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黔联修古叙《太原王氏通谱》 湖广填四川始末

川滇黔联修古叙《太原王氏通谱》

湖广填四川始末

 

“湖广填四川”的故事长期以来在四川、重庆各地民间广为流传,有口皆碑。在一些同姓宗族聚居的地方,长辈们总爱给家里人传授家谱,或讲述祖辈们从外省迁来四川的经历和艰苦创业的家史,以教育后代子孙。

“湖广”一词,元朝始设行省,省治鄂州,即今湖北武汉,辖境包括今湖北、湖南全境及广东电白以西、广西河池以东、恩阳以南地区。明分置湖广、广东、广西三布政使司,湖广始指两湖之地,还包括今河南南部一小部分。

“湖广填四川”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即元末明初、明末清初两次大规模的湖南、湖北、广东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迁徙到四川各地的移民运动。虽然正史很少记载,历史上却是确有其事。

 

元末明初第一次“湖广填四川”

元朝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朝代。统治者对汉人十分歧视,特别将抵抗时间较长的南方汉人列为最低下的第四等贱民,控制及严。一些蒙古贵族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空悉其人以为牧地”,于是残酷地残杀汉人可不犯罪。

元、宋之战,元兵攻入四川,巴蜀人口遭到特大损耗。据《内江县志·内江旧户多楚人说》记载:“宋元争蜀、资、内,三得三失,残民几尽。迨元一统,则已地荒民散,无可设官。一时资州、内江、资阳、安岳、隆昌、威远等州县并省,终元代九十年末复,惟安岳复于顺帝至正元年。”这说明,四川人抗元,被杀得无民可牧(统治、管理),故元朝廷无法设置地方官府。《潼川府志·九贤祠记》载元军屠川:“元法:军所至,但有发一矢相应者,必尽屠之。蜀人如余玠……诸公坚守不下,故川中受祸独惨。”余玠守士抗战八年,“使敌不近边”(《宋史·余玠传》)。余玠遭权臣所忌,召回临安夺职削权,玠郁愤而死,蜀事更无可为之人。于是蒙军如破竹之势攻占全川,各州县百姓逃之不及,所到之处,被捕获者以五十人为一聚,“以刀悉刺之,乃积其尸至暮”,日日如此,屠杀不止,仅在成都,“城中骸骨一百四十万,城外者不计。”汉州城破,元军屠城,“血洗焚荡,死者十余万家。”四川抗元日久,元军大肆滥杀,“川人十丧七八。”(《历代名臣奏议·论救蜀四事疏》)经数十年恢复,到元末尚不足宋末的二十分之一,足见元蒙对四川屠戮之惨。四川人口大减,朝廷鼓励移民势在必行。

经元朝蹂躏,四川仅存12万余人。1351年,湖北爆发反抗残暴统治的红巾军农民起义,转瞬间江淮义军蜂起,声势浩大,波及面广。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湖北随州人明玉珍参加徐寿辉的红巾军,率众入川,攻克重庆,五年后称帝,国号复,建元天统。明玉珍尚俭、轻徭、薄赋,带来的十几万军队几乎全是湖北人,尤以黄州府麻城县农民为最。大夏政权据川11年,在川遍置卫所,戍兵屯垦。同时招徕乡人以壮声势,下令广招湖广百姓入川垦殖。当时有大批江淮百姓因战乱频繁,“避乱”“避兵”纷纷入蜀,大量少田缺地的农民也随之进入人少地广的巴蜀地区开垦务农。其部属也留住四川盆地各个地区就地归田,与孑遗土著及入川新民互通婚约,融为新一代四川人。

据嘉庆《内江县志》记载:“玉珍又楚北随州人,招集乡人以自固其势然也。迄明平蜀,革去伪号,人讳称之,故咸谓洪武初人蜀耳。”起义军随明玉珍大批入川,被平息后,其后代改称其祖辈为明初入川,应在情理之中。光绪《仁寿李氏宗谱》称:“元末吾祖世居麻城孝感青山,陈逆(指陈友谅)之乱,乡人明玉珍居成都,招抚乡里,吾祖兄弟七人迁蜀,因与祖一公载籍仁寿焉。”在当时全国多数地区战乱不休、人民生灵涂炭之际,明氏政权徙楚填川也与玉珍为湖北随州人有关,乡土观念驱使不少湖北百姓入蜀,寻求“老乡”政权的庇护。

明朝建立,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朱元璋曾推行大规模移民措施,组织江淮移民,奖励入川垦荒,对开发四川经济起了积极作用。洪武四年,以傅友德、廖永忠、蓝玉等人入蜀的明军将士,大多来自江淮地区的应天府、凤阳府等地。战争结束后,有很大一批留驻四川。这种移民方式在明初的云南表现得更为突出。在政府号令下,入蜀百姓增加迅速,他们不仅来自就近的江淮湖广,也有不少来自陕、晋、豫等省。从总体上看,洪武四年以前要多于以后,多数以湖广百姓为主,所以民间称之为“湖广填四川”。

不少资料显示,元末明初全国陷入战乱长达二十年,以湖广为主的外省人大量移民入川被称为历史上的第一次“湖广填四川”。特别是由麻城孝感乡迁川者的后裔,不乏名人望族,如明朝新都籍状元杨升庵及其先辈首辅杨廷和、清初遂宁籍宰相张鹏翮及曾孙大诗人张问陶、康熙年间河道总督三台籍王新命等,使麻城孝感乡入川者不但人多势众,而且郡望也格外有名。

 

明末清初第二次“湖广填四川”

第二次大规模移民始于明末清初,仍是因战争致使四川人口剧减。明朝末年,全国范围内又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战火不断,四川长期处于战乱之中,遭受了又一场大浩劫。

造成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锐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张献忠。陕北定边人张献忠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在家乡聚众起义,随后率义军转战各地,中途连遭挫折,几近失败。崇祯十二年(1639年)重举义旗,转战湖北、安徽一带,而后率义军入川,所向披靡。1644年第二次入蜀,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当时包括湖广等省管辖的外省老百姓有很多追随义军,入川人数空前增加。随后,地方武装、清军、南明军一起攻向起义军。张献忠性情暴烈,疑心极重,进军一旦受挫,就乱砍滥杀。对此,正史野史多有记载,甚至大西军中外国传教士也直书其事,如耶稣会士安文思的《中国新史》载:“张献忠率领大军向省城挺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他们以各种刑法处死不计其数的人,或被斩首,或被活活剥皮,或被凌迟碎剐,还有一些人则被折磨得半死不活。他还屠杀了十四万川兵,因此全省几乎荒无人烟。”张献忠最后在川北风凰山盐亭县境阵亡,他到底屠杀了多少人,难有确凿统计。

继后,清军大肆征剿,战乱交织,使川人死亡过半。1647至1650年,残明官军内部争权夺利,互相争杀。1650年至1659年,张献忠余部孙可望、刘文秀在川北与清军激战。1660至1664年,清军镇压义军,搜捕明军残余分子。1673至1680年,清军平息吴三桂叛乱,攻入四川,其叛军与清军的“三藩之乱”历时七年。这些战乱持续达三十多年,地主杀起义农民,农民杀反动地主,满人杀汉人,汉人杀满人,杀来杀去,杀得鸡犬不留。

四川长期遭受战乱和连年灾荒,巴蜀大地几为焦土,使四川人口又跌落历史低谷。据史料记载,四川有“自乙酉以迄戊戌,计几府一百二十州、县,惟遵义(时隶属四川)、黎州、武隆等处免于屠戮,上南一带稍存孑遗,余则连城带邑,屠尽杀绝”,使富饶的天府之国地旷人稀,“民无遗类,地尽抛荒”,出现“官虽设而无民可治,地虽有而无赋可征”的局面。

览于此,清政府不得不因势利导,鼓励各省人民向四川移民(实际上仍以湖广移民为多),实行垦殖免赋政策。顺治六年(1649年),朝廷颁布了《垦荒令》,在此背景下,麻城、孝感乡民也成为移民潮中的一部分。顺治十年(1653年)规定:“四川荒地,官给牛种,听兵民开垦,酌量补还价值”。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平定“三藩之乱”后,制定了《入籍四川》。表明清朝廷已从法令上允许四川招募流民,开垦荒地,故填川之民又有“奉旨人蜀”之说。

据研究,“湖广填四川”运动在康熙九年(1670年)正式发起,前后延续六十余年。康熙三十三年甲戌正月(1694年)的《圣祖仁皇帝(康熙)招民徙蜀诏》说:当时四川“土地未辟,田野未治,荒芜有年,贡赋维艰。虽征毫末,不能供在位之费,尚起江西、江南助解应用”,因而招民徙蜀“凡有开垦百姓,任从通往,毋得关隘阻扰”。同时奖励“招民”中的有功人员,“凡在事官员,招抚有功,另行嘉奖”。并特设“湖广四川总督府”,任命祖泽为总督,驻荆州,办理“广招开垦”事宜。

川蜀民间常说“插占为业”,即“插标占地。耕种为业”。为鼓励外省居民来四川,清政府实施了“插地为界”和“更名田”的土地政策,奖励开荒,缓行土地丈量,减免赋税和牛租,这对外省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避难移民也因此出山应垦。这次移民运动从康熙初年持续到嘉庆年间,大约是在十七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形成移民垦殖高潮,除湖广移民外,还有不少从陕西、湖南、江西、福建、广东、贵州等省居民随同入川。因当时移民中以湖广地区为最多,故通称“湖广填四川”。据有关资料显示,这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在数量上超过了历次移民,使四川人口从战后的五十万人左右增至二百零四万人,净增154.66万人。在明清的历史上已是第二次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了。

 

入川形式及其中转地

移民入川的形式有很多种。一是奉旨入川。四川一些县的移民不少来自湖广省,尤其以麻城孝感乡(明成化年间并孝感乡入仙居乡,今属红安县辖地)为多。二是求生存入蜀。麻城孝感人以种田为生,但因失掉土地,康熙中叶在“湖广填四川”的大背景下,只有到巴蜀去求生存,于是携妻带子,从长江水路进入四川插占务农。三是经商入蜀。清前期湖北与邻省四川的贸易十分方便,有的就近入蜀定居。四是为官、从军等改籍定居。康熙九年(1670年),清朝以蔡毓荣为四川湖广总督,专门办理“湖广填四川”事宜。仅仅五年,就以“招民垦荒功,加兵部尚书”,直上青云。

招民徙蜀中,当时朝廷颁发“楚民实川之诏”后,地方实施部门和在事官员为获得奖赏,在执行中,文武手段兼用,除了文的宣传动员外,也采用武的强制性招抚办法。据民间传说,那时满清的地方官员,趁老百姓还在熟睡的黎明时候,带着军队突然而来,把毗邻的几个村子团团围住,勒令居民不分男女老幼,全部集合在一个比较空旷的地方,由官员在混乱的队前巡视、训话,对年轻力壮、气血可观者,便一巴掌打下去。被打下去者即算被“招”,旋为清兵拉出队列,另行集中。如有不顺从者,则捆绑双手,押解而去,名为“招民,实为强行捆绑押送入川。所以,一些移民的原籍不仅大地名相同,连小地名也相同。

“湖广填四川”的麻城记忆尤为深刻。麻城在春秋以前分属举国、黄国,举水河自此直通长江,古为兵家争夺要地。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其中以麻城移民入川占有显著地位。无数四川人的家谱上不约而同地提到同一个原籍地——“麻城孝感乡”。实际上,麻城孝感乡是“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中转地和发源地之一,它已成为一个人文地理概念,成为一群有相似迁徙经历的四川人的群体记忆而代代相传。

麻城移民入川的条件主要有三:一是麻城离四川较近。二是麻城移民历史悠久,在元末明初明玉珍率红巾军入川,在重庆称帝,其部下几乎全是湖广人,尤以黄州麻城县人为多。三是与张献忠农民起义有关。张献忠在湖北屯兵时间长,且转战湖广、江西,麻城有许多农民入伍。崇祯十六年四月,张献忠在麻城收五万七千人,别立一军为“新营选勇”,新营随张献忠转战四川。张献忠失败后,清军血洗造反者,这些来自麻城的士卒不少人隐姓埋名,大部落籍四川。

在清代“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中,迁四川的人口不下百余万,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各省移民同四川原有居民一道。通过数十年辛勤开垦,扎下根来,使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到了清朝嘉庆年间,四川人口增至两千余万,耕地面积辟至八十八万余顷,对四川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也给四川带来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