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上池王氏族谱新序

                    王明占   王小斌
    谱牒是记载一个家庭历史发展情况的真实写照。国以史为记,家以谱相传。文化大革命洗劫之灾难,使其谱牒几乎毁灭,而《上池王氏族谱》(1942年版)幸得到上池村人王经才、王顺槐等人的保存,才得以重见天日,它对于考证上池村(即今上池源里、上池瑶田村)是王安石故里起着关键作用,随后又发现了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手抄本及明•崇祯庚辰(1640年)版本的《上池王氏族谱》观其谱见其源,始于周灵王太子晋王子乔公。他是黄帝四十二世孙,周灵王长子。始居于山西太原晋阳郡。相传区内有晋王陵,是周灵王太子晋卒葬之地;又有地名晋居观,是太子晋居住之地方。事后建有晋祠,其祠是王家祠堂,有圣母殿,供奉周武王.皇后邑姜,即叔虞母,太子晋前代祖妣。太子子乔公才识过人,能言善辨,当时称霸于北方的晋平公曾派叔誉等人向周朝进贡,见太子与之辨论,结果叔誉理屈词穷。王子乔公生于公元前五百六十六年,立储辅政于灵王二十二年(公年前550年),因谏父周灵王:“治水宜疏不宜雍,雍之必溃,危及人国”而被贬为庶人。娶刘累氏(一作杨氏),生子宗敬公,因父谏贬废,遭大难,谪居并州(今山西太原)城都坂里,人称王家。时人因王裔之后,而后子孙故以王著姓。
    自子乔公、宗敬公、凤公下传到十六世翦公为秦时大将军。在攻赵、平燕、破楚等多项战役中立下大功,是秦始皇,战七雄,平天下,建立秦朝的主要战将。传至三十七世,有浑公,官任西晋平吴安东将军,初参司马照军事,以征虏将军监豫州诸军事,与吴接境,招降甚众,镇守寿春。晋伐吴时,率军出横江,为东征大将军,司徒侍中。镇其地,世其官,赠尚书左仆射,殁葬临川金峰(今属东乡县甘坑林场)之麓。其墓历历可考,是至今最早有据可考的东乡王氏先人。
传至五十六世,有镕公官镇州节镇,生子瓒,瓒公配邓氏,生子简。简字文大,为王氏第五十八世祖,奇伟多智,遍察堪与,于五代间识抚之胜,遂辟宅居于临川城中盐埠岭,为临川王氏一世祖。简公于临川盐埠岭生子廷辑,廷辑生子二子,明、正。正字克正,生子庆之,
庆之生子舜民,舜民生子沆,居盐埠岭。而沆公登庆历六年(1046)贾黯榜进士,皇祐五年(1053)在荆南府建宁县任县令(另有谱载)。
明、宇克明,改字永泰,号静节先生。生于后晋天福癸卯(943年)卒于宋祥符壬子(1012年)九月。此人性躭山水,途径明珠峰之西,见峰下山水秀丽,遂率全家老小,由抚城盐埠岭迁居峰下,取其名曰:上池。为上池王氏一世祖。王氏自始祖予乔公至此六十世,历历可考,明明可考也。
上池王氏之旧谱,始创于北宋熙宁年间,王安国请司马光作序。司马光于宋元祐元年(1086年)春乃作《王氏族谱序》。几经周转,至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仲壁先师再次编辑成册,后遭金、蒙之乱,部分散失。元世宗至元甲午(1294年)梦龙府君续加辑焉。又 遇红头军之乱,在元至正丙申年(1356年)再次遭受元军之诛,而上池楼下和上池塔田两派世系之人丁与众拒敌,不幸战败而湮没。王氏子孙避难,有的逃奔他乡,复后太平,大部分回归上池,也有部分人员留居他乡。而谱牒部分毁于兵火之中。明洪武戊辰(1388),德秀公官任湖广、襄阳知府,在其家中得其部分谱牒进行初步修复整理。洪武二十六(1394年),瑶田克允公任国子监助教,以明经义,重整旧谱,不幸病故。其子孟演公任抚州府儒学教授,复其父志,重整王氏族谱,并亲自作《上池王氏谱序》,并重建荆公祠于盐埠岭,南昌人魏洪敏为此作《王氏乃代总吊四十二支二十八宿族谱之序》。永乐、正统年间(1403—1449)上池周原宏道公、伯安公等复嘉编辑。正统戊午(1438)年宏道公亲自将上池王氏谱牒送进京城,请时任兵部尚书的杨士奇撰序,即《上池瑶田王氏族谱序》其中有云:“至五代间有文大讳简者,奇伟多智,识抚之胜,概属于盐埠岭,遂辟宅居,为临川一世祖,不再传。而至宋,克明公性忱山水,悦珠峰之壮丽,乃存故宅于府,命子公达,(王用之,字公达),堂构其下,公偕侄姓,车从时临焉,名曰:上池,驯至今日,名贤杰士,代不乏人”。嘉靖二十九(1550)年,怀济公重加修整。崇祯年间上池王牵头,浯溪赐进士第奉直大夫詹事府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编修廷垣公主持共同重修王氏族谱,在东乡有上池瑶田、上池周原、上池中原、上池分居湾溪、上池分居黎圩、浯溪、礼坊、茭源、雷源、王方、抛石岭、赤岸、西江、黎圩;在金溪县有县城西门之学前、乌墩塘、洛城、琅琚、月塘、润湖、范堂和余江县之塘井等二十多个王氏村庄,于崇祯丙子(1636年)仲春开始,至庚晨(1640年)十二月竣工,共修五年之久。上池人王师文为此于崇祯十年(1637年)作序,即《重修汉晋唐宋历代王氏族谱序》,其中有云:“平吴将军浑公之墓,功封荆公安石公之庐,现在金峰,明珠峰诸近地可证也”。(明珠峰在上池村东侧)。此谱以上各村都已失传,唯有上池村保存完好无缺。明崇祯版《上池王氏族谱•世居》中载有上池的位置:“上池里之总名,金峰鹿石耸峙于北,明珠峰屏障东,荆公山拱揖于前,白云峰擁列于西,水之源,发于龙窠,绕周原、瑶田至龙溪,下流至金邑水合。实本里之襟焉,有瑶田派、周原派、中原派、塔田派(已废)、楼下派(已废)、下原派、黎圩派、湾溪派”。
在清•乾隆已亥年(1779年)因经济紧缺但也重修了谱。上池人王玉辂作《原修上池族谱序》,大清同治六年(1867年),王慕昌作《续修上池王氏族谱序》,1916年重修族谱,王龙章作《上池王氏族谱旧序》,1942年继续重修族谱,上池三十四裔孙王玉屏作《上池王氏重修族谱旧序》。近年来,有他村亦用上池村名修谱,其与吾村无关联,后世子孙须厘清而勿混淆。
自克明公迁上池瑶田以来,人才辈出。宋有宰相安石公,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国公。其上池始祖克明公因子孙显贵,被赠为太师中书令封英国公。其祖父用之公以孙显贵,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封潭国公。其父益公登祥符八年(1015)进士,以子贵赠太师中书令尚书令封康国公改赠楚国公。叔祖父观之公登咸平三年 (1000年)进士,官至尚书主客郎中。安仁公登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官至转运使,以监江宁府盐院。安礼公登嘉祐六年(1061)进士,官至尚书左丞,封魏国公。安国公熙宁元年(1068)御试特赐进士及第,官至大理寺丞。安石子雱公登治平四年(1067)进士,官至天章阁侍制。安上公官至提点江南东路刑狱使。士全公登建炎二年(1128)进士官至太常少卿福建提刑。克勤公登王容榜(淳熙二年1175)进士,官至敷文阁直学士。士进公政和间部使交荐其才授河阳尉。汝霖公庆元间郡守柴中,荐授孟河温县尉。师禹公嘉定年间进士,授官教学录。
明朝克允公洪武间以高年有德,举荐官至国子助教。孟谦公洪武间以怀才抱德,举官泾阳教谕。孟演公洪武间以通经儒士举官抚州府训导,校艺湖广,后进京修《永乐大典》是抚州府教授。宏道公官至通州潡县令、山西永和令、衡州耒阳县令。略公正德十六年(1521)宾贡,官授府学训导转直隶教谕。新公嘉靖间由河州武平卫选贡,官授武昌县训导转金山卫司教。
清代:玉辂公清初拔贡,明经讲学名流,有尺山堂稿及午楼诗二十四卷行于世。寅恩公拔贡生品行高于狱文思,变若风云。
民国其间有:国镛公刑部福建司郎中,充仓场监督、知府、改补法部典狱司郎中,甘肃省高等检察厅检察长。国铎公直隶河西务河工主薄,历任湖北公安、宜都、钟祥、枣阳、江陵等县知县,升补湖北口抚民府同知,特用湖北尽先补用道,民国后期复任直隶威县新城县知事,湘岸榷运局长等,嘉禾章叙官中大夫。国铭公工:部都水司主事,民国外交部办事员。国钰公副贡湖南候补直隶知州,民国京师地方审判厅推事,叙宫中少大夫。
至于上池王氏分居各地,自克明公而下,见其谱载安国公子孙有的居金陵,有的居上池瑶田,其中第四世孙有子春公迁居浯溪,第六世孙有与辑公居上池塔田。安礼公四世有仕显公迁居东乡茭源;在茭源三世有国佐公迁居马圩赤岸,四世有瑞卿公迁居雷源,五世有雄峰公迁居秋源。五世叔逊公迁居福建书林,五世叔彰公赘居进贤麻朗;六世有一元公迁冶塘,一贞公居王方。八世有禄一公迁居抛石山岭。九世有右二公迁居余干詹坊;安礼公第七世有明讚公迁居礼坊。礼坊四世有讚公迁大道源,济公迁牛路里源,浩公迁西源汪塘,礼坊八世有躬十字愈隆迁邹方。另一支朝奇公迂回抚州城的盐埠岭。安世公第六世孙若渊公迁淮西为商。安上公子孙世居上池原地,定居于上池周原的有仲章公、上池楼下的有与惠公、上池瑶罔的有仲文公、上池下原仲先公、上池中原的必慎公。安石叔父有盛公的第八世孙朝利公居金溪月塘看守祖坟。二叔父盟公的第八世孙有朝汶公居东乡黎圩的西江。朝泳公居金溪的润湖。朝希公迁居余江的塘井。朝让公居金溪的乌墩塘。朝卿公居临川大坫。安石叔祖观之公的第九世孙有朝泾公居金溪琅琚。朝烈公居金溪洛城。安石叔祖质之公的后裔有安瑞公居苏州,安和公居金陵。质之公之次子孟公的八世孙有朝盛公居金溪范塘。朝潘公子孙迁居崇岭。朝玙公生子五,恭、宽、信、敏、惠,即今黎圩王氏五大房。一九五八年有礼坊迁居岭下世系,因东乡县建幸福水库迁回故里上池,编入岭下房世系。追思木本水源,信敦和睦之道,以光显祖宗之德,构建安定有序之家园,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奋斗!
公元二零零六年丙戌季春
    中国文化名人研究会副会长上池王氏三十六世裔孙明占、三十七世裔孙小斌敬撰
联系人: 王小斌  江西省东乡县红星中学
邮编:331801   电话:15779108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