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盐城龙岗王氏历次修谱

    据查证明洪武赶散是洪武3年(公元1370年),我迁盐始祖重一公携眷、弟重二公(后迁居兴化),落户盐城西郊十八里岗门(今龙岗镇)。粗推断重一公时年约20岁,至清顺治15年(公元1658年)我王氏盐城总谱首修,已经过去288年,按25年一代人推算,约12代人(即12世),加上一世祖重一公,我王氏在龙岗后裔约13----14世,故十一世祖王恂(四门后裔)首修谱的时间段是准确的。
    家谱世系:三世开始分五大门,头门、二门、三门、四门、五门,即孟春分五四门,孟麟分四头门,孟三分五门,孟贵分三门,孟和分二门。第一世(重一公)---第二世(信忠)---第三世(孟春、孟麟、孟三、孟贵、孟和)---第四世(思鉴、思铭)(孟麟之子,思鉴支分头门,思铭支分四门),思銮、思志(孟和之子),思某(失名、字法九)、思祥字朝仪(孟贵之子),思宜(孟春之子),思铭,其仲良(支合四门),仲锦(支合五门)(思宜之子),思钦(孟三之子)。六世后部分重一公后人外迁,造成后来修谱时难以联系,没有入谱。其中有功成名就的、做官的互相有联系,修谱时当然入谱了。
    二修谱是清乾隆33年(戊戍年、公元1769年),修谱人王彩(13世裔、四门),距一修谱111年。
    三修谱是清道光10年(公元1830年),修谱人王旦华(即焕章、13世裔、二门)、王西河(14世裔、三门)、王步堂(14世裔、四门)等人,距二修谱61年。
    四修谱是清光绪21年(乙未年、公元1895年),修谱人王槐卿(16世裔、四门)、王金霞(17世裔、二门),距三修谱65年。
    五修谱是中华民国26年(公元1937年),修谱人王汝郁(15世裔、四 门)、王社隆(即光焕18世裔、四门)、王乾孝(19世裔、四门)等人,距四修谱42年。
纵观首修谱11世王恂,是清河南汝宁府西平县知县12世王璜(字洪声)之父,恂后也被清皇赐封知县衔。修谱时条件、地域等限制,加上家族庞大、族众居住分散等原因,以致首修谱存在许多遗憾之处。然而已属非常不易之事!感谢恂公为我等后辈留下来宝贵的家庭文献,使后人可以在此宗谱上去不断完善。才有了以后的2---5修谱,但是仍然受过去条件限制、信息不畅、交通不便等原因,使宗谱资料仍然有许多遗憾,许多族人没有录入谱中,只有等我辈及后来者将来逐步完善了。
细观宗谱,1、2、3修谱目前没有看到族人有保存的,4、5修谱族人有保存的,内容基本一样,5修谱比4修谱增加的内容不多。1---5修谱基本是我族四门主导的,其他四门极少参加,头门一次也没有参加过。修谱工作非常艰难,信息不畅,只有族人中有文化的、有名望的、做官的等,才能承担此修谱工作大任。我们家谱也是这样,基本是上述者完成的,录入谱中的族众基本是做官的(因为官场有来往有联系)、有名望的、与修谱者同门的、与修谱者住得近的、与修谱者有联系的。因为有联系,方便资料收集,所以录入家谱。对于其他族众较早就离开龙岗老家的、甚至一直居住龙岗附近,但是默默无闻种地、做生意等普通族众,没有录入谱中的很多。如果有现在的条件,就按照4修谱的年份(1937年),把我所说的当时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录入5修谱的族众,重新编辑一部5修谱《2》,我估计内容就比当时的5修谱要庞大许多。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学习前人的优点,克服存在的缺点。首先是尽量查找族人信息,不随便写失考,只能写待考。就是目前没有寻找到,也尽量录入基本信息,并且努力为后来人修谱时指明将来寻亲的大概方向和范围。
王氏宗谱历次修谱人的世数、职位,详见我后附的《盐城龙岗王氏宗谱王氏书香名人录》,这里我就不一一详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