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王家大院 一门三将军

                  王仁好

   2014年6月6日,我们几位影友到羊山地区拍摄古村落,当我们到遵譚镇儒文村時,一进村门,右侧就是该村的王氏宗祠,在宗祠前座正殿悬挂着一块“進士” 牌匾,是清乾隆年间雕刻的,我们在祠尝转了一圈就出来了。
   在村口古榕树下,有一位老大爺又指一条巷口对我们说,“从这里进去就是我村王均政一家三位将军的大院” ,並简单介绍了王家祖先在明末由闽迁来,建造与家人的情况。
   在羊山地区的村庄之杠名,多为“儒” 字头,这个村子叫儒文村,可说是儒家文化意思,在这个村子有古代文化遗存,有神庙. 祖祠. 古屋. 石磨. 石盆. 石槽等石噐。 
我们沿着巷道走到王家大院的一连七进,我们前座侧门进入庭院,就看见主屋正门对面“福” 字挡牆两侧嵌刻着一副对联“忠孝持家远,读书处世长” 。在儒家文化熏陶下,出现书香门第,积善之家。

   清道光年间,王均政出生在王家祖屋,长大成人之后,具有天赋,深得家教,勤读诗书,又有谋略和胆识,得授浙江富阳县承和黄岩县承,颇有政绩,加五品晋衔六级,荣封三代“通奉大夫” 。晚年还乡与族侄梦庚創办迪化级小学。在民国九年(1920年)获民国总统徐世昌赐颁“仁寿之徽” 匾额一方,褒状一轴,红蓝白缓银质褒章一座,备极殊荣。王均政娶一妻三妾,生有八个儿子。其中王梦云. 王梦龄. 王梦尧三个儿子成为民国将軍。

少将王梦云:1895年生于儒文村,出生于阀阅之家,爱国爱乡传承文脉,少时随父习读,赋性豪爽,抱有鸿志,14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琼崖中学堂。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他追随孙中山,投身民主革命运动,早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首发胜利,同年11月广东宣告独立,胡汉民为临时总督。为琼崖安抚派一连步兵连自穗返琼接管政权,王梦云等人受派潜入城内接应,因事不密,攻城接管失败。随即赴穂考入广东法政学堂读书,该校系革命党人所创办,故被袁世凯勒令解散,而辍学还乡。
后来考上北京朝阳大学攻读法律专业,毕业后东渡日本深造,专攻法律专业,暑假回乡期间,曾在海口创办海南书局,对发展海南文化颇有影响力。1926年学成归国,应时任潮海警备司令王俊将军之邀赴潮任警备司令部经理处处长。不久,前后被任为揭阳县县长,广州地方法院候补推事,海口市市政局民政科长,中央陆军步兵学校政治教官,中央宪兵团军需主任,步兵学校翻译官,大夏大学专任教授兼业律师。
1947年,海南大学创立后,应邀返琼任法学教授,续兼律业。由律师公会选为国民党中央第一届立法委员会。
1950年4月,海南解放前夕,离琼隨国民党军队去台湾。1971年以” 立珐院” 侨政委员会召集人身份,应邀前往美国洛杉矶出席第八届华商贸易会议。 
  晚年在台湾致力于海南历史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并被选为台北海南同乡会第一届理亊长。
王梦云离琼去台时随身携带了从王国宪“宝粹书塾”藏书中选择的多种文献孤本,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募捐集资,整理重印。书成后分赠台、港及东南亚各地的知名高校、图书馆,籍以保存善本。文史专家认为,王国宪与其得意门生王梦云薪火相传,为保存海南文化典籍功不可没,令人景仰。
他对法学造诣颇琛,著有<民法总则要义>.<民亊诉讼法摘要>.<战斗纲要图解>等。
1974年,蒋介石题“寿”字,祝贺他八十华诞。1984年,蒋经国撰联“怀仁必寿天行健,积厚流光世论推”,祝贺他九十华诞。
1994年8月病逝,“总统府”成立治丧委员会主持公祭,李登辉、李元簇、连战等分别送挽匾挽幛。

  中将王梦龄:一生戎马屡立战功
  七子王梦龄生于1903年,2002年病逝台北。2003年,亲人遵照他落叶归根的遗愿,将他的骨灰送回家乡,安葬于海口市颜春岭公墓。
  王梦龄中学毕业后远赴东洋,考入日本师范学校。在校期间接受进步思想,深感非革命武装不能扫除军阀恶势力。毅然弃文就武,考入日本士官学校野炮兵科。1929年回国,一年内就由上尉见习官晋升第十军参谋处少校参谋、参谋处中校课长。
  1930年发生蒋、冯、阎中原大战。当形势突变、战况危急之际,王梦龄向军长杨杰献计,并奉命率20余轻骑的小分队,急扑洛阳,于风雪夜攀上城墙,用机枪、******向城内敌军司令部扫射,打得警备司令孙良诚仓皇逃命。偷袭成功后,王梦龄率小分队和部分游击队,马不停蹄,沿陇海线追击700余里,创造了民国战史上最远距离的追击战、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1938年,时任国民政府第一游击总司令部少将参谋处长兼代中将参谋长的王梦龄,率领部队挺进永定河上游地区,牵制日寇,策动2000余名伪军携械归降。他因此立功受奖,升任中将参谋长兼第一纵队司令。1943年11月,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三巨头在开罗会谈,发表著名的《开罗宣言》,明确日本侵占的东北各省、台湾和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王梦龄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发挥智囊作用,再获嘉奖。
  1949年,王梦龄去台,任“国防部”中将高参,不久奉命退役。他一生戎马,屡立战功,荣获甲种奖章、忠勤勋章和胜利勋章。
  2002年病逝台北。2003年,亲人遵照他落叶归根的遗愿,将他的骨灰送回家乡,安葬于海口市颜春岭公墓。
  
少将王梦尧:八子王梦尧生于1906年。          
王梦尧18岁上广州求学,考入黄埔军校第二期步兵科。毕业后在黄埔军校教导团任排长、连长,参加了第一、二次东征和北伐。后调一三一师任少校营长,又因作战有功而升任中校副团长、上校参谋处长。从戎10年,步步升迁,可谓少年得志。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难关头,升任师少将参谋长的王梦尧满腔热血,投身抗日战场。抗战期间,他数次调换岗位,均尽忠职守,写下了人生光辉的一页。可是,当抗日胜利、举国欢庆的时候,他的人生却遭遇严重挫折,由得志转为失意。1946年,蒋介石以精简军队为名,排除异己,将编余的18万名军官分遣南京、重庆、西安三地集中“训练”,以防闹事。由此激发了“六百军官哭中山陵”的极端事件。被遣编入“南京中央军官训练团”的王梦尧,怀着不满的情绪参加了这一事件。600余名高级将领全副戎装走上中山陵,在灵寝前跪地大哭,轰动了国内外。蒋介石大为震怒,下令追究严办。参与哭陵的将领纷纷逃离南京,王梦尧也慌忙跑回了海南。
  回到老家的王梦尧被推选为乡长。解放后被逮捕,刑满释放后留在劳改场就业,至1975年返乡。海南建省前担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研究员,建省后受特邀为海南省第一届政协委员,并任海南省黄埔同学会名誉会长。他生前对邱达民说过一大乐事:返乡后曾上京拜访黄埔军校同学徐向前,受到徐帅的关心和勉励。还说过一大憾事:三兄弟盼了几十年,生前始终未能聚首。
  少年得志,中年坎坷,老年安度。2005年2月病逝海口,长眠故里。
 


注:资料来源  作者在采访拍摄王家大院時,深有感今思昔,想写一篇王家大院的人与事,当时一位老爺作了介绍了王家的情况,在编写过程中也参阅《琼藉民国人物传》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