谫谈谱牒(姓氏)文化改革

江西省谱牒研究会王氏文史源流研究室副主任 王雄文2008.6.6.

刚接触谱牒研究工作,几乎两眼一抹黑。少时虽念过几年私熟稍识文言文和繁体字,但翻开家谱书,仅异体字、稀有字、说法纷纭等就让我发楞,不怕见笑感到吃力。后来有了专家学者的点拨和同室研友的帮助才入门径。又随同事和王氏宗亲走县串村,跑了丰城、余干、南昌、新建、安义、永修等县市的几十个村庄。通过大量翻阅家谱并与当地族亲交流切磋,尤其我们研究室有了设在省内外闻名的新风楼里的有利条件,我省著名藏书家王咨臣老先生的公子令策研究员借给我其中许多有关书芨看。同室王兰生也给我下载了启蒙资料。在省图书馆翻阅资料,幸遇两位专家热情帮助。其中省方志办黎传纪先生更是费神。特别有李才栋会长、王烔尧秘书长和谱牒学家曹涛三位老先生领引,业务上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这里还要提到同是副秘书长的两位软件公司老总;一位是把我引进谱牒研究殿堂的徐杰教授,他是省档案局指定家谱编修单位——江西华仁软件有限公司总经理。他借给我们研究室数万元起步资金、还不辞劳苦,有时还亲自开车送我们到村村寨寨。饮水不忘挖井人!再一位就是北京史志谱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彭堂华董事长。我第一次与他接触是驱车同往湾里聚谈,在谱牒文化改革上有诸多共识,大有殊途同归之感。虽暂未与他做成修谱这笔生意,但他在我心目中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在教育学院召开的省谱牒研究会成立十五周年纪念大会上,他的数字大族谱演讲,非但精辟口才好,而且干劲冲天。一位六十岁老人简直成了四十上下的中年猛将。更多帮助过我的朋友、鉴于篇幅实难一一提及,也只能在此一并志谢了。
修谱技术的发展,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人类从最先采用结绳谱到最早使用文字记述的甲骨谱,再发展到青铜谱、竹简谱和帛谱。后来随着发明了造纸术、又诞生了活字印刷而出现了纸质族谱。此都是通过刀刻手抄来完成的,显然效率低下。活字印刷的广泛应用,加上采用机械工具印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所采用的模式,一有欧阳修发明的欧式谱。二有苏洵创造的苏式谱。这两种体例而成了族谱世系图的主要体例而沿袭到现在,为中华谱牒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传统的纸谱或称平面谱的不足之处是明显的。应该加以创新。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同时,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下发了“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文件。接下来江西省档案局又下发了“关于做好家谱征集收藏工作的通知”文件。都强调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份,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教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的充分利用。以上重要批示,给我们的谱牒研究工作,指明了大的方向。
谱牒研究工作者,要深知自身事业之含义。谱者,区事物类别和系统。家谱者,明世系。都不能离谱。牒者,文书证件也。切要准确把握。作为一员、工作要有所作为。研究者,深入探求也。故要有研究成果,尽最大限度少存疑。更应该有创新精神。遵循章程,做好党和政府联系宗族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遵纪守法,奉公自律,承前启后。做到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代。伟承中华优秀文化,研究并弘扬爱国、兴族、敬业、护家的奋斗精神。尽责尽力、无私奉献、护法维权,为中华谱牒文化服务!为会员和广大族人服务!
以血缘传承为核心,以辩昭穆、序长幼、敬宗收族为宗旨而修撰的族谱,是人类追本溯源之天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现象。是民族的、大众的、传统的和谐文化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民间自发形成寻根、修谱热潮,各地政府也提供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沟通平台。有力地促进了招商引资、经济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为祖国统一大业也起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家谱、族谱、尤其大成宗谱,它是涉及区域广阔,人口众多,情况复杂,耗资巨大的系列工程。除了需要组成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和广泛发动宗族群众之外,同时需要掀起一场谱牒文化的改革。
谱牒文化的改革,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技术改革。二是操作改革。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思想理念不断地更新,文化水平的飞速提高和需求上的新变化、高要求,这就决定了必须对原来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大作用的传统谱牒文化进行包括技术和操作上的现代化改革。所谓技术改革就是要将民族、大众、传统的谱牒文化推向现代科技文化。任何文艺形式、谱牒也一样,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特别要让青年观众、读者乐于接受。否则,就会衰落、甚至死亡。老的纸质谱书,一个村子才几套要借阅艰艰难难,这里就不去一一言表。文言文、繁体字、异体字、稀有字不是大众都能看懂的。亦无声无息,不会说话。这就决定了很少有人去看,而且会越来越少,尤其大多数年青人根本就不会去看。只能当作档案材料使用。纸质谱依然要存在,但要改版为:简体字、横排本、白话文(原文除外)。更为重要。我们要请进现代数码电子技术去为谱牒文化服务,以数字电脑网络制作活性纸谱、光盘谱和电脑谱。在内容上增加音乐、风光、诗词艺文等,就成了鲜蹦活跳的、形象生动的近似于电视剧甚至文化艺术历史电影。非但随时可点击、浏览,还可灌光盘,年青人肯定喜爱,老幼都爱看。而且还可与国内外联网,一族连万支。这样的谱牒文化才有强大的生命力而流芳千秋万世。谱牒文化研究必须到国内外华人圈里去交流。要尊重历史、讲究科学。请进人材。投入人力资源,自然要产生费用。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作为社团组织,聚集人材之后,解决活动经费就成了头等大事。这就要先行开展操作改革;收会费、上门化缘,用回报的方法争取赞助等筹集经费。复杂的专项研究要寻求国家支持。否则,浩大系列工程的大成宗谱就显得步履艰难、甚至无经费停摆。尤其要修复祠堂等文化遗迹就更不可能。这除了聚集众多人材,包括学术上有研究的。社会上有活动能力的。口袋里有钱的关键人物之外,办公室不能全部搞业余,要有常设办事机构以提高工作效力。更为重要的就是要进行市场操作:一是与软件公司合作,通过为他们服务、拉进业务取得劳务费作为起步资金。二是开展制作以上提到过的光盘、专题片、画册和书画服务等以副养重的措施。一句话通过生产自救取得活动经费则是万泉之水,常流而不息。此操作改革作为先行官,为技术改革的元帅升帐。此两个改革加到一起就是我所力主的谱牒文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