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谱有感—寻根与修谱

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听兰理事长与广大工作人员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克服了种种困难,成功地出版了中华王氏大成总谱,这是一项巨大的、非常了不起的工程,真是功在当代而利在千秋,也是王姓几千万人口的骄傲,但是在寻根和修谱的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有很多宗支,甚至几千人以上的宗支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根,没有找到自己的源,没有进入大成总谱系列,当然原因也是多种的。
由于社会的动乱,朝代的更替,战争与饥荒造成父子失散,兄弟离别,再加上文化、交通、通讯不便等原因,家谱失传,排行紊乱,随着岁月的递增给寻根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很多宗亲不是不想找,而是经过千般努力,也无法找到自己的同宗与上源。
一部分族人由于经过多次政治运动的洗涤,家族意识淡薄,思想麻木、僵化,堂而皇之,大言不惭,什么“姓王不姓王都要吃饭,名字只不过一个代号而已”,或曰“我不修谱谁敢不让我姓王”。有的以小之心度君子之腹,开口闭口,“修什么谱,整钱罢了”,真是可悲而又可笑。
八零年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我和我的族兄王有禄、王有信从贵州毕节到四川泸州寻找失散宗亲王瑛支系,只要我们一开口就有很多人用鄙夷的目光看着我们说:“这什么年代了,还修什么谱联什么宗哟”,当时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刺痛与 悲凉,难道我们这一行为都是多余的毫无意义的吗?我们都是中国人,中国人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百行孝为先。古人云:“孝为百姓之根本,根本不立则事业终属虚也”,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何况是人。难道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不值得我们孝敬吗?还有父之父而祖,祖之父而曾祖……,他们都与我们有着直接的血源关系,难道不值得我们尊敬吗?世间没有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饮水思源,报本追宗
家之有谱犹如国之有史,国有史则国家的兴起、发展、壮大,朝代的兴衰更替,用史书来记载,后人以史为鉴,这是自然之理。同样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兴衰发展,需要有谱书来记载。家之有谱则长幼有序,老小分明,亲疏自见,此人伦之常理。姓名不仅仅是一个代号,一种称谓。它还代表着一个人的根和源,也就是姓。代表一个人的辈分,排行,人与人的关系。有的还隐藏着一个人的思想抱负等,姓名是一个很艺术的东西。
我在黔西看到一本谱书,我随便翻了一下,里面共有四篇短文,记叙了父母和夫妻的简历,封面上写上“王氏族谱”,也就是说除了知道自己的父母以外,连自己的祖父祖母生在何处,死在何时,葬在哪里,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这难道不令人悲痛吗?
四川有一支王姓族人,前辈老人传说是由毕节窑上迁出的,失去联系四五代人了,为了找到本支族亲,兄弟三拿着手机边走边收边打访,海子街金银山窑上、长春堡滑石窑上、长春堡三道水窑上、阴底窑上……只要有窑上的地方,只要窑上有姓王的都不轻易放过,其精神是多么可嘉。
贵州安顺有一支王姓族人,老人传说由毕节迁出,烂(南)箐有两塚老坟,田弯子(田坝弯子田)有两塚老坟,因和蒋家发生纠纷,四弟兄带走三个,剩下一个,四代人了,几次来毕节寻访未得结果。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的陪同下,经过几番周折,于2016年腊月在毕节千溪乡法朗村小寨找到王国远爷爷,也正是他们要寻找的族亲,同时也找到自己的上源世系 。
现在国运兴盛,国家富强,政局稳定,人民物质生活日益提高,但千万不要忘记我们的根在哪里,源在哪里。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追求精神文明,每年多花几个工程,多花几个钱为家族、为老祖人做点有益的事,为王氏家族的兴旺发达,为弘扬王氏家族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所谓那些道德败坏为整钱而提倡修谱的人毕竟是极少数的,要相信大部分提倡修谱的人,应该是舍的付出,舍得奉献的家族精英,我们要大力支持他们,让我们王氏家族事业更加灿烂辉煌,让我们伟大祖国更加文明富强。
                                            毕节王凤舒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