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迹留证琅琊后世

千年古迹留证琅琊后世

王羲之故居、孝友祠、诸葛亮故里、竹简汉墓、洗砚池晋墓……临沂有许多文化古迹,它们在历经千年风雨后依然保留着或完整、或残缺的形迹,镌刻着历史发展的印痕。

随着有关部门对文物保护的重视,覆盖在价值连城的文物古迹上的尘埃被拂去,它们受到精心保护,同时被刻意加以经营,这些落满岁月尘埃的瑰宝以新的形象重见天日。

王羲之故居坐落在临沂市区的砚池街上,气势恢弘的大门向游人敞开着。走进去,便远离喧嚣,步入一种静谧、高雅的氛围。这是王羲之出生并习练书法的地方。

公元307年,王氏家族在随晋王朝南下时曾舍宅为寺,即后来的普照禅寺。这方宅第或者说禅寺,历经一千余年的风风雨雨,几经毁坏与修缮。

抗日战争前,寺院等一直保存,为省立第五中学的第三四院。日军侵占临沂后,古建筑被毁坏殆尽,古文物被洗劫一空,普照禅寺等名存实亡,仅存的大铁钟毁于文革期间。

为纪念自临沂走出的书圣1989年,原临沂地委行署投资约400万元,对王羲之故居进行了恢复性建设,使这座承载书圣文脉的圣地重见天日,也让世人有机会一睹当年书圣居处的风采。当时,王羲之故居占地仅17.5亩,格局狭小景点单调,显然与书圣之名很不相符。2003年,临沂市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斥资6600万元对王羲之故居进行扩建,才有了今天看到的规模。

二十四孝卧冰求鲤的王祥,虽然在成名后足迹遍及全国,功名远在临沂之外,但孝友祠依然存在。孝友祠在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驻地北面的孝园内。此地乃王氏家族世代居住之所。与其他一些古建筑有着相同的命运,孝友祠也因战乱、文革以及千年风雨的侵蚀而不复存在。能够证明此地为王祥故里的物件,仅有那几方断裂的石碑。

10年前,王氏后裔及其他人士捐资,对孝友祠做了一定程度的修复。然而因资金有限而无法达到被破坏之前的气势。在孝园一望无际的莲池边的小亭下,明朝嘉靖年间所立晋元公王祥卧冰处碑依然耸立。这块碑也曾被毁坏。在修复孝友祠时,有关人士在附近搜集碎石并谨慎整理,石碑恢复了原状。

汉画像石是汉代人们刻画在墓室、祠堂上的具有鲜明主题的装饰石刻画,是汉代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据有关专家透露,汉画像石墓大部分在临沂。其中以沂南县北寨汉墓和罗庄区白庄汉墓最为著名。其中,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以规模宏大、墓室结构复杂、画像雕刻精美、内容极其丰富而被认为是我国现已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汉画像石墓,为中外学者高度关注。

1947年,该墓被在附近取土的群众发现,1954年经华东文物工作队和山东省文管会清理发掘后封土保护。为了向世人介绍这一重大考古发现,1956年编辑出版了《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一书。1977年,此墓被列为山东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春,沂南县投入大量资金,开发保护该墓,在此筹建沂南汉墓博物馆,并于1996年4月1日正式对游客开放。2001年6月,该墓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由280块石块砌成,其中画像石42块,占地面积88.2平方米,南北长8.7米,东西宽7.55米。墓内分前、中、后三个主室,并附有东三侧室,西两侧室,整个布置相当平衡,均在一条中轴线上,石室相互贯通。墓壁、横额、石柱等部位雕刻画像以攻战图、祭祀图、车马出行图、丰收宴享图、乐舞百戏图、仆人涤器图、衣履图等为主题。各室的拱柱上都用奇禽异兽、神话、历史故事、装饰图案画等来衬托。每组画像虽各有主题,但又互相联系,成为墓主人的一部哀荣录

该墓以气魄雄伟、结构谨严见长,表现出汉代建筑艺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它是汉代民间艺术家集体创造的作品,是将两汉建筑艺术、雕刻艺术、绘画艺术综合起来而去粗存精、推陈出新的作品。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阶级矛盾以及风俗人情、典章制度、建筑绘画、宗教哲学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由于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在历史上多次被盗掘,墓主何人已很难考证。墓的建造时间,大致为东汉末年,公元193年以前。

除此之外,郯城县的马陵古道,孙武在此一举射杀庞涓;蒙阴县的刘洪故居遗址,也在昭告世人此地曾有名人走出;沂南县的颜氏谱碑,告诉人们琅琊望族颜氏祖居此地;平邑县的左宝贵衣冠冢,也让人们世代纪念这位民族英雄。

自春秋战国时期,临沂就作为一个战略重地和经济文化区域中心而存在。近三千年的历史,使得临沂不仅涌现了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而且一些价值不菲的墓葬也深深地掩埋于地下。近年来,随着临沂大规模的建设开发,深埋地下一两千年的墓葬逐渐被发现并发掘出来。

在所有已发掘墓葬中,最负盛名的要数银雀山一、二号汉墓。

1972年4月10日,临沂卫生部门基建工地发现了古墓群。考古人员当即赶往现场进行发掘。在清理出的一些竹片上,齐桓公问管子曰等几个字使考古人员确认为是记载先秦史料的竹简。随后开始的汉墓发掘和整理工作让人们大吃一惊:银雀山汉墓共出土竹简7500枚,其中一号墓竹简内容有《孙子兵法》13片和孙子佚文5篇,《孙膑兵法》16篇,《尉缭子》5篇,《六韬》14篇,《守法》、《守令》等13篇,论政论兵文章50篇及阴阳、时令、占侯之类12篇,其中一部分现在还有传本的古书,而大部分为佚书;二号墓出土竹简32枚,系《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历谱,1974年初步整理的成果公布于世。中外学术界震惊不已。

2500年前写成的《孙子兵法》以最早的兵学经典闻名于世界,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瑰宝。然而就是这样一部杰出的著作,它的作者和成书年代从宋朝起随着辩伪学的兴起而成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1972年在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本《孙子兵法》,让一切疑点都豁然开朗。它拨开了长期笼罩在《孙子兵法》上的重重迷雾,对《孙子兵法》等兵学文化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已发掘墓葬中,临沂洗砚池晋墓因其重要性,而被评选为2003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在王羲之故居内,出右军祠向东,地下有两座古代砖室墓,这就是在去年扩建工程中发现并抢救发掘出的、山东省内第一、全国罕见的晋代古墓。

东为一号墓,西为二号墓。2003年5、6月份,考古人员分别对两座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经过专家鉴定,洗砚池晋墓年代大约在西晋晚期到东晋初期,墓主为当时王室成员、名门望族或者是高级官吏。墓葬价值相当惊人,有力地推动了史学研究。

一号墓出土250余件精美文物,其中凤鸟形铜熏炉、胡人骑兽青铜器、青瓷器等7件为国家一级文物,铜弩机、铰盂等7件为国家二级文物,所有金器、部分瓷器、青铜器等45件为国家三级文物,这些文物完整地反映了当时的葬制风俗。一号墓埋葬三名未成年人,是考古发掘中极为罕见的现象。出土随葬品丰富而精美,为山东晋墓所罕见。二号墓虽被盗掘,但规模更大,墓室结构完整,是山东已发掘砖室墓中规模最大的单室墓葬。

其他诸如水田路与琅琊王路交会处的琅琊王陵、临沂红埠寺汉墓等,都是临沂较有影响的古墓。(完)(记者 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