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爱鹅

王羲之爱鹅

谢燕颉

(一)

据南朝宋刘义庆《宣验记》载:“宋吴兴太守琅琊王袭之,有学问,爱老庄而不信佛,唯事宰杀为志。初为晋西省郎中,至好宾客。于内省所养一双鹅,甚爱玩之,以为得性。夜忽梦鹅口衔一卷书,可十许纸,取看皆说罪福之事,明旦果见。乃是佛经,因遂不杀,笃信过人,后更富贵也。”

此文说的是,刘宋时期吴兴太守琅琊王袭之,有学问,酷爱老子、庄子而不信仰佛,只知道从事主宰杀戮为志向。初为东晋中书省郎中,爱结交佳宾贵客。在中书省内住所养了一对鹅,平时非常爱玩赏它们,自以为很合情性。一夜忽然梦见鹅用嘴衔来一卷书,大约有十来页纸,取来一看都些关于受罪享福的事情,第二天早上果真应验现见。于是相信佛经,因此也不再杀生,笃信佛教超过常人,后来就更富贵了。

这是劝人向善的故事,但却明显有误。查两晋六朝王姓吴兴太守,只有王羲之、王献之、王韶之三人,并没有王袭之,也许是袭、羲二字之误,把王羲之传成王袭之。爱鹅的名人甚少,有记载的也只有王羲之。然而王羲之又并不是刘宋时期的人。也没有在中书省任过任何官职。因此说,爱鹅的王袭之,就是王羲之。

(二)

晋永和十一年(355)三月,王羲之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无锡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

据《晋书》载:王羲之“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说的是王羲之生性爱鹅。听说会稽有一个孤老太婆养了一只鹅,非常善于鸣叫,于是他就想买下来。然而却未能得其所愿,于是就带着亲戚朋友一齐前去观看。孤老太婆听到王羲之要来,竟然把鹅给杀了,烹饪好了以准备招待他,王羲之为此叹惜了一整天。

又有一件事,山阴有一个道士,养了一大群好鹅,听说后王羲之亲自前去观看,看后心中非常高兴,于是就恳求要买下这群鹅来。道士说:“只要您为我抄写一部《道德经》,我将把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欣然抄写,完了就把鹅全装在鹅笼里带了回去,心中乐不可支。

(三)

我们知道,世界上本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象鹅这种家禽,时至今日,常人也很少把它作宠物来养的。因为它身躯硕大,颈脖特长;飞不起,也走不快;呆头呆脑,笨手笨脚;声音嘶哑、僵直,一点也不好听。特别是有时会张开翅膀,将颈脖贴近地面,冲过来用嘴衔你的裤腿,真是讨厌极了!

而王羲之爱鹅,却爱得至深。这自然有其原因,或有其道理,不会无缘无故。或许是天性使然,或许是顽心特异,或许是审美观不同。

鹅黄鸭绿。鸭的毛色有黑有白,还有黄,而鹅只有灰或者白。拿白鹅来说,白袍黄冠,肥身长颈;大摇大摆,不紧不慢;俨然一付绅士做派,这在王羲之看来,煞是可爱。

王羲之与许询、支遁等人,遍游了剡地山水。他定居金庭之后,书法成就猛然兴起。其后裔也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被人们称“华院画堂”。后其村定名为“华堂”,沿称至今。华堂生辉,也出于此。

书法大有成就,有人说他是拿来换鹅,也的一定道理。佳趣得天然,慧眼识真如。王羲之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而且还能通过观察鹅的生活习性、动作形态来领悟书法技法,并从而形成书法理论。

鹅的躯体宏伟,颈脖修长,重心稳重,架构完整;羽毛丰满,冠冕堂皇,笔顺其势,墨亮其光;长咀短吻,粗爪阔掌,似雁行空,如鱼得水。

鹅,是人类驯化的鸿雁。鸿雁,生活在广沼大泽,而喜迁徙,飞行力强,飞行时一个接一个,排列极整齐,成‘一’字或‘人’字形,边飞边叫,声音洪亮、清晰、单声但拖长,数里外可听见。又性喜结群,群中自有值日“哨鸟”,警惕性强。

鹅是鸿雁后裔,自然保留其天性。书圣王羲之得天独厚,天赐杰才。其中奥妙,只可意会,难于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