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忠家史简介

                    王洪忠
    我始祖重一公在明洪武赶散之时,携眷由苏州阊门移民迁至盐城西郊十八里龙岗镇落户。延至十三世,约在清康熙年间,我生之公(开之公、钦之公)兄弟三人分居于镇东南五里裴家桥、尹家荡、聂家港,十四世祖天从公、十五世祖龙祖公、十六世祖嵩山公、十七世祖九皊公、十八世祖万元公、十九世祖安福公,一直居住于现在的马沟东耀村(古名聂家港)。安福公配张太君生六子一女,分别是顺楼、顺焘、顺仁、顺义、顺理、顺国,一女嫁龙岗杨树丁姓,其中我祖父顺义和三祖父顺仁是双胞胎。
祖父顺义出生于1894年农历七月初六,即清光绪二十年甲午年(马年),该年爆发战争,史称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祖父卒于公元1966年(丙午年)农历三月一十日,享年73岁。
    祖母祁兰英祖籍薛庄(现郭猛新跃八组),出生于丁酉年(鸡年),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卒于1986年(丙寅)农历六月初七日,享年90岁。
    祖父约20岁时与祖母结婚,因为与三祖父是双胞胎,所以是和三祖父顺仁同一天结婚的。结婚成家后,祖父离开东耀的父母居住地,暂住龙岗黄家舍西南花子桥、学田桥,房子是黄姓地主提供的,因为那个时候祖父和其他人家一样,替黄姓地主打工种地,所以地主提供房子给佃户们临时居住。祖父在龙岗黄家舍(当时位于龙岗东边花子桥,离龙岗约半里路),先种黄世茂家田地,后来种黄七家田地。总共在龙岗黄家舍种13年田,直到1936年黄七老爷借口说祖父地种不好,收回了田地,把祖父一家大小赶出了龙岗。祖父无奈卖掉了家里的一头耕牛、一头推磨的驴子(当时耕牛10个银元一头、驴子5个银元一头),带的锅灶、床铺、踏板、缸、坛子、被褥、农业用具等生活必需品,拖着一家大小10口搬迁到朱陶舍,又叫陶家舍(现在的潘黄前进五组)。祖父找到当地的地主陶七老爷协商,陶老爷同意给一些田祖父种,交的租子和其他人家一样,并且安排祖父一家居住在陶家在陶家舍中匡的7间半仓房。祖父一家总算是有了落脚之处,有了一个“家”。祖父当时一家共有9口人,我父亲粉宽刚过一个生日,虚三岁,夜里不肯在生地方睡觉,哭闹着要回家(回龙岗黄家舍),可是这又怎么可能呢?幼儿的天性童真令人嘘唏不已!安得叫人不伤悲?
到陶家舍(前进)后,祖父又跟亲戚借钱(当时亲戚之间借钱方式是:主人办一桌饭请亲戚来,亲戚出份子钱借给主人用,不要利息,本金日后有钱再还。)又买了一头牛,方便为陶老爷家种田。陶七老爷在陶家舍有三匡田地,每匡田有二、三部车,每匡地附近都有十几间仓房,分别给佃户居住和储存粮食等用途。北匡是成、杨二家,中匡东部是王(祖父)、柏二家,西部是熊姓一家,南匡是二户孙家。陶七老爷对祖父一家还可以,只要不是荒年成,饭能够吃饱,小菜子没有,但是在旧社会已经不错了。尽管这样,由于旧社会土地贫瘠,庄稼收成普遍不高。祖父一家生活依然非常艰难,祖父的几个孩子们基本都讨过饭。逢到荒年,更是没得吃。我的姑母王小妹到国民政府在耿伙(原叫张陶)设的坛,也叫救济站,救济穷人的,排队每人可领2---3斤豆腐渣,带回来给一家人(5、6口人)糊口。
后来为了生存,几个稍大的孩子讨饭、投靠、当兵等,各奔四方。具体情况是怎样呢?容听细说,祖父母一共生育9个儿女,长子金宽出生于1918年5月12日(戊午),16岁去上海投靠六叔顺理自谋出路,妻子是祖父母在盐城帮助娶的,后定居上海。老二王金兄(女孩),7、8岁时病死。老三名叫三十子,19岁时生麻病、发高烧不退去世。老四王小妹(女孩),出生于1925年2月10日(乙丑年),19岁出嫁郭猛薛庄季彩玉。老五有才出生于1927年12月10日(丁卯年),20岁左右讨饭到上海,被敌人抓了壮丁。老六立宽出生于1929年9月16日(己巳年),1942年参加新四军,现定居黑龙江。老七连宽,7岁时得天花去世。老八粉宽出生于1934年6月28日(甲戍年),8、9岁左右,由金宽介绍到昆山替地主放牛,后回老家成家。娶妻长坝成洪保,一直居住前进。老九有宽,出生于1937年4月21日(丁丑年),童年祖父送他去何桥读5、6年书,后来家里没有钱可供学费,就不念书了。长大后成家,娶朱庄丁秀英为妻,一直居住在前进。
陶七老爷给祖父一家住的7间半仓房,后来有一年刮龙卷风被全部掀倒,其他人被刮出墙外,没有受伤。只有祖父王顺义晚饭后在屋内洗澡,不幸被倒下的灶、墙等物砸伤膀子、腰部,人被压在里面,嘴里拼命喊叫:“小妹妈哎,救命呀!”祖母携几个大一些的儿女玩命把土墙扒开,把祖父拖出来。由于伤势严重,祖母请东边邻居柏大帮忙,一起把祖父抬上铺。后来请长坝(当时叫金家花园)老中医金大先生为祖父治疗,凭着金老中医高明的医疗水平,终于治好了祖父的伤,也就是救了祖父一家,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金家的恩情!
陶老爷家的7间半仓房被龙卷风毁了以后,陶家就叫祖父自己想办法处理。祖父就在原址重新砌了四间土墙草盖的房屋,一直居住到解放后。后来祖父在身边的两个儿子粉宽、有宽成家后分家,最东边一间是有宽一家的房间,东起向西第二间(大间也叫明间),祖父母和有宽共用,里面分别砌了2台锅灶。东起第三间是祖父母的房间,东起第四间分给粉宽一家,里面砌一家锅灶,粉宽一家吃住就在这一间。后来人口增加了,一间屋不够使用,我父亲粉宽在自己的一间向西延伸,靠西墙另搭一家驴头屋。这样的居住方式,一直维持到解放后的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回想长辈们过去的居住、生活条件,看看今天我们居住的高楼大厦、现代化生活设施,真是天囊之别!已故的先人们一天也没有享受过。我想:如果他们在天有灵,也一定为我们高兴!光阴荏苒,一晃距祖父迁居前进近80年了,期间历经旧中国、新中国、文革、改革开放,我们家和中国所有普通家庭一样,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变越好!所以,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过去!勿忘祖辈!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要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