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南九支认祖归宗问题的论证之二

                                        澄迈博潭支(联支归宗筹备组长)王永庆
 
     南九支兄弟于8月8日来信称:“我们结论宗达公是大公,我们是小,归顺的观点是以小归顺大,是非问题在于考察是否我们之祖父”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在2001年5月7日撰写《关于对南九支认祖归宗重大历史问题的论证》,已作了论述,为了对问题的加深理解,我再作论述,共同探讨。 
我族始祖来琼定居至今,已有726年的历史,经历六个朝代,七个世纪的漫长历史长河。博潭支历代有识之士曾派员到各支联络和寄书联系,想统修族谱。但由于历史种种原因得不到统一,故遗留下同血缘而不同宗的历史问题。我们这代人,为了祖宗统一大业,于2000年9月成立机构开展联支归宗活动,时间持续一年多,经调查考证得出的证据的各支的情况一一吻合,乃出一脉,历史证实乐会新寨、定安南九是宗达公真正之血脉。
现在没有700多岁的人来证实这个历史问题,用什么来考证我们是同血统之兄弟?只好靠记、文物、传说等资料来考证。考究历史要根据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合关联的事情综合考证分析是否符合客观情况,如果祖源能对上号,可证实寻到根,问到祖。
一、关于我们四支人是否骨肉兄弟问题
我们四支人是否骨肉兄弟之亲,要以谱记来论证。根据澄迈博潭支保存清代光绪二十年(1894年)木刻版《王氏族谱》第30页《邀肇祀小引》记载:我祖乃南京苏州府太仓州人也,先抵福建后至琼州,至琼州后,分籍四邑:一分于琼山之黎幕;一分于澄迈之沟前;一分于定安之南狗;一分于乐会之新寨,前有族谱图于宗支昭然可考。这次联宗活动到琼山考证血脉,发现黎幕还保存乾隆二十三年《1785年》用儋州纸手抄《王氏历代族谱》原叙宗义公自记载:我乃江南苏州府太仓州人,幸中武魁任都司,宦游闽省解调琼邦,无何宋元兵交接,兵戎迅速,心虽怀于故都,势实难以返,斾嗟乎!仕宦而至将相富贵不得归故乡,固无如此势何矣,当斯时边际斯境也,兄弟不得已而潜隐各处:一住于琼山黎幕;一住于澄迈沟前;一住于定安南狗;一住于乐会新寨,处虽异地,派则同源。博潭古代谱《王氏族谱》第36页《族谱原序》记载:自吾祖发迹本自仓州,先抵福建后至琼州琼山黎幕、澄迈沟前、定安南狗、乐会新寨皆宗派也,但其始已各居异县或兄弟一时偕来,或在琼分出易世已后,虫餞蠧轶,几历焚火,邈不可稽。第41页又记载:我祖以南京原籍宦游闽越调署琼防遭宋失政,元兵逼迫裂冠毁冕,兄弟分籍澄、琼、定、会手足离别,此固人事之不胜世运者。
从历史记载看,琼山、澄迈两部古代谱记载兄弟分居四县四村和宗义、宗达公的祖籍相同;宗义、宗达、子南公三支古代谱均记载于南宋端宗丙子年(1276年)来琼一致;新寨谱记载有益公于宋末元初来琼,虽不记年号,但与三公来琼时间相近。谱记分居四县四村,现确有此村此姓,四支生育繁衍至今均在26-27代。各居异县千里迢迢,谱记与实际无误,如果是张冠李戴,必有误差,应该说,认兄弟是无疑的了。不但谱记相同,而且历代有识之士,曾为联宗作出努力,早在明代正德十年(1515年)距今有487年,博潭支九世承继公(距今有18代)已派员到各支联络统修族谱。正德十年已有谱记四支于一宗“前有族谱图于宗支昭然可考”,阐明在500年多年前四支族谱图均记载分居四县四村,因新寨、南九上代谱失传,幸琼山、澄迈二支保存谱为证,否则我们也不知道这个根源。从寻根看,新寨上代谱虽失传,但民间还流传他们的始祖是从琼山黎幕迁往,当代几次曾派人到黎幕寻查。从历史证据看,四支全对上号,认兄弟是无错的。
二、我族与悦公有无关系的问题
澄迈博潭、琼山黎幕、乐会新寨三支兄弟已肯定了我们与悦公没有关系,其理由是:1、祖籍不同。悦公的祖籍是汴梁,即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宗达公的祖籍是京都太仓州,即现在的江苏省太仓县。2、来琼时间不同。悦公是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来琼;宗达公是南宋端宗丙子年(1276年)来琼,悦公比宗达公早来琼125年。3、生育繁衍的代数不同。悦公至今是37代,宗达公至今是27代,相差10代。4、悦公来琼定居于琼山潭社村,如果宗达公是他的后裔,则是来海南生的,但宗达公自记中说,他是端宗丙子年问渡来琼,潜居澄迈沟前。由此可知,宗达公不是悦公后裔。从寻根的基本条件看,完全对不上号,所以说我们与悦公没有关系。 
谱中不实之事,总是后来人通过修谱考究去伪存真。我们到底是否悦公之血脉的问题,南九谱有过认定,后来续修谱被否定,当代再认定;新寨谱有记载悦公的后裔,后来南洋祭祖团回琼山祭悦公墓,发现对不上号,结果被否定,后来的谱序不再记载悦公后裔之词;博潭先辈有过认定,当代人经过考究,发现原籍和来琼时间对不上号已被否定。可见祖源问题是认定血缘的首要问题。
为什么海南不少王氏都把王悦公作为祖源呢?我通过调查得知,王悦公族原来没有合族谱,各支修各支谱,后人将各支的谱系集中归类,才编成现在的悦公谱系。在民国期间,该族想把海南王氏都归为悦公族,凡知道王氏始祖的姓名和村居都写进谱中,为扩修谱打下基础。该族谱中也巧立博潭王氏国宝生宗达公,谱中没有国宝,大宗祠没有国宝神牌,国宝葬于大峰山,我们也不知道大峰山在那里?宗达公自记中载,兄弟带子来琼,怎么出了一个国宝,这完全是捏造,绝非事实。后来该族也派人到博潭动员归悦公族,但当时的族长旗帜鲜明,不上当,这个问题很早被否定。悦公族1979-1980年,在屯昌县仁教村修谱期间,派员四处联络扩修谱,凡是王氏愿意归悦族者,都插进各支谱系,许多不同血统王氏小族,不明其真相,认为这个族大,加上过琼始祖官职大,有荣耀感,都归了这个大族。我举一个例,我组织编写《澄迈祖源志》一书,到社会进行调查,发现我族琼山黎幕公支,分一支到澄迈县福山镇儒门村,谱中记载是从黎幕分居出的,由于这个族被分散后,没有族长,长期失去联系,也不修族,该支在扩修中,立王宗义公为悦公之次子。谁都知道,悦公带斗魁,斗赳来琼,并没有王宗义,宗义是1276年来琼,王悦比宗义早来琼125年,王悦来琼第二个月去世,享年65岁,谱记出了次子王宗义,那么是王悦死后100多年才生王宗义,并立王悦为一世祖神牌,这就乱了血缘,拜错了祖。历史问题要考究,才得出正确的结论,不要凭个人意志硬套,其结果是害子害孙的。
三、宗义公与宗达公是否兄弟的问题
宗义公自记中记载:兄弟四支不得已而潜隐各处。宗达公自记中记载:宋失其政,元兵逼迫不得已而兄弟分居。宗义公墓碑是乾隆壬年(1762年)竖的,距今有240年的历史,碑文记载:“我祖仓州原故乡,越琼营咫黎幕坊,数传移博奄里,济济礽咫各方,乔木枝由一本长江万派同源,追寻本深思幕,爰勒碑铭永传。”(“奄”黎话是潭),为什么谱中记载分居四支,而碑文只记载一支分居博潭,因为宗义、宗达是兄弟关系,宗达公生三子已包含在博潭支内,所以碑文不刻新寨,南狗二支。从碑文证实,可得出这个结论。
至于谁是兄,谁是弟的问题,我们是根据国民党陆军少将家槐宗亲的胞弟家梧宗亲在台湾撰写寄回的《宗义公传》、《宗达公传》定宗义公为兄,宗达公为弟。民国时期称家梧宗亲为南疆著名史学家,写了许多历史著作,他根据历史资料论证而定,他是知名学者,对历史作结论是可信的。错与否,这条铁扁担由他去挑。
四、宗达公与子南公是否父子关系的问题
宗达公自记中记载:“吾子三人俱为郎官”。博潭古代《王氏族谱》第23页九世承继公于正德十年(1515年)撰写《六房均役书》记载:始祖解元讳宗达公由闽防总改调琼海分府,生子文林郎讳朝铣公,承节郎讳光祖公,承信郎讳子瑞公。第5页《创修合族谱序》记载:始祖当有宋一代,自太仓州过琼,一传而生有三脉。第54页《旧谱序》记载:祖自宋以来,宗达公为一世,二世长朝铣公,次光祖公,三子瑞公。博潭王氏大宗祠有宗达三子的神位,子瑞公是宋代二世祖。博潭古代旧谱世系图记载,子瑞公是宗达公之第三子。南疆著名史学家家梧宗亲在两公传中论证子瑞公是宗达公之三子。
以字义、派别来论,宗义、宗达都含有一个“宗”字,说明是同辈之人。宗义之子朝纲、宗达之长子朝铣二兄弟之长子均含有一个“朝”字,宗达公三子子瑞潜居南狗改名为子南,但还是保留一个“子”字,说明宗义之子和宗达公三子是属于第二代同辈之人。谱中记载,历代承认,子瑞公是宗达公亲生骨肉,我们后裔应承认这个历史,理顺血脉,使其一脉相承,千秋昌明。 

二OO二年九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