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衡阳第一家:渔溪王氏崇本堂(上)

                   王秀会
   崇本堂,渔溪王氏的堂号,又名王家祠堂,坐落在湖南省衡南县栗江镇大渔村渔溪组,鼻祖王万庄于宋淳化五年(994)卜居建祠,门额“楚南第一家”,明成祖朱棣永乐二十年(1422),衡州知府史中奉旨赐题“衡阳第一家”,1988年2月确定为“衡南县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月确定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家祠堂花艳艳”是一句千百年来流传遐迩的口头禅。走进崇本堂,就走进了真善美。它是渔溪王氏先人遗留下来的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幅展开在青山绿水中的美丽画卷,是一篇用石木砖瓦筑就的诗意文章,是一段凝固不朽的宋元明清乃至今朝的文化历史。祠龄千年,人文浩翰,诗书元气,孝弟淳风,代代相继,形成了以“忠孝耕读”为内涵特质的渔溪文化,搭建起了一条既能同自身发展相适应、又能同社会历史与时俱进的璀燦夺目的千年渔溪文化长廊,誉为“湖湘文化活化石”。

                 渔溪脉:黄帝真传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帝传说时代。黄帝是姓氏文明的重要贡献者。相传,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成为众多姓氏的源头。王姓则是黄帝血脉群姓的主流姓氏之一。姬姓之王和子姓之王是黄帝的嫡脉王氏。若京兆王氏、河间王氏出自毕公姬高的后裔,源于姬姓。若汲郡王氏出自成汤王子比干的后裔,源于子姓。有学者提出子姓之王是最早的王姓人。
渔溪王氏的产生和发展有一条符合历史时序逻辑的清晰脉络,这就是:黄帝正脉—太原得姓—琅琊后裔—真定胚胎—渔溪裕后••••••
    渔溪王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一脉正传。逆而上溯,渔溪王氏源于真定王氏,真定王氏源于琅琊王氏,琅琊王氏得姓于太原王宗敬,王宗敬父太子姬晋,姬晋是周之祖姬后稷第三十八世孙,姬后稷是帝喾第三子,帝喾是玄嚣(少昊)之孙,玄嚣是轩辕黄帝长子。顺而下推,黄帝是渔溪王氏的血缘先祖。从黄帝到后稷开姬姓,从姬后稷到姬宗敬开王姓,从王宗敬到王元开琅琊王氏,从王元到王同皎开邺郡(真定)王氏,这些事实既有史书记载,也得到了人们一致认同。渔溪王氏祖于邺郡,支于真定。
王同皎是王元的二十一世孙,陈朝侍中驸马都尉王宽的曾孙,先祖在陈朝灭亡后从琅琊郡迁居黄河以北地区。王同皎娶李显的女儿定安公主,授驸马都尉加银青光禄大夫,迁任光禄卿。武则天殁,王同皎因密谋诛杀武三思而事败杀身。《渔溪王氏先祖世系源流序》中记述:“《新唐书》谓王同皎为相州安阳人,后世谱家为何尊他为邺郡王氏祖?原来安阳与邺郡在今河南、河北接界处,相距甚近••••••王肃、王固、王宽俱居邺,邺为同皎祖籍。同皎死后,其子孙为避祸乱或复迁居,或迁居距邺不远的真定,同皎既是邺郡王氏祖,也是真定王氏祖。”
    琅琊王氏历秦、汉、两晋、南北朝近千年,于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开枝派叶,繁衍生息。隋唐以后,琅琊王氏不断南徙,遍及安徽、江苏、江西、福建、湖南各地。后梁荆南节度使王宣是真定王氏祖王同皎六世孙。宣子王孜为后唐信州刺史,孜子王鉴于后晋封开国侯,鉴子王志松于五代十国的后周时期任安徽青阳县令,志松子王定忠,北宋授正五品奉政大夫。定忠子王绍冕,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科取进士。王绍冕有三子,长子王万庄、次子王万滨、三子王万韬。王万庄于宋雍熙三年(986)科进士,任湖广宝庆府邵阳令(今湖南省邵阳市)。王万庄于宋淳化四年(993)任满致仕,举家定居衡阳长平乡大渔塘枞杨堂(今衡南县栗江镇大渔村渔溪组),宋淳化五年(994)兴建祠堂,名“崇本堂”,大门悬挂“楚南第一家”横匾,尊父王绍冕为衡阳琅琊王氏始祖。王万庄开渔溪王氏,为渔溪王氏始祖。
万庄公居渔溪,有子三,即载兴、载文、载武。后来,载兴携次子邦畇回居真定,长子邦甸于衡阳酃湖另立宗祠,开载兴户。载武因官任江苏便婚居苏州吴县洞庭山。在万庄公开渔溪王氏六十八年后的宋嘉佑六年(1061),四世祖王永贤公开渔溪王氏第一修谱,排定渔溪王氏字辈四十代,其中前五代“志定绍万载”沿承了真定祖辈份,后裔续谱又增订字辈四十代,共八十代。渔溪王氏的辈份从“邦”字开始。
《渔溪王氏八十代字辈班联诗》如下:
志定绍万载,邦永思汝德。宗原仕伯添,文世大梦宁。
朝端启嘉庆,俊秀继芳诚。一元余运会,安本乐宽平。
厚道传先训,显扬集国英。昌隆才必贵,顺迪吉恒盈。
承祖联科第,崇儒肇盛名。楚良开泰景,远代信光亨。
渔溪王氏祖黄帝,源太原,脉琅琊,胚真定,应当是真实可信的。
渔溪王氏四世孙王永贤于宋嘉佑六年(1061)开第一修谱,欧阳修作序称渔溪王氏“系出琅琊王之后,其族显于真定而支衍于江南,飘华缨鸣佩玉者累世不绝,匪直万庄君已也”。王永贤是万庄公四世孙,开第一修谱距万庄公于渔溪开基仅隔六十七年,欧阳公谱序的记述应当有真凭实据。
吴澄、虞集是树崇本堂为“渔溪王氏”正式郡号的人,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吴、虞二公俱是元代著名学者。吴澄为翰林学士,虞集为翰林学士兼国子监祭酒。在元延佑三年(1314)渔溪王氏第三修谱谱序中,吴澄称“衡阳长平渔溪王氏由直隶真定府灵寿县分派”, 虞集称“今衡阳渔溪王氏原派直隶真定府”。二公在谱序中不仅指出了崇本堂脉源于真定,还将崇本堂之郡号定义为“渔溪王氏”。开立“渔溪王氏”之郡号对于崇本堂历史发展来说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渔溪王氏从此独立和自强于中华王氏之林。
1938年,渔溪王氏开第十四修谱,国民政府司法部部长王用宾作序,称“四世孙永贤谱,欧阳永叔撰序,称其出自琅琊”。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也为该修谱作了序,称“永贤去万庄未远,知为琅琊系派,当必有征,足信其为周天子之苗裔矣”。王、蒋二人均认同渔溪王氏系出琅琊,为周天子裔。
镌刻在崇本堂石柱上的历史名人对联,对渔溪王氏的来龙去脉作出了一目了然的记载:明礼部尚书曾朝节题联“鸿雁南来拮据渔溪开万户,凤麟间出胚胎真定发千祥。”明应天府尹李珊题联“一源正派分燕北,百世宗枝衍楚南。”明贡生段昌统题联“后乌衣巷而兴秀钟南岳,继黑头公以起望重东山。”清内阁中书段巘生题联“春草池塘一派渔溪新绿水,画堂燕子千年王氏认乌衣。”清孝廉《衡州府志》编纂周仕仪题联“族望自琅琊当依几瞻筵畴不记水源木本,浚祥由子晋履春霜秋露忾然思玉尘青箱。”
    《渔溪王氏祖考源流序》(王导之上源略)
七十一世   王  导—东晋元帝时任丞相,执掌朝政,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誉。子六:王悦、恬、洽、协、劭、荟。
       |子
七十二世   王  劭—东晋车骑将军,子四:王穆、默、恢、谧。
       |子
七十三世   王  穆—东晋临海太守,子四:王简、智、超、僧朗。
       |子
七十四世   王僧朗—南朝宋尚书右仆射,左光禄大夫,子三:王楷、或、粹。
       |子
七十五世   王  粹—南朝宋黄门侍郎,子三:王奂、仙、份。
       |子
七十六世   王  份—南朝宋大司农,入梁任尚书。
       |子
七十七世   王  琳—齐司徒左长史,子七:王铨、锡、佥、通、劢、质、固。
       |子
七十八世   王  固—字子坚,梁元帝外甥,封莫口亭侯。因疾梁朝政腐败,于552             年随从叔王肃北奔至邺郡,入仕西魏,拜侍中,金紫光禄            大夫。589年陈亡于隋后,王固率子孙徙居河北邺郡。
       |子
七十九世   王  宽—南朝陈附马都尉,侍中。(按:据太原王氏总谱资料载:王宽             子王诲之,王诲之子王知道,王知道子王同皎。又据一些            王氏研究文献载:王同皎为王知道孙。但对王同皎是王宽            四世孙没有异议。)
       |四世孙
八十二世   王同皎—唐中宗李显附马。既为邺郡王氏祖,又为真定王氏祖。
       |子
八十三世   王  繇—赠太子太傅。
       |子
八十四世   王  训
       |子
八十五世   王  岐
       |子
八十六世   王贞素—(按:王贞素有兄弟王镒,又有一说认为王镒子王宣)
       |子
八十七世   王  宣—后梁荆南节度使。
       |子
八十八世   王  孜—后唐信州刺史。
       |子
八十九世   王  鉴—后晋封开国侯。
       |子
九十世 王志松—后周青阳令。
       |子
九十一世   王定忠—宋奉政大夫。
       |子
九十二世   王绍冕—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进士。
       |子
九十三世   王万庄—宋太宗雍熙三年(986)进士,湖广宝庆府邵阳令。致仕后举家定居衡阳长平乡渔溪村,开渔溪王氏,为渔溪王氏始祖。

                  渔溪祠:国之瑰宝
   崇本堂始建于宋淳化五年(994),祠龄已有一千零二十多年。尽管历经多次改朝换代、金戈铁马、变法革命、外敌入侵、破旧立新等对祠堂庙宇具有很大破坏性的历史事件,然而这座神秘古祠却以顽强的生命力奇迹般完整地保存下来,至今依然亭亭玉立。崇本堂祠容风貌是明清建筑的经典标本,建筑工艺十分精湛,将官式建筑技艺和南方地方民俗特色作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成为研究我国古建筑艺术和古宗祠建筑风格演变不可多得的珍贵遗产和珍贵样品。祠宇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在选址、规划、营造、用材、架构上,集美学、文化学、历史学、伦理学、心理学、建筑学、政治学、哲学、宗教学、民俗学、社会学等诸多范畴于一体,像一部“文化百科全书”。古祠专家声称象渔溪王家这样的祠堂在全国非常少见。据相关资料载,被国务院确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姓氏宗祠只有渔溪王氏崇本堂,独一无二,真是国之瑰宝。
    崇本堂坐落在衡南县栗江镇大渔村渔溪组,坐北朝南,东经112°30′26。5″,北纬26°39′54。2″,海拔八十四米,以湘江袂襟衡岳,居衡山南。据《衡州府志》《清泉县志》《南岳志》载,“衡岳旧隶长沙郡,轸旁一星曰长沙,主寿长,子孙昌。故衡山称寿岳。”长沙府为“轸旁小星”,衡州府由“翼轸分”。从星经上看,王家祠堂属长沙轸星,称为“寿祠”,以故宗祠千年不馁,人齿昌衍。崇本堂居一宗圣地,采百里奎光,北起回雁峰、接龙山,南止杨梅峰、城基山。其间群山耸立,蜿蜒逶迤,峰腾细浪,起伏由势。王家祠堂若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衡阳以南灵秀山水之中。襟湘江,带栗江,偎杨梅,恋城基,帷玉屏,枕盘古,眠天圣,启霞山,谒神农,出马鞍,润雨母,援雁峰,牵接龙,观石鼓,连衡岳。名胜古迹围绕在崇本堂周围,有杨梅寺、隆兴寺、盘古寺、铁冈寺、女神祠、神农祠、玉皇阁、小庵寺、木神祠、帝喾祠、雁峰寺、石鼓书院、岣嵝螺祖墓。真是天旷地袤,山清水秀;星簇明月,日露有时;云蒸霞蔚,鸟语花香;风雨和会,物阜人勤。文化地理更加增添了崇本堂的妙趣和神奇。
崇本堂之祠宇形胜,实为天工人巧,神韵妙致。仪容形象婀娜多姿。祠堂远眺修身如龙,棱角如翼,如蛟龙跃腾在渔溪的浓抹淡妆里;近看蛰伏如玉,光彩夺目,如珠玉闪烁在渔溪的潆回山水中。从鼻祖万庄公卜居渔溪建置祠堂的一开始就有神奇的文化传说,如“九龙捧珠”“九龙捧圣”“九龙卜居”等,这些能够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祠阁名称情趣盎然。坐地叫渔溪,祠名崇本堂,有贤达祠、节孝祠、培槐阁、羹梅阁居之左右,堂前枞杨塘又名月光塘。这些美好的名字能使人油然而生思祖溯宗之心。结构布局匠心独运。坐北朝南,二进七横。中为主堂,前后为厅,两头置祠,东西厢房,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各就其位。史学、考古、地理环境学专家称王家祠堂的坐落和架构是对古代风水理论的自觉运用,也符合现代环境地理学要求,是风水环境学理论研究的最佳的实物实例建筑范本。体魄骨架刚健雄伟。四十八根砂质石柱拔地不撼,坚强有力,支撑着宋石元木明砖清瓦数百上千年,至今青春活泼。最大的石柱长八米围一米,重达几吨甚至几十吨。在当时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条件下,这些石柱从哪里开凿出来又是怎样直立起来的,至今仍然是个谜,它显示了渔溪王氏祖先在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方面的惊人创造力,由此成为今日文物价值的核心。瓦檐盖头姿彩纷呈。如意斗拱、变异斗拱、云缝斗拱、罩井斗拱、螺丝斗拱风格各异。古祠考专家称这些斗拱堪与北京故宫媲美。故宫皇家使用的斗拱模式为何崇本堂允用而不避讳呢?!是今天研究王家祠堂的学者们心中的一个最大的文化悬念,由此说明了渔溪文化有相当高的发展起点和平台。浮雕图案典雅活泼。浮雕、阳刻、阴刻、线刻、彩绘的飞禽走兽、奇花异草遍布祠堂门额门框、石栏石柱、棱角飞檐上。那飞滚的灵龙、跳跃的猴子、含书的白鸽、戏梅的喜鹊、采莲的鹭鸶、亲昵的麒麟、逐花的野鹿,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还有八仙过海、麻姑献寿、桃园结义等人物塑雕神形兼备,怡然自乐。
    崇本堂以鼻祖万庄公于宋淳化五年(994)大渔塘开基,四世祖永贤公率族人不断扩规增容,于宋嘉佑六年(1061)开第一修谱时创为宗祠,元朝因兵灾祠毁,子孙散落。七世祖敬夫公与弟寿夫公在原址上按崇本堂原构架重建祠室。明永乐十六年(1418),九世祖原礼公同兄原简公、侄仕宏公于旧址加工缮建,恢复祠堂原貌。王家“嗣是以来,修偏补敝,代有其人”。清康熙五十年(1711),重缮正堂,复建两廊。雍正二年(1724),增建中堂两垛、架柱、牌坊柱,用条石全部重砌祠堂地面、前阶、后墙。乾隆二十二年(1757),改建中堂,增置贤达祠、节孝祠。嘉庆二十年(1815),进行整体修缮。道光元年(1821),重新维修。1942年至1944年,祠堂内外进行整体维修和全面装饰。1998年至2002年,衡阳渔溪王氏研究会、衡阳渔溪王氏宗祠管理委员会牵头,通过全族胞裔捐集资金,对祠堂进行了抢救性、保护性、补充性维护、保养和装修。2005年,兴建渔溪苑。2013年11月,衡南县文物局委托北京建筑设计院专门制定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王氏宗祠文物保护规划》。2014年底,省、市、县文物主管部门按照该《保护规划》要求,由国家财政拨款三百余万元,组织相关文物专家进行规划设计,由专业文物施工队伍对祠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装饰和维修,王家祠堂从此焕然一新。
   综观王家祠堂形胜,整体布局极有特色。坐北朝南,平面图形呈“四合院”式。前栋为门座,由崇本堂、节孝祠、贤达祠三座并列式门屋一字式排开,极有气势。后栋为正厅建筑组合,即崇本堂正殿、节孝祠正殿和贤达祠正殿。前厅与后厅用天井隔开,天井周围是回廊,并串联前栋、后栋、培槐阁、羹梅阁、左右两头厢房,遮雨蔽日。祠堂主体结构为穿斗式石木结构,建筑格局在明初重建时已经形成。宗祠通面阔六十米,进深三十米,前进檐高六点八米,建筑面积一千七百零二平方米,前坪及后苑面积五千二百二十一平方米,祠堂占地总面积一万九千多平方米。空间形态高大恢宏,为湖南省内体量最大的古祠堂。置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之风水宝地,与周围百里恢宏的地理环境十分相宜,有湘江、栗江、南岳衡山、城基山等江山滋润拱捧。
位置:祠堂坐落在湖南省衡南县栗江镇大渔村渔溪组。
水塘:始祖王万庄公建祠堂时,门前水塘叫月光塘。由于崇本堂郡号“渔溪”,月光塘又称大渔塘。
前坪:祠堂前坪面积约三亩,全部用砂石质石板铺垫。护栏旧时用砂石条材砌成,2012年修缮时改用汉白玉石砌成。
大门:祠堂大门为崇本堂门座,门头门框全部用玉石制成雕塑,有神兽背鼓、二龙戏珠和宋明历代文官像,亮丽迷人。门额“衡阳第一家”,门联“古今忠孝门第,世代耕读人家”,为明衡州知府史中书写真迹。
前殿:门座建筑组合。有崇本堂门座(衍堂)居中、贤达祠门座居左、节孝祠门座居右、培槐阁门座居左、羹梅阁门座居右。
中殿:天井。位于祠堂前殿与后殿中央,通风、采光性能良好,旧时为理想的品茶、弈棋、休闲、戏娱场所。
后殿:正堂建筑组合。中堂为崇本堂正厅,也是王家祠堂的正堂。中堂后墙正中央立有神龛。神龛正上方悬匾“崇本堂”,三个大字雄浑有力,万庄公建祠时即已题挂。明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明理学家、书法家、礼部尚书湛若水亲笔题书“崇本堂”,悬挂在正堂神龛正上方。新中国成立后,湛公手书真迹匾已失。正堂现在悬挂的“崇本堂”三字由现代书法家王革书写。中堂左为贤达祠正厅,右为节孝祠正厅。
衍堂:衍堂位于祠堂前殿,跨过祠堂玉石大门即是,回头一见如意斗拱下方“入庙思敬”四字,据湖湘文库《湖南古村镇》一书载,为法学家王风雄邀蒋中正于1938年题书。衍堂正柱有一联“子姓星繁百里奎光聚处,寝堂云净四郊野色入来”,为明状元地理风水学家罗洪先(念庵)题书。
培槐阁:挨贤达祠,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
羹梅阁:挨节孝祠,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
厢房:置于祠堂两头,有东厢房、西厢房。
四十八根石柱:王家祠堂由坚强有力的四十八根圆形石柱撑擎矗立。石柱全为砂石质。石柱上的对联俱出自古今名贤书法真迹。石柱和雕刻其上的十七幅对联现为世所罕见,弥足珍贵,体现了祠堂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是祠堂文物价值的核心。正阶石柱上“历朝甲第,累世文明”一联,为明礼、吏、兵三部尚书湛若水于明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手书真迹。
神龛:王家祠堂旧有神龛三座,分置于中堂崇本堂、贤达祠、节孝祠。因历史政治原因毁于20世纪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为保证当时作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完整性,经渔溪王氏第十五修谱修谱委员会提议,报经衡阳市和湖南省文物管理部门批准,决定在王家祠堂中堂中央新建一座神龛。神龛于2000年3月动工,同年7月竣工,设计精巧,美仑美奂,雀翔凤舞,鲤跃龙门,寓意吉祥如意,兴旺发达。
渔溪苑:渔溪苑是王家祠堂的文化园,2005年由渔溪王氏后裔捐资建设。园内置崇本堂鼻祖王万庄公塑像,周边设文化走廊。走廊全长一百六十一米,宽二点七米,高四点五米,有樟木阳刻对联二十八幅,气势宏伟壮观,文化氛围浓厚。
香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王家祠堂鼻祖王万庄公仲弟万滨公后裔孟尧、孟忠等诸先辈敬献香鼎炉一座于祠堂。香鼎高三米,围四米,寓意生生世世,三族(庄、滨、韬)鼎立。惜于1958年被毁。2000年,经渔溪王氏第十五修谱修谱委员会决定重立香鼎。
斗拱浮雕:王家祠堂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拱雕活泼,多姿多彩。门头门框、墙角瓦檐上有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斗拱浮雕三百余处,有如意斗拱、变异斗拱、云缝斗拱、罩井斗拱、螺丝斗拱,有人物花草、飞鸟神兽、书法绘画、祥云腾龙。浮雕,阳刻、阴刻、线刻、彩绘等技法并用,神形兼备,栩栩如生。祠堂建筑构造、工艺制法、细部特征体现了诸多明代建筑体例法式,梁架使用各式驼峰、撑拱、雕花覆盆石柱础,天工人巧,令人惊叹!
万庄公像:始祖王万庄公雕像建置于2005年,高六点八米,立于渔溪苑。雕像栩栩如生,只见万庄公身材魁梧,满面春风,目光远眺,踌躇满志,神采奕奕,备受后人敬仰!
尚书祠:尚书祠建于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以纪祀明工部尚书王诏,坐落在王诏出生地湖南省衡南县松江镇尚峰村社塘组诏山之顶,与崇本堂相距四公里。尚书祠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占地面积近五十亩,建筑面积二千余平方米,有前殿、后殿、戏台、土地庙、尚书坊、凉亭、财神殿、观音殿、大雄宝殿、文化碑林、办公接待楼等建筑。前殿中央立尚书王诏雕像。尚书祠属王家祠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