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寻根溯源

    人们在孩提时,就对关于先祖和个人的事非常感兴趣,总是不断地向大人刨根问底的询问。比如:问“我是怎么来的?”“爸爸的爷爷是谁?”“爷爷的爷爷是谁?”。尤其是我们在媒体上经常会看到一些被拐卖的儿童,他们成年后,甚至结婚有了孩子,尽管养父母早己把他们视如己出,百般爱护,但他们还是魂牵梦绕、不遗余力地寻找生父生母,兄弟姐妹。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就是基因、血缘,亲情所致。这就是在寻根,这是人的本能。这就是我对寻根溯源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吧!
    俗话说:“树有根,水有源”。人亦如此,倘若没有先祖,哪来近亲?也就是说没有爷爷奶奶,哪来爸爸妈妈?没有爸爸妈妈,哪有我们?常言道:“百善孝为先”。什么是孝?孝就是敦宗敬祖,感恩父母,回报父母。有孝就有德,有德才有福。有福则荣,有福则昌。不敦宗敬祖,就是不孝。不孝之人,难以立足继世,难以成就事业。古往今来,有多少孝男孝女,儿孙满堂,家道兴旺,事业有成,这就是福报。孝例:古有“二十四孝”,这是中华文明孝德文化的典范;现今,在我们生活周围比比皆是。羔羊尚知跪乳,草木尚能结环而报,何况人乎?
    什么叫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人类文明从先祖一代代传承下来,发扬光大,方有今日文明。人不可忘本,忘本则没有前途。寻根溯源就是为了不忘本,不忘祖德宗功,开创更美好的未来。这是我要寻根溯源的原因之二。
各姓氏各宗支由于历经朝代久远,战乱兵燹,天灾人祸及各种原因,造成宗谱焚废散失亡籍,以致上源不清,或错挂乱接,世系混乱。
今恰逢太平盛世,各姓氏各宗支大兴土木,建祠修谱。我宗为什么要寻根溯源呢?近两年本人退休后,有时间细阅谱牒,发现明成化丙午年(公元1486年),玄郎公十二世裔孙崇文,重刊《六三郎公老谱序》曰:“本宗始自泽祖,原居晋阳太原郡,历代显宦,后值乱离,散处遐域,不可殚述。”“况三槐家谱纂修于熙宁以前者,又皆遗亡......”。明成化丙午年(公元1486年),《太原王氏二修族谱序》曰:“……族日已繁蔓延散逸,历晋隋唐宋而来,天下盛称王氏者,先于北今于南矣,苐屡经丧乱,世逖籍亡,不知所以迁徙之故。……天下羡慕之三槐王氏,虽莫纪其世次,按其先皆泽公之苗裔。至熙宁中有讳迪者弃官隐居南昌府新建县,其后九子八位知州,地形犀牛下海,大石牌坊为记,数语疑有阙文流出天下四省八府,遁迁于赣之。”清朝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4年),玄朗公二十二世裔孙德(左衤右甾)撰《源流记》曰“……迪公仕宋为洪州左司理,旋弃职与妻偕隐,子衡为豫章袁州参军,卒于任,子八人,时值离乱不克,归里,遂于袁州西门洪水塘居焉。”
上述“两序一记”中,说明我族为太子晋公之泽公苗裔,也就是说,是太原郡晋阳王氏。且系兴盛于宋的“三槐”支系。
而谱中世系,则清清楚楚记载着是羲之公第三子涣之公之后裔。谱中是说我宗是晋公之裔羲之公之后也。依此则说明,我族是琅琊郡之江左王氏(羲之公也称为山阴王氏)。更有甚者,在本县同宗的另一分支则挂在太原郡临川王氏安礼公支下。到底孰是孰非,真叫人莫衷一是,难以确定。过去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社会混乱,生活艰辛,先辈们虽苦寻穷索,稽查至三槐迪公,徒步到南昌新建县、宜春、吉水、宁都、石城等地溯源,但终无果,是可以理解的。如今,社会稳定,科技先进,交通便捷,信息发达。正是我辈溯源考证,正本清源之天时。若不逮此机遇,本正清源,岂不是上愧对先祖,下对不起子孙?所以本人特意购买电脑,有时间就上网学习王氏历史文化,钻研谱牒,了解王氏源流、宗支、世系,并做摘录,收集必要的信息资料,理清掌握先祖世代、所处朝代、名、字、号、讳、生殁年、仕职、妣氏、墓葬、子女、分衍、迁居地等基本情况。虽耗费大量时光,有时还为寻求资料信息打长途电话,一打就是半个钟、个把小时,也花了不少钱,但学到了不少知识。特别是对祖德宗功,倍感敬佩,身为王氏一员而深感荣耀和自豪。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寻根溯源的原因之三。
去年,我曾在世界王氏网、中华王氏网发表了《福建宁化王氏溯源正本》一文,旨在寻根溯源。在此,冀盼我支宗亲同心同德,尽一切努力,争取早日圆溯源正本梦!
                      玄朗公二十八世裔孙  盛程
                      公元二零一六年四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