,另一方面是组织庙产收入来解决,就是以族群当中,嗣裔结节人氏之遗产,舍入庙堂,再通过置换来的收入。总之,要有资金来维护才能维系持久;还要有既懂得法律法规、德高望重,又乐意、善于为族人热心服务、且无私心的人来主导协调组织(或小组)制定一套完整的管理、监督机制或章程,并且定期向族人公布活动和收支情况,这样,堂内香火就一定能望盛,人气就一定更加发达,优秀的传统文化定能在族人当中继承和发扬光大。
宗祠,既然是用于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地方,属于孝文化的组成部分。然而,用传统的优秀孝文化之宗祠文化行孝、行善、劝善、褒扬先贤的方式、启迪族人和乡里民众之间和睦相处、团结奋进,消除各隔阂,达到“和乡党以息争讼”的目的,和谐的乡民们专心做好农业生产,确保粮食获得丰收,即是“重农桑以足衣食”,乡民的衣食得到保障,社会进而就稳定。农村、农民、农业的问题解决好了,全国农村人口就和谐稳定。所以,乡民集资建祠行孝、行善、劝善、褒扬先贤是一大好事。
最后,让我们共同品味唐铢先生为王氏祠堂题联:
祖宗铢积百千年 松茂竹苞 一代人文沾旧译;
子孙蝉联亿万世 云蒸霞霨 两阶昭穆焕新猷。
谢谢大家。
                                  2016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