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廉政文化看王家大院

                  温耀强  郑建华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包含着厚重的人文历史、精神情感、价值取向和审美理想,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的王家大院就是传统民居的集大成者。
  王家大院之王氏家族如何能在同一个大院发展数百年,一座大院何以维持着整个家族的有效运转,何以辉煌达500年……从王家大院的历史人物、三雕艺术、楹联匾额和家训文化等方面,可以窥见,这不只是一座文化历史景观,还是一片廉政文化展示地,其之所以会受到四海游客的青睐,概因王家大院本身气质和外部装饰都具有一定廉政文化品味和教育审美价值。

历史人物  家国一体的忠勇情怀
  王家大院之王氏家族,开户于元代,鼎盛于明清,在迄今700年间,口碑遐迩,名扬海内。这从家谱、县志、州府通志以及散记于庙、墓 、桥、路、井、亭等碑石和楹联、匾额、牌坊等其他一些上面的文字,都可以看到其历代先祖中一些人的业绩和行踪。
  明正统三年(1438年),王氏七世祖王演任灵石瑞石所大使。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曾筹粮保卫京师。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四世王谦受、王谦和兄弟因筹集军马粮草而获朝廷嘉奖。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王谦受参加千叟宴,并得御赐龙头拐杖一把。
  清雍正间,十五世王崇任江西吉水县县丞,到任后,县里正遭遇洪灾,遂赈粮救灾,灾情过后,又助百姓垦田、漕运、通商,为此吉安府知府为其赠匾“花县分猷”。八年后解职归田,吉水县百姓遮道攀辕挽留。十五世王风美任陕西咸阳、福建连城县典史时,负责社会治安,缉捕匪盗,“俱有政声”,殁后奉旨为其建忠义坊,崇祀忠孝祠。
  清乾隆间,十五世王梦鹏至忠至孝,一生好善乐施,如设义学、建义仓、置义冢、焚借券、修桥路,广得美誉。逝后奉旨为其建孝义坊,入县孝义祠旌表。当时的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刘墉为其挽诗“志节独垂千古后,操持只在五伦中”,精准地评价了他的一生。十七世王如玑任刑部陕西司郎中时,公正廉直,都察院左都御史孙嘉淦赞其“遇事不苟”,后升按察使司副使道,诰授中宪大夫,晋封资政大夫。其子王肯为,清正廉直。任湖南宝庆府知府时,不畏权势,纵上峰偏谬,亦敢据理争辩,几被革职,后愤然辞官返乡。十七世王如琨在任顺天府督粮通判时,曾两次负责顺天府乡试、会试庶务。事毕,“上器其能,士颂其公”,众口皆碑。二十世王舒萼系清光绪丙子科进士,曾任直隶文安县知县,为政期间,公正廉明,不贪私利,与民休戚。为解决当地水患,他组织全县各村疏通渠道,排水入河,并指导当地百姓多种水稻,收入颇丰,还亲自为县里生员授课。由于其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当地百姓为其悬匾“民生攸赖”。离职后当地百姓为其立“去思碑”。后任户部主事福建司行走,因参与戊戌变法被罢官,遂应聘任平遥超山书院山长,育人颇多,弟子公议悬匾“学荫春风”。
  有清一代,王氏家族或正途科考,或异途捐纳,或荫袭父辈,从而实现报效国家的意愿。从县志、家谱和一些残碑断竭上可知,五品至二品官员达101人。其中有刑部陕西司郎中,山东司郎中,户部广西司郎中,浙江司郎中,贵州司主事。有湖南宝庆知府、广西柳州知府和甘肃、宁夏道台、贵州贵西道台,另外还有资政大夫、中宪大夫多人。
  王家人深深懂得家国一体,历来把报效国家作为最高价值信条。十七世王如玉在任贵西道兼理贵州提刑按察司事时,特简四川军营委用,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在小金川战役中,英勇牺牲。二十世王鸿渐,任两淮盐运司经历,在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打扬州时,与城共亡。二十世王奎聚投幕山东阳谷县期间,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军攻城,他甘愿马革裹尸,城破人亡。之后,二十一世王鸿儒、王鸿翔等追随左宗棠,被分别任命为西征官钱局、甘肃后路粮台和泾州粮台等重任,直到左宗棠剿灭了阿古柏匪帮,遏制了俄、英帝国对新疆的侵略,为收复国土立下了显赫功绩,真正做到了故土树美德,仕途见忠勇。

三雕艺术  雕在砖石栋梁上的史书
王家大院以砖雕、木雕、石雕为主的雕刻艺术装饰分布在大院建筑群的每个角落,被誉为“雕在石头栋梁上的史书”,其中有些“三雕”有意无意地成为传承廉政文化的一种载体。
  砖雕多见于屋脊、望兽和房顶边沿的瓦当上,增添了建筑的美感。其中位于乐善堂屋脊砖雕山花“悬鱼惹草”,虽构图微小,却也精妙之至,品位颇高。悬鱼比喻廉洁奉公,不贪私利。在装饰上有吉祥草图案,也有防火禳灾之意。
  木雕在王家大院更是题材各异,品种繁多,有浮雕、圆雕;有阴刻、阳刻和镂空。无论翼拱、挂落、枋心,雀替、抱头梁、穿插枋,皆整体和谐,局部细腻,可谓工艺精湛。
  如德馨轩中的“一品清廉”牙板,画面主体是一片莲叶,两面花叶依次排列,简略几笔波浪线条表示清净之水,未见任何附加衬托,整个画面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一品为古代朝廷官员品级,画面以莲喻廉,表示崇尚廉洁风骨。莲者,廉也。爱莲之人,与其禀性行止、淑质操守无不关联,雕此牙板,寄托了当初院主人对后辈的期望。
  在敬业堂后院则有“一品清廉”“修竹劲松”“玉树临风”组成的木雕窗棂小景,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廉洁寓意深远,着实回味无穷。
  石雕于王家大院更是不同凡响,装点着大小门庭,别具风韵。内容最为丰富的当为王家对后辈的期盼和教诲,教育子孙后代要廉洁奉公。廉政在历史上一般都表现在制度层面和思想层面,王家先祖高明之处是通过“三雕”艺术的文化层面来渗透、浸润、引领,来提高家族人员的素质,从而营造官宦之家风清气正的文化氛围。
  如恒贞堡东堡门石雕影壁“海水朝日”,画面为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天空中彩云飘浮,数只蝙蝠在彩云间飞来飞去,寿山隐于海中,寓意“寿山福海”。明代官衣谱有“立水朝日”“卧水朝日”和“仙鹤立水”等纹图。传统戏曲舞台上的大堂也有“海水朝阳”屏风,表示的也是正大光明、秉公执法、廉洁奉公。
  位于敬业堂后院看面墙有“路路清廉”图,画面由两只鹭鸶和荷花茨姑鱼组成。这里“鹭”谐“路”,“莲”通“廉”。两只鹭鸶与荷花组成的画面,则为“路路清廉”,又取莲花高洁品行,被誉为花之君子。因“清莲”和“清廉”谐音,故该图有教化当官当政者清正廉明,不可贪谋私利之意。
  “松竹梅兰”图在王家大院门枕石上饰了两处,画面有文气十足的松、竹、梅、兰花卉造型,其独特之处在于形内套形,花中藏字,粗看为花,细看是字,字画结合,相映成趣,雅俗共赏。松竹梅兰古来称作“四君子”。概因其劲节挺拔,不畏严寒,节操坚贞,高风亮节,备受世人喜爱。
  位于敬业堂养正书塾石雕门框装饰为松竹梅岁寒三友,三友中最突出的是竹。竹本固、性直、心空、贞节,有君子风。历代文人对竹赞叹不绝,诸如“门前千竿竹,家藏万卷书”“出土先有节,凌空更虚心”“劲节逾凡木,虚心异众草”。故竹门寓意清白廉洁,虚心向上。
  位于存厚堂府第门廊心抱框墙“四爱图”中的“四爱”,分别指黄山谷爱兰,陶渊明爱菊,林和靖爱梅,周敦颐爱莲。梅兰竹莲古来寓意君子,而君子历来是冰清玉洁的。
  位于敬业堂后院的石雕墙基石“行佣供母”,说的是二十四孝中江革孝行的故事。汉明帝时,江革举孝廉为郎官,由于他廉洁清正,敢于弹劾权贵,与封建官场格格不入,不久便辞官返乡。章帝时又推举其为孝廉方正,任五品中郎官。江革不仅是孝顺父母的代表,而且是反腐倡廉的典范。 
  除此之外,尚有松竹院的“一路清廉”门枕石,乐善堂中的“水清廉洁”栏杆板等等。
  王家大院三雕艺术,无论从历史、艺术、科学或人类学角度看,都具有并符合突出的普遍价值,创造出了一个很强的廉政文化艺术氛围,达到了足不出户,便置身于山水自然情趣中养性怡神,在潜移默化之中净化思想,寓教于乐,磨练意志的目的。具备了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寄予做人的美好愿望。既通过视觉上所获得美感,达到心灵上的愉悦,使人的思想得到净化,从而起到了教化之目的。是写在大地上的艺术杰作,是刻在人心的廉政文化传承。

楹联匾额  一道残存的亮丽风景线
王家大院的楹联匾额,更可谓异彩纷呈、雅俗共赏、内容丰富、意蕴深长。有清代名家郑板桥、翁方纲、铁保、祁寯藻、左宗棠等人的手笔,有的虽未署名,却同样受人关注。
  劝学自勉的,有“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报国”“写书竹简拈鲜碧,临帖藤笺榻硬黄”“簏簌风敲三径竹,玲珑月照一床书”“搜尽奇峰打草稿,摘来红叶补烟霞”“青灯一盏文章铺锦绣,苦心几番诗词发春华”。
  修身警示的,如“束身以圭观物以镜,种德若树养心若鱼”“守东平王格言不外为善二字,遵司马公家训只在积德一端”“礼仪传家宝,诗书裕后珍”“廉耻自守则常足,道德是乐乃无忧”“效张公多书忍字,法司马厚积阴功”“传家一篇司马训,课子数卷邺侯书”“树滋讵必陶潜柳,燕翼端凭韦氏经”“持躬敬佩无隅训,守业常怀有道风”“世守诗书辉晋地,家传勤俭裕唐风”“谈心直欲梅为友,容膝还当竹与居”“丛桂芳联依玉树,猗兰香馥绕高松”“听汾思波涛天下唯心路须静,望绵之崎岖世上岂蜀道才难”。
  寄情明志的,像石雕画幅“无曲鹤比节,有实凤来仪”“万丈虹文辉斗极,九天鹏翼展春云”“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如上这些清高不俗的楹联,在建筑物中融入主人的人生观、审美观和价值观,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意境,而匾额形式上有秋叶、册页、手卷、折扇、此君和碑文等额,值得一提的是王家大院很多楹联匾额中都可以发现“德”字,如恒贞堡门额“树德”“德馨”“履德基”“德蔚居”“绵世德”“修厥德”等,不由让人想起那句古训“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读;不如积德以遗子孙。”透过这些楹联匾额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光芒。
  王家大院从清代康乾盛世建院到现在已300多年了,这期间有改朝换代、战争伤痕、“文革”浩劫、家族兴衰,楹联匾额同它的建筑一样遭到岁月和人为的破坏,但仍有不少古旧楹联顽强的保存下来,它的存在实属王家大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悬挂在庭院,又沟通于建筑,它兴起于院主人情趣,又完整保留至今日,它告诫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如何做品德高尚的人。用当前的话说,就是注重家族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能够培养思想道德、提高素质、陶冶情操等方面处处提醒教育后人,诚可谓“铭先祖大恩大德恒以礼义传家风,训后辈务实务本但求清白在人间”了。王家大院博大的建筑文化和精深的楹联匾额文化已融为一体,必将在新时代廉政文化建设中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家训文化  家族文化的追求志记
王家大院之静升王氏家族,自元代迁居静升以来,迄今已有700年的家族史,期间鼎盛八代,历时500余年,作为昔日晋商豪门望族,其家族更以独特的宗族文化和姓族特点著称于世,被誉为灵石县历史上四大家族之一。清乾隆间,王氏十六世贡生王廷璋结合自家的行为规范,最终借用北宋贤士张思叔的《座右铭》立下家训:“凡语必忠信,凡行必笃敬。饮食必慎节,字画必楷正。容貌必端正,衣冠必肃整。步履必安详,居处必正静。做事必谋始,出言必顾行。常德必固持,然诺必重应。见善如己出,见恶如己病。凡此十四者,我皆来深省。书此当坐隅,朝夕视为警。”
  该家训从怎样说话、如何行事,到怎样衣着、如何走路;从为人心态、谋事动议,到品性养成、对待善恶等方面,都做了细致要求。
  事实上,我们在王家大院随处走走,就会发现,院落内随处都可见到家训的题材,这些《家训》从衣食住行入手,到“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五德五行收笔,把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贯彻始终。王氏族人还把很多富有诗意的治家格言雕刻镶嵌在建筑物的门楣、楹联、匾额、挂落、墙壁、家什上,使族人抬头见规则,行走受熏染,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儒家道德文化的陶冶和教育。如司马第内扇形石雕“勤治生俭养德四时足用,忠持己恕及物终身可行”。敬业堂养正书塾墙壁上有木刻“心无妄思,足无妄走,人无妄交,物无妄受;勤则有功,俭则足用,恭则不悔,恕则不怨”。敬业堂后院仪门内悬匾“为善最乐”,缥缃居大厅悬匾“澡身浴德”,恒贞堡门楼花板上木雕“天地无私,为善自然获福,圣贤有教,修身可以齐家”。“积德无远司马训,□光常抱士龙才”“宝珠玉不如宝善,友富贵莫若友仁”。“丹桂有根,独长诗书门第,黄金无种,偏生勤俭人家”。谦吉居二门石雕门联更是直接了当写出了“立德仁义礼智信,处事天地君亲师”。在存厚堂书院有清代文学家、书法家翁方纲所题书的一帧匾额:“规圆矩方,准平绳直;祥云甘雨,丽日和风”。意为国家条律规则制度制定执行的好,有如和风甘雨滋润万物,出现了太平盛世、国泰民安。值得一提的是,书家在“矩”字上多加了一点,告诉族人,做人要多一点规矩,只有守规矩,做好人,才能不犯或少犯错误。
  王氏家族十分尊崇“程朱理学”,把《程子四箴》和朱用纯的《先贤家训》全文雕刻在直径1.4米的平面圆形青石上,嵌于恒贞堡堡门内的东西墙壁上,让王氏族人时时处处诵读温习,检点反省。从而使族人从业各有所异,心结却同为一体。当代著名学者王鲁湘先生考察王家大院后曾如是评价:“王家大院是中国家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吉祥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家训文化的绝佳体现;是中国明清晋派建筑的一个标本;是中国封建礼制文化的实践者和逾越者;是中国耕读文化和官商文化的结合体”。
  2015年12月29日,中纪委网站《中国传统中的家规》推出了山西灵石静升王家大院专题。自元皇庆年间王家徙居静升算起,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发展史。700年间,王氏家族不仅长期聚族而居、贫富相济,贤愚相亲,而且保持了恒久的辉煌。中纪委网站认为“规矩”在维系着这个大家族的和谐,以及助推王氏家族成为八代鼎盛的晋商名门望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总之,通过王家大院的历史人物、三雕艺术、楹联匾额和家训文化等,看到的是静升王氏家族700年悠远鲜活的历史状态,是王氏家族致力于清正廉洁的家训家风的脉搏足迹,同时也是一部真实的家族文化追求志记。廉政文化作为王家大院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王氏族人的修身、齐家至今发挥着重要作用。时至今日,王家大院的廉政文化仍不失为国人“修身、齐家”的不变真理。此外,从实用性角度对国学的深度挖掘,对当代国人修身处事也具有很强的借鉴指导意义。           
原载2016年3月3日《晋中日报》
2016年3月19日《中国文化报》

温耀强  灵石县王家大院管理处主任
郑建华  灵石县王家大院民居研究室主任、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