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王氏来龙去脉,浅谈

江西省谱牒研究会王氏文史源流研究室副主任  王雄文

中华民族的姓氏史,源远流长、世系绵无止境。最初人类无姓氏、约一二万年前的母系原始社会,开始出现了图腾。约公元六千年前才发明了文字。从图腾无姓氏走向文字有姓氏。蚩尤部落无姓称黎民。炎、黄部落有姓称百姓。此乃黎民百姓之由来。先有姓,后有氏。姓区婚姻,氏明贵贱,以后姓氏便混淆一谈。王,八卦乾卦,上横天、下横地、中横人、竖为吾。合意:天地人,吾以贯之或一以贯之。王,大姓、贵姓、国姓、帝王之裔,天胄也。
(一)王姓由来及族派
王姓,源头杂、族派繁、人口多,至今拥有近亿人口而号称“天下第一姓”。总体有四大系列;有由赐姓、改姓和蒙古、鲜卑、乌桓、高丽、回纥、满等众多少数民族聚集在一起的“融姓王”。有殷商王子比干后裔的“子姓王”。有周武王追封虞舜后裔妫满衍田和的“妫姓王”。尤其十之八九还有王氏主体——“姬姓王”,这支王姓人有出自周文王十五子毕公高,魏信陵君——无忌,周平王孙赤,王子城父,周考王第揭等后裔。特别有出自东周灵王太子姬晋这支主体中的核心族群。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姓姬,号轩辕氏。“姬姓王”是绝大多数王姓人的本源,连同“子姓王”、“妫姓王”、“融姓王”四系同堂。他们的共同祖先是黄帝,同时又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周灵王太子姬晋,又称王子乔。聪明愽达、温恭敦敏、力陈疏水护民遭拒,谏父被废为庶民。其子宗敬官居司徒,时人号曰王家,从此,去姬姓为王氏。王氏蕃盛兴旺,在全国许多地方发展成为名门望族。形成了二十一个郡望,其中最著名的当为太原、琅琊和京兆。后来,“三槐堂”又成为火红天下的著名堂号。世系繁杂其中以琅琊——江左——咸阳——三槐、闵台、新安三分支,北南上上下下迂迴,为主脉路线。
王氏受姓于姬晋,昌大于元、威,辉煌于导、敦。被冠于“海内第一高门”,“王与马共天下”,“天下五大望族之首”,“郁郁三槐、惟德之符”等美誉。在中华五千年光辉历史长河中,王姓人坐庄、摇扇、挥戈跃马,敢叫日月换新天之枭雄不计其数,称帝称王者有十四人,先后建立了新、汉、郑、燕、前蜀、闽、安阳、极乐等政权。历史上居宰相位有数百人,仅琅琊王氏在汉唐间担任宰相者共有一百零四人次。一个家族中出如此多宰相,实为古今中外所仅有。居将军者有数千之众。其姣姣者主要有:谋略雄甲天下的王诩。横扫北南的大将军王翦。与孔明齐肩的王猛。把氏辉煌推上顶峰的宰相王导。书圣王羲之。文学巨匠王勃。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等。
(二)王姓入赣概况
王姓早期主要在北方拓展繁衍,到了西晋末年才开始逐步迁往江南诸省。从太原到琅琊,从中原到南疆,可谓西、东、北、南,纵横万里。王姓在全国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内蒙等省、市(自治区),我省较少,至今约180万人左右。据《安福县建制衍变》一览表载入赣第一人当为秦大将王翦率部灭楚,于秦始皇年间(前222年)进入我省,在安福县及周边地区设置安平县和安成县。唐玄宗开元年间(713年)王景肃从京兆迁来古称豫章郡治所在地的南昌。唐德宗时(780年)王审知入闽,后来其子建立了包括当今福建、江西、安徽、江苏的闽国。尤其北宋末、南宋初由于辽金战乱,中原人多次大规模向南大迁徙,进入江西和安徽、四川、浙江、江苏等省。江西的南昌和赣州更是中转集散地,由此再迁福建、广东等省。
早在公元618年唐代及以前,王氏就进入了我省的南昌、新建、丰城、宜春、瑞昌、都昌、广丰、上饶等地。公元960年北宋及以后,由于受辽、金侵扰,连年战火造成越来越多的中原人南逃,更多的王氏族人进入了上高、宜丰、清江、东乡、临川、金溪、浮梁等38个县市。公元1368年明代及以后,又有王姓人进入高安、萍乡、万载、九江、贵溪、横峰、宁都、寻乌等20个县市。据《江西通志稿》载:截止清代总计进入了我省以上66个县市。实际上婺源、德兴等很多县市都有王氏进入而没有统计进去,加上民国时期陆续迁入,王氏几乎遍布江西全省。明清之前有关史料记载的举人、进士以及江西王氏代表人物有200位左右,其中最为出类拨萃引以自豪的先圣当为王景肃、王季友、王仲舒、王子邳、王安石、王全斌、王吉等。
入赣的王氏族人除在省内四下幅射迂回迁居外,同时也在向省外迁徙。这里以“豫章王”始祖景肃公为例;唐开元年间从京兆迁入豫章(南昌)东湖南岸后,除长子政回迁河南外,二子致、三子徵均再迁丰城市云岭里。从缉辉公开始又从这里迁往外省:山西(太原、祈县)、四川、常州、湖北、安徽、福建、江苏、河南、辽宁、广东、北京、浙江、广西、湖南等。荣旸公开始从丰城市的云岭里、镇山、屯溪,临川,新建,南昌,永修等县又迁迴迁往本省的贵溪、吉安、金溪、永丰、临川、新建、萍乡、南昌、奉新、分宜、安福、宜黄、崇仁、进贤、余干、新干、瑞昌、泰和、永修、安义、上饶、赣州、鄱阳、景德镇、广丰等26个县市。
南昌市青少年宫对面、中山路上的那栋高大的工商银行大楼就是当年豫章王姓始祖景肃公入赣的落脚首站——(上谕亭菊花巷)。抗日时期被炸毁、气势恢宏的《江西王氏总祠》就在这个位置上。今丰城市白土镇屯溪村附近的槠山(云岭里)、镇山,是致、徵二公的再迁、重要繁衍地,也是承前启后的集散地。从这里迁往省内外各地。这里每块砖上都刻有《王氏总祠》的大祠堂及周边院落,虽已成废墟但从建筑造型、格局、规模和占地面积来看,足见当年的壮观景象。令人欣慰的是:东乡县城十字街头已建起了高大的王安石塑像,其故里还有被国务院、省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上池村“王氏宗祠”依然圪立。抚州市的“王安石纪念馆”那就更加金壁辉煌了。在此呼吁全省王氏族人为上述二座《王氏总祠》和其它王氏重要历史文化遗迹的修复和重建添砖加瓦。
(三)王景肃缔造了豫章王
王仪又名景肃字元鲁,山西祁县人。本是河南洛阳的大家族、唐玄宗开元年间任丹阳太守、(后被册封为豫章伯),可能任内发生了重大变故、一家人失魂落魄地由京兆府万年县业里(陕西长安县)徙居豫章(南昌)东湖南滨,仪公生三子:政、致、徵,即孟友、仲友、季友也。
王徵字季友,为避旁人歧视,从东湖边辗转来到了丰城市槠山脚下的云岭里,在他仰慕的徐孺子隐居地附近搭起了茅屋,躬耕苦读终结硕果,于唐开元年间高中、成为我省第一位状元公。任内常以文会友,与李白、杜甫、张九龄等置咏唱和。官至光禄大夫、御史中丞。孟友回迁河南但留下其子王仲舒(公元762-623)字弘中、卜居浮梁。初任左拾遗,元和初为吏部员外郎,穆宗时,任江西观察史,曾出官钱200万,代贫民输税。
王季友四世孙:王椿字子邳唐文宗太和元年生。登南唐进士,官至御史中丞,银青光禄大夫。现南昌、新建、丰城等赣中,永修、星子、奉新、都昌等赣北广大地区都有王景肃的后裔。政、致、徵三脉同宗,以始祖开基地而合称豫章王氏、为太原王在我省的重要一支。
(四)王安石与临川王氏家族
以王明为共同始祖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东乡、金溪、南城、南丰、临川、宜黄等县的广大地区。北宋一代名相王安石就出生在东乡县上池村。在进村的名楼上有当代大书法家舒同书写的列宁评语名言: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故里。在其王氏宗祠里、供奉着王安石及其祖宗的画像。金溪县月塘村,早在王安石曾祖父王明时已是王家祖坟地、村内有镌刻着“荆国世家”和“金陵衍派”的门楼。其它地方也有王安石的文史与遗迹、都为作为安石公的后裔而自豪。
太原王在江西的另外重要的一支临川王,他们家族的崛起与没落都与王安石密不可分。太原王第五十一世孙王简从山西太原始迁抚州盐埠岭,其孙王明宋初再迁上池,为一世祖。王明长子王用之,卫尉寺丞。次子王观之,尚书主客郎中,赠太常少卿,起家为吏。王用之生有五子,其长子王益和五子王孟最佳。王益于祥符八年进士、尚书都官员外郎标志着临川王氏已经崛起。
王益娶妻徐氏、吴氏,生有七子:安仁、安道、安石、安国、安世、安礼、安上。其最优秀的当属三子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为临川县七十九都延寿乡上池村(今东乡县黎圩镇)人。为宋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他认为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于是在嘉祐三年(1058年)上宋仁宗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由于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由此也被誉为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改革在保守派司马光等人的阻挠下最终失败,公元一O八五新法被废,一O八六年王安石在江宁去世。之后,临川王氏也随变法失败而日益衰落。值得一提的是王安石的直系后代只有两个儿子及两个孙子,便再没有后裔。旁系后人则传至今日。临川王氏认可为太原王在江西的一支。但据万载王氏世系则称:王益父亲是王素,王安石就是王旦的曾孙,据此,也就属于“琅琊王”的“三槐王”了。
(五)王审知入闽在江西留下那几支后裔
唐末,有一支琅琊王氏在闽称王。这支王氏来自河南光州固始。当年前来光州固始开基人王晔字德明,公元785-804年官固始县令,形成固始王氏。到王恁这一代虽只是一芥农夫,但生三子:王潮、审邽、审知兄弟三人均气度非凡,才华横溢,其成名最早的老大王潮名望最盛。功勋最巨者当推老三王审知。光州王绪聚众起兵攻占寿、光二州占领固始后,纳王潮为军正。王审邽、王审知也随兄入伍。王绪率军南下,转战江西、广东,进入闽南。王家三龙一同南下不久,王潮取代王绪被推举为入闽首领。后被唐昭宗命为福州观察使。王审知为副使。尔后,审知官拜武威军节度使,后封琅琊王。后梁太祖封其为闵王。后来其子称帝建立闽国。宋太祖仰其功德御笔题写“入闽人祖”。王审知后裔不仅遍布江、浙、粤等省,更纷纷向海外扩展到泰国、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王审知等经南昌、赣州入闵,后来闽国又辖现江西省地域,派子孙入驻我省乃情理之中,再审知宗室倾轧相残加外患国破家亡后多被杀,惟王延政支降唐后迫徙金陵幸存,封鄱阳王。可见在江西繁衍的后裔有之只待寻索。
(六)王吉和赣湘王氏
王吉或志,字勉之,唐僖宗时(874-888年)为殿中御史,迁吉州刺史。吉长子:讥(888-955)字元位,再九世邦正,宋天圣三年(1025年)登宋进士。吉次子:该,字元仁或元仍。时值唐末战乱频繁、王吉虽未随父抵吉州,但于唐僖宗中和年间(882-885年)由太原入蜀(四川)辗转来到吉州庐陵水东、居城西六十里的何山金地。为一方乡邑,向来好善乐施。生两子,长余,次肱。子孙繁衍,成为太原王氏赣湘支。
该公八传奭,有三子:长庭珪,次庭璋,幼庭珍。庭珪(1079-1170),字民瞻,号泸溪。宋徽宗政和八年进士,授迪功郎即调茶陵丞。与上官不合去职。归隐泸溪,筑堂于城南,号曰泸溪草堂。诗赠胡铨忤怒秦桧,坐罪流放辰阳。一生著文甚丰。庭珪七传辅泰,字东曙。元至正三年(1343)以名孝廉循例授湖南善化教谕,卒于官。其子汝砺徙例湘潭泉冲,于是江西王氏便进入了湖南,合成赣湘王氏,汝砺先世王该被尊为赣湘王氏始祖。
(七)北宋著名将领王全斌及后裔在江西
在南昌县武阳镇三槐王村,族人都说他们的始祖是五代—北宋的太原人王全斌;家谱记载:「从金陵迁徙豫章仕宋剌史亦镇丰城」。我们虽暂未从丰城、南昌志中找到佐证,但从宋史和中华姓氏通史等国史中找到了有关王全斌以下传记:「历仕后唐、后晋、后周官相州留后,入宋以平定李筠之乱,擢安国军节度史。平蜀杀俘遭贬黜后复职,授武宁军节度使,卒后赠中书令、帝废朝三日举哀」。传记内虽暂未找到直接到过洪州的依据、但在王全斌生平史书中有平定南唐、克复金陵和被黜居山郡十余年怡然自得识者称之的段落,涉及南昌和南京。黜间,在任所以外闲居也有可能。家谱序文和祭祖文里也有胄出金陵和金陵与豫章交相辉映的字句。后来在安义县石鼻镇石潭村《三槐堂王氏宗谱》中,见证了这支王氏也是王全斌后裔。尽管村一世祖彦德公及上祖全斌公史料抗战中遗失,致使王全斌及后裔何时何因进入洪州尚待考证。但他的后裔生龙活虎地生活在三槐村和石潭村这两块土地上,已成为地道的江西老表。这是千真万确不容置疑的。他们是“琅琊王”,“三槐王”在江西的一支。见王全斌及同僚传记中有以下文字:慕容延钊引兵趋湖湘破贼于“三江口”和克复“乐平”此两地属江西否,待考证后再释。
王氏源头众多,历史悠久、群雄荟萃,尚有大量的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需要举族共探。沧桑变迁、诸多质疑等待我们去探索去诠释。让我们依照省档案局关于做好家谱征集收藏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做好谱牒研究整理工作和宗亲公益事业,为当前深化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寻根问祖牵线搭桥,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祖辈的雄风豪气,必将激励我们王氏后裔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公元二OO八年五月五日于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