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国的桥梁事业贡献一生

为祖国的桥梁事业贡献一生

作者:杨明秀

今年是九三学社社员,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王同熙先生诞辰100周年。

清宣统二年三月初七(公历1910年4月16日),王同熙诞生于无锡城区石皮巷内一个书香门第。

“西沙王氏宗谱”记载,王氏迁锡始祖王胤,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登进士第,官至显谟阁直学士兼枢密刮使,权判苏州府事。因游太湖,爱太湖之美,遂定居无锡开化乡沙头。明朝末年,其后裔王相(16世)迁至城中,至今已有360余年。

西沙在城支王氏人才辈出,后成为无锡的望族。历史上出了许多名人,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是王云锦(1657-1727)(20世),他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五十岁时高中状元(注:无锡历史上共有5位状元)。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奉旨在北京与他人共同编纂“康熙字典”,历时五年才告完成。康熙皇帝颁旨嘉勉。后来王云锦之四子王兴沂(21世)迁石皮巷,至王同熙已是28世。

王同熙自小聪慧,勤奋好学。1928年,他以优异成绩被国立浙江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录取。在这所著名的高等学府,他刻苦攻读,成绩名列前茅。1932年大学毕业,获工学士学位,并留校当助教。

1934年春,浙江省政府在杭州筹建钱塘江大桥,急需大批技术人才,王同熙应聘在大桥工程处任工务员(即技术员)。由于他工作认真,踏实肯干,深得大桥工程处处长茅以昇和总工程师罗英的器重。后来他被南京国民政府录取为公务员,且工资是原来的2倍,由于茅以昇的再三挽留,最后他放弃了待遇优厚的职位,毅然留在了钱塘江大桥工地上。

1934年11月11日,钱塘江大桥举行开工典礼。因资金、人员和设备的不足,大桥直至1935年1月才正式动工兴建。在建桥过程中,他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特别是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次日起日寇飞机经常来轰炸大桥,王同熙和全体建桥员工冒着生命危险,日夜施工。9月26日,钱塘江大桥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终于提前建成通车。这是中国人民自己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不仅打破了外国桥梁专家“建造钱塘江大桥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生”的妄言,也结束了中国无法建造公路铁路大桥的屈辱历史。

就在建设钱塘江大桥的同时,王同熙在茅以昇和罗英的领导下,又参与了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工作,并于1936年8月完成了建桥的计划书。虽然这份计划书最终没有被实施,但它充分体现了当时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要用自己的力量在长江上建设更多现代化桥梁的愿景。

钱塘江大桥通车后不久,日寇逼近杭州,形势十分危急。大桥为成千上万逃避战难的老百姓提供了求生的通道。当守卫杭州城再度失利,守城官兵60余万人先后从桥上南撤后,为了不让大桥为敌人所用,12月23日下午5时,大桥被我方自行炸毁。此时离通车不到三个月,这天茅以昇夜不成寐,伏案挥笔,写下八个大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王同熙作为大桥的建设者,眼看着历尽千辛万苦、克服种种困难、耗时两年多才建成的大桥刚刚通车不久就不得不亲手炸毁,感到十分痛心,心中充满对日寇的无比仇恨。

钱塘江大桥被炸后,王同熙随大桥工程处后撤,先后在浙江兰溪、湖南湘潭、广西桂林、贵州福泉和贵阳等地停留,在贵阳时积极参与了乌江公路桥的建设。此桥位于川黔公路,连结重庆与贵阳两大城市,它的建成在抗战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当时军用物资和人员的运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1943年,王同熙在茅以昇创建的中国桥梁公司任工程师。次年,经过茅以昇向交通部努力争取,桥梁公司得到8个公费去美国留学的名额,经过选拔王同熙也名列其中。正当他准备从重庆出发时,日寇发动了湘桂战役,占领了贵州独山,直逼贵阳。此时他的家眷还在贵阳,情况万分危急。他不得不改变主意,去贵阳将家眷接到重庆,这样就错过了去美国深造的极好机会,成为一大遗憾。

抗战胜利后,他随茅以昇和总工程师汪菊潜去杭州修复钱塘江大桥。由于大桥损坏严重,加上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经济崩溃加剧,人心浮动,修桥所需经费时断时续,工程进展异常缓慢。1949年5月3日下午,杭州临解放时,国民党当局在败退时,又将大桥毁坏。

新中国成立时,王同熙已成为独当一面的桥梁专家。1950年他担任上海铁路局工程处总工程师。1952年再次参与并主持钱塘江大桥的修复工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辛勤工作,到1953年9月终于完成了修复钱塘江大桥的光荣任务。一座雄伟而壮丽的大桥,又屹立在祖国的大地上。王同熙跟随茅以昇参与了钱塘江大桥的建桥、炸桥和复桥的全过程,为建造和复桥钱塘江大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06年5月25日,钱塘江大桥已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钱塘江大桥修复以后,王同熙于1954年担任铁道部大桥工程局二桥处总工程师,主持汉水公路桥的初步设计和施工建造。1955年担任武汉长江大桥南岸施工负责人。1961年担任南京长江大桥南岸施工负责人。1963年至1966年担任铁道部大桥工程局桥梁研究所所长,为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提高技术支持。1972年至1976年担任九江长江大桥指挥部总工程师,1976年底正式离休。

离休后的王同熙回到了家乡无锡定居。他没有闲赋在家,而是利用自己的专长,在新的岗位上发挥余热。他先后担任上海铁路局顾问、上海铁道学会工务委员、无锡市土木建筑工程学会荣誉理事等职。是无锡市第六届政协委员会的特邀代表。

1987年9月26日是钱塘江大桥通车50周年的纪念日,50面鲜艳的红旗迎风飘扬。茅以昇、王同熙等当年参加建桥的9位健在者应邀来到杭州六和塔畔故地寻踪。当天上午,浙江省政府在杭州召开了一次隆重而又热烈的座谈会。浙江省副省长李德葆在座谈会上高度评价了老一辈建桥大师的不朽业绩。他说:“50年来,钱塘江大桥对发展东南沿海经济,方便浙江人民的交通,起了巨大的作用。解放前,钱塘江大桥屡遭破坏而不毁,解放后长期超载而屹立,其设计构造之高明,建造质量之优良,维护管理之精心,实为桥梁工程一大杰作。钱塘江大桥将名扬四海,永载史册。”当天下午2时,茅以昇、王同熙等9位当年建桥者乘专车来到钱塘江大桥视察,并与养护大桥的员工一起在桥上合影留念。再次站在自己当年亲手建造并屡加修复的钱塘江大桥上,王同熙真实心潮蓬拜、感慨万千。

本人有幸在钱塘江大桥纪念馆参观时,得到一张由纪念馆负责人钟光明先生赠送的印有9人合影的纪念封,非常珍贵。

从杭州返锡后,王同熙产生了加入九三学社的强烈愿望。他于10月14日写信给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的茅以昇,信的内容如下:“茅老:杭州开会,得聆教益,收获非浅。在会上见到50年来未见面的同伴造桥人,更使人十分高兴。若非您老倡议,恐难有此良好机会。我多年在外地工作,东西无定,所以没有参加任何组织。现在年老离休回乡,体力虽差,脑力尚可。根据我个人情况,本人申请参加九三学社,可与老工程师互相学习,发挥余热,恳请您老准予介绍入社……”

茅老收到信件后,于10月26日即写信给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卢鹤绂。由于王同熙家住无锡,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组织处于11月11日发函给九三学社无锡市委,并附上茅老的亲笔信及相关材料,11月28日,经九三学社无锡市委第六届38作次常委会审查,批准王同熙加入九三学社。从而,王同熙成为无锡九三惟一由社中央副主席茅以昇介绍入社的社员,当时他已77岁高龄。

几十年来,王同熙为了祖国的桥梁事业奔波于大江南北。由于长年在野外考察的风餐露宿,桥梁施工中的食无定时,以及多少个深夜里的挑灯思索,使他身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多种疾病。到了晚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逐渐加重导致肺原性心脏病,严重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限制了他的活动范围,因此只能以在家休养为主。九三学社无锡市委的领导经常上门探望慰问,并帮助解决一些具体的困难,使他充分感受到了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内心充满感激之情。

1996年3月26日,王同熙先生因病在无锡逝世,享年87岁。九三学社无锡市委向他敬献了花圈。4月1日,张大炎副主委代表九三学社无锡市委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无锡九三社讯还专门刊登了讣告。

王同熙先生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他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祖国的桥梁事业,他出色的工作多次受到嘉奖。在建造武汉长江大桥时,他获得铁道部武汉大桥工程局颁发的优秀工作者奖章;作为主要参加者,他负责的南京长江大桥建桥新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集体特等奖;在九江长江大桥的设计与施工中,他和他的同事们齐心协力又共同获得了中国铁路总公司集体二等奖。由于他半个多世纪来为我过土木工程建设工作辛勤耕耘,做出了优异的成绩,还荣获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终身功勋工程师”荣誉称号。作为我国为数不多的铁路一等二级工程师,他的名字及其成就被录入“中国工程师名人大全”和“无锡名人辞典汇编”。

凡对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人,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值此王同熙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特写此文以表达我和全体九三社员对他的无限崇敬之情。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员会 ICP备09021207号
Copyright@2004-2010 www.js93.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25-83310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