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衡阳第一家:渔溪王氏崇本堂(下)

                 王秀会
 
            渔溪人:科第蝉联
    宋元明清时期的社会管理以家庭、家族、宗祠管理为主要形式。崇本堂人丁兴旺,随着时间推移,人口增多与资源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渔溪王氏祖先高瞻远瞩,从千秋万代发展计,进行了以“建立户制、分散人口”为重点的宗族管理制度改革。从第七、八代的德、宗字辈开始分户,实行以“户”为基本单位的“户管制度”。元顺帝时期,子孙又进行了“人口大迁徙”,纷纷走出渔溪,以宗祠为中心开放定居,或几里、或几十里甚至上百里,极大地争取、补充、拓展了人口的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经济资源和地域空间。户管制度让子孙后代“远走天涯而不忘宗本”。子孙既能在迁徙中不断增强发展的开放力、扩张力,又能在发展中始终保持凝聚力、向心力。渔溪王氏如果没有当时大迁徙运动,没有户管制度保障,就没有今天这样蒸蒸日上的千年发展局面。现在当地广泛流传着渔溪王氏“二十六望户、一斗芝麻官。”
渔溪王氏“二十六望户”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为既能厘清宗人脉络,又能加强宗祠管理,崇本堂实行“堂下设户、户下设房”的组织结构。渔溪王氏共开二十六户,具体情况是:
宗福户:开户祖王宗福,元顺帝时迁居蓝田冲,伯辈立户,秀辈开十四个支房。
宗寿户:开户祖王宗寿,元顺帝时迁居北田冲,伯辈立户,秀辈开五十九个支房。
宗瑞户:开户祖王宗瑞,元顺帝时迁居白露冲,伯辈立户,秀辈开九个支房。
宗尧户:开户祖王宗尧,元顺帝时迁居霭桥陆四冲,伯辈立户,秀辈开四十三个支房(大银裔孙开面糊王氏不在此列)。
庶叔户:开户祖王宗尧,字庶叔,位下伯辈以曾祖妣谭氏所生三子原简、原礼、原正三大房,为示与宗尧户以区分,便以王宗尧为祖开立庶叔户,伯辈立户,秀辈开二十三个支房。
庆叔户:开户祖王宗喜,字庆叔,元顺帝时迁居山底冲伯辈立户,秀辈开三十五个支房。
宗志户:开户祖王宗志,元顺帝时迁居芭蕉冲,伯辈立户,秀辈开四十个支房。
才叔户:开户祖王宗奇,字才叔,元顺帝时迁居许家冲,伯辈立户,秀辈开三十一个支房。
忠叔户:开户祖王宗瑞,字忠叔,元顺帝时迁居塘里冲伯辈立户,秀辈开十个支房。
雍和户:开户祖王德珍,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1366)任柳州府守,明洪武二年(1369)殁。明洪武六年(1373),其子王宗亮偕家室迁回衡阳城南雍和坊一甲。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宗亮长孙王仕彬开“雍和坊一甲王氏”,后入王家祠堂大宗名为雍和户。以仕(彦)彬、聪、广、琳、清、忠开六大房。
铭孙户:原名智孙户,开户祖王原铭,字铭孙。其祖父王德信于元顺帝时迁居东塘,伯辈立户,秀辈开十一个支房,第十五修谱更正名为铭孙户。
嗣孙户:开户祖王原让,字嗣孙。其祖父王德先于元顺帝时迁居大水塘,伯辈立户。以伯谅、谏、咏、诤开四大房。
胜夫户:开户祖王德嘉,字胜夫,元顺帝时迁居老屋塘,伯辈立户,秀辈开五十九个支房。
通叔户:开祖户王宗泰,字通叔,元顺帝时迁居白竹冲,伯辈立户,秀辈开六十三个支房。
顺夫户:开户祖王德忠,字顺夫,元顺帝时迁居大烟竹,伯辈立户,秀辈开十个支房。
隆叔户:开户祖王宗亨,字隆叔,元顺帝迁居富塘,伯辈立户,秀辈开五十五个支房。
宝叔户:开户祖王宗宝,字宝叔,明洪武时与兄王宗亨从富塘分居于荷叶塘,伯辈立户,秀辈开八个支房。
庆夫户:开户祖王德麟,字庆夫,元顺帝时迁居彭陂,伯辈立户,秀辈开支四十三个支房。
祥夫户:开户祖王德凤,字祥夫,元顺帝时迁居政平下里山瓦园,伯辈立户,仕辈开八个支房。
立夫户:开户祖王德兴,字立夫,元顺帝时迁居张家岭,伯辈立户,秀辈开三十三个支房。
寿夫户:开户祖王德极,字寿夫,元顺帝时从父王汝益居庐田,伯辈立户,秀辈开四十六个支房。
宁夫户:开户祖王德康,字宁夫,元顺帝时从父王汝益居庐田,后与兄王德极分居于大屋岭,伯辈立户,秀辈开十一个支房。
益叔户:又名酉益户,查1936年12月8日渔溪王氏第十四修族谱之会议记录,该户属四世祖王永彰后裔。永彰有子二,即思惟、思闻。思惟徙居宝庆邵阳白沙塘,别开一族;思闻徙居郴州桂阳枫山堰,其后开堰山王氏。部分后裔于渔溪王氏十五修谱后认祖归宗,取名酉益户,后更改为益叔户。
汝富户:开户祖王汝富,字荣卿,元顺帝时迁居衡阳以北之永济桥(今衡阳市草桥),伯辈立户,文辈时开三个支房。
庚叔户:开户祖王宗茂,字庚叔,元顺帝时迁居大冲桥头,后孙仕麟、仕权又移居霭桥基趾,伯辈开九个支房。
荣甫户:开户祖王荣甫,宁辈,王家祠堂第十七代孙,原居盘古岭,后迁居基趾菜塘。1921年子孙散居,有的迁居附近的车江、友谊、丰富、白水等地,有的迁居湖南常德、岳阳等地,还有的迁徙到东北辽宁、福建厦门等地。2008年,裔孙到王家祠堂认祖归宗。同年6月12日,立为荣甫户。
崇本堂有六个下位堂号,即庚叔户的笃本堂、汝富户的培本堂、雍和户的敦睦堂、敬爱堂、祥夫户的敦本堂、植本堂。
渔溪王氏“一斗芝麻官”
传说王万庄兴建崇本堂时正值芝麻收割季节。他见家人斗提芝麻经过堂址,非常高兴,脱口而出:“吾门必出一斗芝麻官。”渔溪子孙兑现应验了祖先的金玉良言,发愤图强,励精图治,文韬武略,人才辈出,涌现了一批对民族、对国家、对历史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人物。宋有翰林文学士,元有万户侯,明有工部尚书,清有振威将军,民国有少将、中将和大法官。历久弥新的千年古祠,鲜活在目的历史人物,彰显了“忠孝为本,耕读为用”的渔溪文化特质,证明“忠孝耕读”具有永不过时的文化活力,成为湖湘文化和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宋而元而明而清至民国时期,渔溪王氏在科举方面有秀才三百七十一人,其中庠生二百四十二人(文庠二百零六人、武庠三十六人)、增生十四人、廪生五十七人(郡廪生十二人、邑廪生三十五人)、太学生五十八人;贡生五十三人(贡选二十三人、例贡二四人、其他十六人);举人十四人;进士二十二人(其中岁进士十八人)。在仕职方面有尚书一人,万户侯一人,大夫二人,中书一人,记名提督、建威将军三人,知府九人,县令(长)二十四人,有皇帝诰封功名人物二十八人。民国时期有大法官一人,中、少将军衔的九人,黄埔军校健将六十一人。新中国成立后,科、处级以上干部数不胜数。现例列如下:
科举四进士:王绍冕、王万庄、王诏、王启聪
十八岁进士:王原亮、王原佐、王原礼、王原普、王原康、王文銮、王文钥、王文奎、王世杰、王大容、王梦卿、王边宁、王大升、王逢恩、王吉宁、王嘉梧、王端承、王浴庆
一十四举人:王万庄、王原佐、王仕达、王诏、王谏、王详、王诰、王应奎、王大韶、王梦英、王际明、王启聪、王启晋、王俊溥
元代万户侯:王汝荣
明工部尚书:王诏
明四品大夫:王谏(中宪大夫)、王大韶(朝列大夫)
清建威将军:王三星、王光耀、王秀棣
崇本九知府:王绍冕、王德极、王德珍、王谏、王详、王恩、王大韶、王大奖、王之忠
二十四县令(长):王万庄、王德康、王原佐、王原谦、王仕达、王鉴、王诰、王文钥、王应奎、王世杰、王文銮、王世仰、王之瀛、王际明、王启建、王启聪、王秀良、王秀英、王秀瑬、王俊江、王秀清、王芳道、王继悕、王继善
皇帝诰赐人物:王原简暨徐淑人、王仕复暨朱淑人、王诏暨张淑人、王恩暨郑孺人、王虞揆暨何孺人、王祺庆暨何夫人、王自立暨欧阳夫人、王三星暨原配徐夫人、继娶李夫人、许夫人、王朝谕暨黄夫人、王及功暨刘夫人、王启贵暨陈夫人、王光耀暨原配宁夫人继娶朱夫人、郭夫人
中华民国首任大法官:王风雄
中将:王继善  
少将:王景奎、王声溢、王继伦、王芳贤、王芳燊、王继濋、王继銝、王梁
黄埔军校生:王景奎、王声溢、王继濋、王继銝、王梁、王继麟、王芳集、王继瑞、王森诚、王良骏、王思周、王荫、王芳楫、王磊诚、王景全、王俊煌、王秀巍、王庭硕、王继诵、王秀清、王继健、王秀樵、王芳英、王芳菊、王芳菱、王芳萱、王芳槐、王芳珊、王芳增、王慜诚、王子伟、王继统、王继纲、王芳梓、王芳材、王芳杜、王芳权、王芳标、王秀楚、王继燊、王秀莲、王芳有、王恂诚、王芳燊、王继伦、王芳贤、王继燕、王谦诚、王有诚、王发诚、王芳芑、王芳艺、王继仁、王存诚、王秀功、王秀炎、王继铙、王继糈、王松诚、王芳仲王奇峰。
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衡阳第一任工会委员长(主席)、革命烈士:王球。
                    渔溪文:忠孝耕读
渔溪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内容。琅琊先祖,古今忠孝;渔溪子孙,世代耕读。“忠孝耕读”体现了“衡阳第一家”的文化特质,有湖湘文化“活化石”之誉。宋欧阳修为第一修族谱作序,民国林森、蒋中正为第十四修族谱作序,期间九百五十多年来,许多历史文化名人踊跃为崇本堂族谱、家训、祠宇、人物作序题联,撰文写记,争奇斗艳,施展才华,留下了浓墨重彩,金玉良言,成为渔溪王氏宝贵的精神财富。
渔溪王氏崇本堂寓祠历史文化名人序:
一文豪:欧阳修
二状元:罗洪先、陈沆
三学士:吴澄、虞集、曾凤仪
四政要:蒋中正、林森、居正、王用宾
五教授:廖文英、邱锡、雷孟春、丁一焘、蔡璨
六尚书:翁世资、李东阳、湛若水、刘尧诲、曾朝节、李周望
七知县:周德武、廖联翼、刘良璧、蒋一璁、傅传灏、王鸾翀、李毓钟
八知府:史中、蔡汝楠、李焘、邓以诰、李光座、张时、段巘生、李珊
十一贤哲:邓时畯、段昌统、王夫之、胡养忠、王敔、周士仪、吴炯、谭西蜀、陈崇祜、陈任苍、左宗棠
三十一进士:宋原端、李在修、翁世资、李焘、蔡汝楠、刘尧诲、曾朝节、曾凤仪、简继芳、周德武、盛仪、王大用、郑庆、朱鹏、黄希宪、李东阳、湛若水、罗洪先、王鸾翀、李光座、廖联翼、段巘生、徐聚伦、陈沆、刘良璧、蔡璨、蒋一璁、傅传灏、李周望、李毓钟、丁一焘
渔溪王氏《谱》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061年至2000年,崇本堂进行了十五次修谱。历次修谱之籍史资料俱保存在省级乃至国家级资料馆,至今非常完整,令人叹为观止。专家称渔溪王氏历朝谱牒是当今研究宗祠、族谱文化的不可多得的极其重要的文史资料。王家祠堂十五次修谱时序为:
宋嘉佑六年(1061)第一次修谱,欧阳修赠序。
宋宝庆元年(1225)第二次修谱,因元兵灾散佚缺。
元延佑三年(1314)第三次修谱,吴澄、虞集赠序。
元至正四年(1344)第四次修谱,因元兵灾散佚缺。
明正统十一年(1446)第五次修谱,邓时畯赠序。
明成化七年(1471)第六次修谱,宋原端、李在修、翁世资赠序。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第七次修谱,李焘、曾朝节、曾凤仪、简继芳、周德武赠序。
清康熙元年(1662)第八次修谱,李光座、廖文英、张时、胡养忠、周仕仪、廖联翼赠序。
清雍正六年(1728)第九次修谱,段巘生、王敔、徐聚伦、陈沆、吴炯、刘良璧赠序。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第十次修谱,傅学灏赠序。
清道光六年(1826)第十一次修谱,陈崇祜赠序。
清同治四年(1865)第十二次修谱。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第十三次修谱。
1938年第十四次修谱,林森、蒋中正、居正、王用宾赠序。
2000年第十五次修谱。
庚叔户修谱时序为:明万历三十四年丙午(1606)第一次修谱。为手缮本《渔溪王氏庚叔户族谱》。清乾隆四十七年壬寅岁(1782)第二次修谱,蔡璨、蒋一璁、王端承、王友白、王朝望、何明盛、邱步蟾赠序。清道光八年戊子(1828)第三次修谱。清同治八年己巳(1869)第四次修谱。1941年第五次修谱,邦辅公后裔汝富户与本修谱合谱。1998年至2000年,全户后裔入渔溪王氏十五修族谱。
汝富户修谱时序为:明景宗景泰七年丙子(1456)创《渔溪王氏汝富户族谱》为第一修。清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梓成第二修。清雍正三年乙巳(1725)梓成第三修。清乾隆四十一年丙申(1776)梓成第四修。清道光二十二年壬寅(1842)梓成第五修。1913年梓成第六修。1941年第七修合谱于庚叔户第五修。1998年至2000年,全户后裔入渔溪王氏十五修族谱。
雍和户修谱时序为:明成祖永乐二十一年癸卯(1423)开《雍和坊一甲王氏》手缮为初修谱,未付梓,明崇祯六年(1633)续辑梓成为第一修。顺治十一年甲午(1654)重修谱牒,未付梓,清乾隆十一年丙寅(1746)重辑梓成为第二修。清乾隆三十年己酉(1765)由进士王端承主修梓成第三修。清咸丰丁巳(1857)梓成第四修。清宣统三年己卯(1911)梓成第五修。1942年梓成第六修。1998年至2000年,全户后裔入渔溪王氏十五修族谱。
祥夫户修谱时序为:祥夫户位下有两个堂号,即敦本堂和植本堂。敦本堂:清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手缮《王氏宗谱》为第一修。清嘉靖庚午(1810)续修为第二修。清同治五年丙寅(1866)梓成第三修。1915年梓成第四修。1998年至2000年,全堂后裔入渔溪王氏十五修族谱。植本堂:清同治四年乙丑(1865)开《王氏宗谱》为第一修。清光绪三十一年乙巳(1905)续修为第三修,于1949年梓成。1998年至2000年,全堂后裔入渔溪王氏十五修族谱。
渔溪王氏《家训》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明永乐年间,九世孙儒林郎王原礼见族日以昌,齿日以繁,于永乐十二年(1414)撰著《王氏家训》三十六条。时衡州府儒学教授邱锡赠序。明永乐二十年(1422),衡州知府史中见《王氏家训》垂教深远作《给崇本堂榜文》一文,对渔溪王家以示旌奖并教化世人。工部尚书王诏于明成化八年(1472)对家训刊印梓成并面向族人聚堂讲授。成化十二年(1476)王诏复梓家训。仪真教授王文銮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重刊家训并序言,时盛仪、王大用、郑庆三进士赠序。广西阳朔令王文钥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再刊家训,进士朱鹏、阳朔教谕雷孟春二人赠序。安徽泗州知州王大韶于明万历七年(1579)又刊家训,进士、提督衡(阳)永(州)郴(州)桂(阳)道黄希宪赠序。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王氏家训与谱同梓合编。《渔溪王氏家训》经历代祖先不断修订,内容日益完善、丰富、发展和进步。《家训》谆谆告诫子孙后代在修身处世、为人做事上要忠君孝悌、兼爱积善、谦虚和气、谨言慎行、勤奋尚俭、睦族友邻、力戒纷争、以德报怨、男女平等、团结互助、恤弱济贫、遵礼守法、尚官恪职、去巫虔祭、检点改过、良俗善行、劝学立业、奋发有为。
继琅琊先祖一脉真传惟忠惟孝,教渔溪子孙两行正路即耕即读。
仰励琅琊忠孝且看宰相九十二,俯娱渔溪耕读但见衡阳家第一。
渔溪,崇本堂,忠孝耕读,衡阳第一家。过去,美丽的传说;今天,鲜活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