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名将之王翦

战国四名将之王翦

所属国:秦国

出生地:频阳东乡人(今陕西省富平县渭南市美原镇古城村)

显赫战役:与其子王贲灭赵、燕、楚,平定秦国叛乱(嫪毐叛乱,详情参见之前的文章:《嬴氏风云》-秦始皇他家的伦理家庭剧(下))

死因:功成身退,善终

对于历史了解不多的朋友来说,王翦可能不如白起更熟悉一些,毕竟长平一战让白起一下子火了,不过从能力和战绩上来说,王翦并不比白起差多少,甚至从某些角度上来评价,王翦更强于白起多一些,具体在哪里咱们一点点说。

史记上记载王翦从小就喜欢军事,公元前236年,王翦带兵攻打赵国的阏与(yu yu,第一个四声第二个三声,战国时期韩国的城邑,后来归属了赵国,现在故址位于山西省和顺县西北),一连攻下9个城,功绩显赫。这里有个小插曲,在公元前269年,赵国名将赵奢(赵括他爹,名将之一)曾在这里打败过秦军,如今被秦国扳回一局,看来这个阏与是名将功成之地。

从时间上我们先来看看王翦登场时战国当前的格局:

公元前257年,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

公元前249年,吕不韦成为秦国丞相

公元前247年,秦始皇嬴政即位

公元前238年,嫪毐造反失败,被灭

公元前236年,王翦领兵攻赵

公元前235年,吕不韦被赐死

从上面的时间线上可以看到,王翦在历史舞台正式亮相之前,秦国刚刚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故(秦王嬴政家里后院起火),在平定家里内乱之后,开始对付其他六国,所谓攘外必先内,这一点是绝对没错的。也有史料称当时嬴政平定嫪毐内乱就是借助的王翦的支持,这一点也是有可能的,毕竟王翦在当时应该有一定的实力,但是否已经被嬴政重用这个无从考证,但从后面的历程来看,王翦能够领兵攻赵说明他的能力已经得到了嬴政的认可,而且手握兵权这一点来看应该是得到了充分的信任,所以有可能在平定嫪毐之乱的时候王翦是出了力的。

公元前229年,王翦领兵攻赵,只花了一年多时间就攻下了赵国,赵王投降,成为了秦国的一个郡。

公元前228年,燕国太子丹派刺客荆轲刺秦失败,王翦领兵灭燕国,攻下都城蓟(现在的北京,有史学家分析应该在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

公元前225年,王翦之子王贲领兵战胜楚国,然后顺道进攻魏国,水淹国都大梁,魏国投降,被灭

王翦灭楚

楚国虽然之前一直没有胜过秦国,但是从国力上来说属于其他六国中实力最强的,所以如何灭楚也是秦王嬴政首要解决的问题。

灭了魏国之后,嬴政召集众臣商议灭楚大计,当时秦国年轻将领李信在之前伐燕的战役中初露头角,打败并活捉了燕国的太子丹(派刺客荆轲的那位),秦王问李信需要多少兵马,李信表示20万足矣,而王翦则认为不能少于60万,这一点让秦王非常不满,认为王翦年老胆怯,于是就派了李信和蒙恬带兵20万南下伐楚,王翦则称病退朝,回归故里养老了。

起初李信打得很顺利,屡战屡胜,却没想到这是楚国的计策,此时领兵的是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爷爷),他把秦军引入楚国境内深处后派精锐部队从背后跟随秦军,然后趁其不备突袭秦军,攻入秦军2个军营,杀了7个都尉,这是秦国灭六国以来少有的败仗。

秦王听到失败的消息后非常愤怒,于是亲自前往频阳去请王翦出山,起初王翦还是称年老有病,无法前往,但秦王一再致歉后就提出需要60万人马才能攻楚,秦王也答应了,这时王翦同意领兵出山(请注意,当初白起也有过同样经历,但他却没有王翦这样见好就收的好习惯)。不过在秦王亲子送行的时候,王翦还提了一个要求,要求秦王赏赐很多宅子、园林、良田请注意,这很重要)。秦王表示你好好打仗的话这些东西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但王翦依旧坚持,并说替您带兵就算有功劳也难以封侯赐爵,所以趁着您特别器重我的时候,我也得及时请求您给我的子孙后代置份家产吧秦王听了哈哈大笑,并答应了他的要求。王翦出发后到了函谷关之后,又连续五次派使者向秦王请求赐予良田,他手下的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说您这么做是不是有些过分了啊?还没打仗就没完没了地求赏赐?王翦却对此很淡然,秦王是个性情粗暴而且多疑,我手握重兵在外他一定心里非常不安,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要求财物让他知道我只是为了钱而去打仗,而不是怀有其他的目的,这样他才能放心。

王翦到了战场后只守不攻,无论楚军如何挑战都闭门不出,让士兵们天天好吃好喝好好休息,并亲自和他们一起同饮同食,直到有一天,王翦问手下将领士兵们在玩什么?下属说在玩投石游戏,看谁投的远,这时王翦表示:行了!士兵们可以打仗了。(说明士兵们已经有相互争胜的意识了!打起仗来也会相互竞争看谁杀敌更多……)

楚军一直以为秦军闭门不出是怯敌的表现,开始放松了警惕,领兵向东转移,这时王翦带领休整了一年的精兵开始追击,大败楚军,并斩杀了楚国大将项燕,然后顺势攻下了楚国,俘虏了楚王,楚国被灭亡。与此同时王翦的儿子王贲和李信也带兵攻下了燕国和齐国,六国被灭。

功成身退

王翦在灭楚后回到秦国,向秦王交出兵权并再次提出回乡养老,得到了秦王的允许,最终得以善终。与白起的下场相比,同为名将的王翦的结局要好多了。

谈古论今的题外话

白起和王翦是在战国晚期著名的秦国名将,论功绩两人不相上下,但从结局上看,一个被赐死一个则安享天年。从下图中我们能够看到两个人的不同遭遇历程。

不难看出,在最初被不同的秦王所否定意见甚至取代位置后,白起的心里已经有所不满,而王翦则深藏不露。虽然两个人的建议都是正确的,但是当领导(秦王)没有采纳后,两个人的后续做法却有所不同。

白起因为对于秦王身边的红人不满而迁怒于秦王,在几次命他出征时都选择拒绝,而王翦却没有因为秦王用了新人李信而拒绝从政,在秦王几次请求时见好就收,给了秦王面子,这样才为后面养兵一年争取到了条件和时间。

不仅如此,王翦熟知秦王性格,提前给自己退出政治漩涡留下了伏笔,自古以来军权在手的将领就是叛变的最大的隐患,任何君王都会对于军功过高的将领存有疑心,为了打消秦王的担心,王翦成功把自己在秦王的心目中变成了一个贪财的人,这样一来就保全了自己不受之后的迫害。这一点西汉初年刘邦手下重臣萧何也这样做过

在当下职场中,功高盖主的现象屡见不鲜。很多能力优秀的人才在职业生涯中常常莫名其妙地就被打压得抬不起头来,要么被迫走人,要么就郁郁不得志。其实反观历史中的过往,不难看出职场如政坛,这里有几个观点分享给各位,仅供一乐吧!

1、首先要了解一下领导的为人:包括履历、性格、能力水平、成长经历等(参见秦始皇嬴政的成长史)

2、如果能力突出,但是毕竟是下属,所以对外要强悍,对内要低调,否则容易遭人妒忌(参见王翦的脱身之计)

3、当合理建议不被采纳的时候,可以心里不爽但不要发作,更不要找人发牢骚,毕竟有人比你还会说,而且听的人可能会直接影响你的未来(参见白起和丞相应侯的关系)

4、当领导道歉的时候要给领导留面子,适可而止,毕竟人家是领导(参见面对秦王的征召白起和王翦的不同回应)

5、要学会激流勇退,见好就收,相比欲望而去冒险而言,有时候还是平稳要保险一些(参见王翦的结局)

6、江山备有才人出,就算再有能力也会被后人所取代,你是重要的但不是绝对重要的,即使他没你强,所以千万别过于骄傲(参见白起和王翦分别被其他将领所取代)

王翦的一生看似要比白起低调,但却比白起要顺心很多,更何况所谓虎父无犬子,他儿子王贲也是秦国名将,这一点要比白起强多了。同样作为杰出的战国军事家,相对低调的王翦成为了战国四名将之中最为成功的人,所谓成功指的是各个方面,这在战国时期是非常罕见的。

不过到了他孙子这一代就有意思了,王翦灭楚时斩杀了楚国大将项燕,秦末时他孙子王离却被项燕的孙子项羽所杀,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报应了。

白起和王翦都有同样的辉煌,但结局各有不同,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句古话也是出自这里,供大家自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