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王氏族谱乱象及如何解套

                                                  王雄文

      摘要:从我所拜读过的百十部族谱来看,其记载具体详细,但带有随意性。亦程度不同存在缺源漏代、祖孙颠倒、拼凑嫁接、人为编造、张冠李戴、攀龙附凤、诱骗拉人、牵强附会、以讹传讹等扎堆的差错问题。本文业经参考相关文献,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对“中华王氏”的十二部族谱进行探讨,并提出了个人的解套意见。祈望能为补阙匡正尽点绵薄之力,恭请诸君参考。               
                                                         绪  论
      我国著名姓氏学家王大良教授撰《最新中华王氏主体支派的文化与血缘寻根》文章,精辟地阐述“寻根是人的天性,溯源报本、遵祖敬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祖先血脉和生命的接力者,今天的中国人都肩负着弘扬祖先恩德和衍传子孙后代的神圣职责……而王姓作为人口最多的大姓,更是这种寻根活动中的主力。 
我国姓氏众多,常说“百家姓”,有说“千家姓”,有无万家姓,没作调查,说不上来。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大陆)人口普查结果表明:男686852572人,女652872280人。其中,王姓占有9900万人,>7%列第一位。一说,前十位姓氏为: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 
中华王氏人口众多,盘根错节,派系繁杂,洋洋大姓。她有:“子姓王”、“妫姓王”、“姬姓王”、“融姓王”四大干系。其中出类拔萃的有:“太原王”、“琅玡王”、“三槐王”、“开闽王”四大支柱。她走过了披荆斩棘,挥戈跃马的发展历程。我总结为:“肇始姬水;发迹西岐;呈祥河南;夯实太原;辉煌金陵;名扬海外”六个里程碑。这个辉煌的“天下第一姓”,有太多灿烂的史诗,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挖掘,去甄别,去弘扬!
近十年来,吾拜读谱牒百几十部,大部分是中华王氏四大干系的。其中比较深入探讨的则是吾之先祖王全斌家族源流世系名人要事。老朽从中感受到:“谱牒”与“方志”、“国史”一道,共同构筑了渊源流长的、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亦为互为弥补的三合文化的基础。国史虽存在一定程度的倾向性,却少有错误,总的来说,严谨而准确,可信度最高。方志较准确较具体,但存在地方的局限性,可信度尚可。族谱及家传,从一个支派、一个村、一个家到一个人记述得很细。但由于将要在后面章节谈到的诸多原因,它存在严重的随意性,亦差错问题很普遍,可信度为三者中最低。     
一、普遍存在差错问题的王全斌家族谱例
由于随后将要分析的各类原因,造成族谱差错问题扎堆,致使其几乎成了一本难念的经。不少还成了千古难解之谜。这里我扼要着重列举下乡串村调研及日常拜读过的十二部涉及王全斌支系的族谱,供专家、学者、谱牒(姓氏)文化爱好者,以及广大王氏宗亲们,参照后附的《中华王氏四大干系简图(摘)》进行对比研究,帮助梳理、甄别、分清以下源流世系之根脉:         
1、抚州市东乡县黎圩镇《上池王氏族谱》
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黎圩镇(王安石故里)明•崇祯年间重修《上池王氏族谱》,其中世次大意:“彦超―全斌―鲤”。意王全斌之父为彦超,子为鲤。
笔者评语:“彦超,河北大名人。全斌,山西太原人。他们俩人不同支、非父子。全斌子:鲤,未见史载。” 
2、宜春市袁州区湖田乡《伊村王氏族谱》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湖田乡《伊村王氏族谱》,世系载述大意:
“ 王全斌为览公后裔,以下寿公子三:全武、全赋、全斌。全斌有子三:伺、师、侲。
 笔者评语:“此两个三子说,未找到佐证,全斌与览、寿无干系,均暂不采信。”
3、王晓家撰《中华琅玡王氏通谱》
《中华琅玡王氏通谱》绪论大意载:“……王离―王浑……王览第六子琛之长子棱的后裔居豫章。琛次子侃的后裔卜居德安锹溪。其世系为:王览―琛―澄―寀―彦超……隆智―文武―武梅―全斌―忠业―义增、义煋、义熊、义焕……”。(注:以上为琅玡王氏的江西德安锹溪支;湖北蕲春支;重庆万州支……)。
笔者评语:“王全斌系“太原王氏”晋阳支,故疑该谱为拼凑。”
 4、王晓家撰(网络版)《中华琅玡王氏通谱》
网络文章载:山东艺术研究院王晓家撰《中华琅玡王氏通谱》绪论称:“……王雄生二子:王浑、王义。长子王浑,字长元与‘竹林七贤’名士阮籍为至交,先后官凉州剌使、尚书令,封贞陵亭候。生二子:王戎、王衣……王琛第四子王澄,官荆州剌使,当代名士。并列世系“……王文斌—王武梅—王全斌—王忠业—王义增—王义焕……”(琅玡王氏江西德安锹溪,湖北蕲春、重庆万州诸派)。
笔者评语:“此与以上3、《中华琅玡王氏通谱》,大同小异为拼接。太原的王全斌,与琅玡王字长元的王浑不搭架。王全斌上代无王文斌、王武梅,下代无王忠业、王义增、王义焕。太原王的王浑字玄冲、王澄字道升,与琅玡王的王浑字长元、王澄字平子,系同姓名,而非同一人。史载:汉代有两个王霸,一字儒仲,广武人,为太原始祖。一字元伯,颍阳人,光武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切莫混淆!”
5、江西省万载县王氏族谱世系
万载王氏谱世系载:霸―册―选―泽―昶―澄……。
笔者评语:“霸-澄,其中间世次无册、选二祖。”
6、南昌市安义县石鼻镇六个村同修《三槐堂王氏宗谱》
石鼻镇的水南、筠阳、石潭、西源、沙溪、官庄六个村同修《三槐堂王氏宗谱》记述大意:始祖(47世)均政公,官至翰林侍讲,徙居西山前泽……其世次(摘):37世彦超;38世全斌;39世鲤、安石。
笔者评语:“此说类似《上池王氏族谱》,其实,全斌与彦超、安石都不同支系。”
7、江西省樟树市黄土岗《横溪王氏重修族谱》
该市史志办王剑平主任给吾的电子邮件,发来樟树市黄土岗横溪王家村(三槐堂)《横溪王氏重修族谱》三篇序文:“清乾隆五十六年(重修世系源流序),清道光六年(重修族谱序)和清光绪五年(重修族谱序)的三页面残片。其序文之共同大意(世系为):“王子乔-王全斌-王克昌。王全斌之子克昌,道途适逢王禹锡赴任临江知军州转运使,遂随行隐居今横溪王家村,为该村始祖”。
笔者评语:“王克昌系全斌之子,国史中暂未找到佐证。同时期有王禹锡其人,但临江军州建制比此时晚。均在追索中。但可以先行确定该村不属“三槐堂”。
8、湖北省监利王氏(新桥支祠)族谱
王世模宗亲电传其清•光绪丁酉年重修(三槐堂)谱卷首三新源流序一:“……我祖讳秀字全斌,原居福建,官历侍郎,文武全才,知四川都督。除贼兴宋有功,晋征南将军,高寿七十七岁,终于太祖己巳年。全斌公生我祖三:长曰祜字景叔;仲曰铨字公衡;季曰锡字公嘏……祖讳巩字德佩……巩公生我祖讳珪字禹玉。”
笔者评语:“王全斌,北宋太原人。他岂能生出大己数百岁的南朝梁国临沂人铨、锡,小己16岁的莘县人王祜。成都华阳人王珪,比王巩年纪还大。此世系把“太原王氏”、“三槐王氏”和“琅玡王氏”拼凑到了一块。
9、贵州省遵义市王字培宗亲传来王锡梅撰谱序
该序言述:“……王全斌封为征西兵马都部署,才能迈众,文能经邦,武能定国,不可谓不盛矣。”同时,字培宗亲告知几事,他的祖籍是江西吉水。茅台、仁怀那里还有全斌公的后裔。他还在上源世系表中这样写道:“王少玄(疑是王全斌),夫人李氏,官印琳,封为国学士。葬汉中府怅村。生铨锡。”
笔者评语:“王琳及其铨、锡二子与数百年后的王全斌搭不上架。”
10、江西省南昌县武阳镇庵前三家村《三槐王氏宗谱》
敦本堂 民国戊子年谱《王氏重修支谱叙》摘:“予读王氏家乘,祖居金陵。世以相业劂后,全斌公任豫章剌使,至彦德公袭父参戎丰城始迁徙三槐村。……”。该谱还载有“士其育世大”为起句的50代字派,仅使用到我20代的“声”字辈,便被废弃。在族人反对情况下,个别人作主,用他支(豫章王)“镇邦威武齐”为起句的25个字派替代“奕祀征祥远”等30个字派。后来,吾还从《南昌县姓氏志》上见到,录有该村以“启家一国正”为起句的又一个35字派,未得到落实。
笔者评语:“生于五代梁太祖开平二年(908)的王全斌,携生于南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20)的儿子王彦德(村始祖),从金陵来南昌赴任豫章太守。他们间隔312年,不存在父子关系。该是后裔。南昌当时也无豫章建制。诜-彦德之间,约漏七代。若以吾王村的“声”字辈,对应豫章王的“迪”字辈,“奕”去套“镇”,本该平辈的“奕”,却变成了“镇”的孙辈。学术上应该拨乱反正,废止乱套他支字派,恢复50字的传统字派,以免造成混乱。同时,建议到南京等地寻根,并填补漏代。”
11、湖南省沅江市新湾镇赤山岛《赤山王氏族谱》
谱序载:“建隆四年,遣全斌督师伐蜀与曹彬水陆并进。帝赐貂帽于全斌,公之结主,果六十日而蜀平。公归解释兵柄角巾私第寄迹西江吉安府吉水县,遂为我始祖。……。公生四子:铨、锡、钱、钧皆登显士……。锡公后13世而琳公,以邑庠偕兄弟迁居沅土落业”。
笔者评语:“此说与《宋史》“黜居山郡十余年,怡然自得识者称之”。相吻合。宋史只记述了被废黜而闲居山郡十余年,去了那里并无交待。该谱说得明白,王全斌此时青衣小帽、落户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据传,隐居在一个古称“鸟窝村”的山村里,躬耕度日,繁衍生息。从此,填补了国史的空白。不足的是:铨、锡、钱、钧四子,国史上暂未找到佐证。琳公前的13代模糊不清。”
12、山西省太原市南郊区刘家堡《太原王氏族谱》
明•天顺年间谱世系:37浑―38澄―□―□―□―□―43景仁―44公礼―45延―46士良―47谐―48谅―49韶―50士隆―□―□―53雅―□―□―□―57全斌―58审钧―59永昌―60凯―61贵―□―□―□―65渥―□―□―□―□―70子实(刘家堡始祖)。我以61缄、彭;62诜、谠;65代渥。弥补贵谱的美中不足。
笔者评语:“这是吾所见源流世系最准确最纯正的太原王氏晋阳支系族谱。其行传人物生平事迹与国史大体符合。若王贵起不错代、亦不漏代的话,这套明•天顺年间族谱,几乎可以称上范本。鉴于全斌908年生,建议914年的王贵,由原61代,更正为57代世次。子实改为70代。同时,补上吾通过多年研究,挖掘到、供填补空白的39世卓、聿;41国宝(国保);42绥(缉);47德衡(谐);48豫(谅);51琛;52翃;53正雅(雅);58文晟或文昱”
二、“三槐王”要礼送来客正本清源
三槐王来由:“兵部侍郎、晋国公王祜,一说王祐。显赫于后汉、后周。入宋,在太祖、太宗两朝任职,文武忠孝。但因刚正,不为世所容。他在自家庭院里,亲手种植了三棵槐树,说:“我的后世,将来定有位列三公者。”果真他的儿子王旦,在真宗朝做了宰相。当时,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他享福禄荣耀十八年。其裔孙王巩恭请己师、大文豪苏轼题《三槐堂铭并序》:“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而一举名扬天下!后世追尊王祜之曾祖父、滑州黎阳(县)令王言为始祖。
“三槐堂”,是“三槐王氏”的堂号。三槐王氏是当今中华王氏中最大的一支,是“太原王氏”的一个衍派,一说是“琅玡王氏”的一个衍派。因枝繁叶茂,而享誉海内外!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占整个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实际比例果真有如此大吗?非也!
“三槐王氏”的上源,究竟是“太原王氏”?还是“琅玡王氏”?取决于王言的父亲到底是谁?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结论。既是将来有招一日确定了王言的父亲,也只是给“三槐王氏”的上源作个结论。她非本文主题,暂且不去讨论。
我认为:既然确定了王言为“三槐王”的始祖,那么,就可以决然断定凡不是王言以下的后裔,就不属于“三槐王氏”,不要去错冠“三槐堂”号了。按此标准要求去套,无论“太原王”、“琅玡王”、“开闽王”,还是数千年前就已加入了王氏大家庭,至今还被辱称“虏姓王”的“融姓王”。她包括了众多的被称作“冒姓王”、“杂姓王”、“另派王”、“和派王”、“寻源王”的汉族和少数民族兄弟。其中,相当一部分冠上了“三槐王”或“三槐堂”。应该以礼送出“三槐王”。以宋•武宁军节度使王全斌的几个后裔村:太原刘家堡、湖南赤山、江西樟树、安义六村、南昌武阳为例,原本是“太原王氏”的晋阳支,可是,我们武阳的三家村,以谱载:“(王彦德)北袭赤城,船舶抚河,夜梦三槐……”。一个三槐梦,就变成了“三槐王”。樟树黄土岗王家,谱上千年错冠“三槐堂”,好不容易才拨乱反正回归了“太原堂”。石鼻六村虽载有远祖王全斌,谱上也冠上了“三槐堂”。南昌市新建区樵舍镇有个“太原王”的白石砻村和一个“琅玡王”的波汾村,他们的谱上都记载着远祖王全斌,其上下不搭架,与“琅玡王”却绞在一起。若以我所见的那百多部族谱来看,有小半错冠。以此类推,把错冠“三槐王”的“太原王”、“琅玡王”、“开闽王”、“融姓王”的客人都礼送出堂,正本清源后,剩下真正的“三槐王”主人,估计约缩水一半左右。充分的学术根据,请专家和全族宗亲们一起来找。至于挤身荣耀等原因,下章将探讨。
三、造成族谱差错问题及主要原因分析
“谱牒”与“国史”、“方志”一起,共同构筑了中华传统文化。造福中华民族数千年。在难以计数的众多谱牒中,文字精练而深邃,记事翔实而高度浓缩,不乏精品。佼佼者当数《晋书》;辑自《世说新语》的《琅玡临沂王氏谱》和《太原晋阳王氏谱》;《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潜夫论•志氏姓》;《古今姓氏书辨证》;《百家集谱》;《王氏通谱》中的《太原王氏通谱》;《琅玡王氏通谱》;《三槐王氏通谱》等。一般来说,资料丰富、信息畅通、财力充足、人才济济的官修品质为上,名门文豪的私修为中品,一族一村的民间修谱条件最差品质为下。
笔者在这里探讨程度不同存在缺源漏代、祖孙颠倒、拼凑嫁接、人为编造、张冠李戴、攀龙附凤、诱骗拉人、牵强附会、以讹传讹等扎堆差错问题族谱及造成原因。其重点针对财力有限、知识缺乏、又追求光宗耀祖,而无需审批,带来随意性的一村一族民间修谱存在的以下主客观两个方面的主要原因:
1、古代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少有交流,信息闭塞,资料欠缺,由此撰谱存在先天不足。中途修谱丢三落四、添油加醋,加上年代久远,有些人和事就被历史的长河湮没。
2、一村或几个村同修族谱范围小,财力不足,资料缺乏,人才有限。宗族若无力自修,贪省事、图便宜,去请素质相对较底的农村谱师代劳一切,令他们牵强附会、胡乱拼接,甚至人为编造。
3、始祖因某种变故,迁徙到新地方。人生地不熟,怕被人欺负,站不住脚。为自保编造家族史,祖宗没有当官,说当了官。当小官,说当了大官。或者攀豪支贵派,寻求保护伞。久而久之,弄假当真。
4、比如,始祖在原籍杀了人、放了火、干了坏事,远走他乡谋生,繁衍生息。这段经历个人定会隐瞒,后代知道也决不会写入家谱。出于光宗耀祖、后代脸上有光,必然要编造堂皇的历史。
5、摆尽坛坛罐罐张扬门庭,凡王氏先圣,无论远近在谱序中全尽罗列,模糊了主脉,带来造成各种混淆的结果。
6、“三槐王”名气大,令人向往!族人多以此为荣。加上“三横王”、“三划王”与“三槐王”的谐音,或攀龙附凤,或误投门庭,有意识、无意识地进入了兄弟的“三槐堂”。
7、民间修谱无须申报和审批,想怎样修就怎样修,外人无权过问。就算请人把关,也是愿顾就顾、愿问就问。方便之门,极端的随意性,
七大原因,孕育了扎堆差错问题的民间族谱。
四、如何解套民间族谱扎堆的差错问题
谱牒是研究家族的历史。姓,追索生命的由来。族谱中含有社会、民族、风俗、地理、人口、经济、人物、宗教、文化等信息。对家族加以科学分析,必将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凝聚中华民族合力,产生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几千年来,我们祖先编制的各类家谱,虽经岁月的浸蚀,流传至今仍有三万余套,不泛上乘精品。其内容之丰富,价值之高贵,值得我们去挖掘、去研究,服务于当今国人。
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广大农村兴起了修谱的热潮,其中涌现了不少高品质的新修族谱。然而,由于以上阐述过的原因和条件局限,民间族谱程度不同存在各类差错问题。现就如何解套提出以下三点意见:
1、开大小会议,宣传动员宗亲参加修谱,联谊交流是必要的。但不要搞花架子。谱牒(姓氏)文化,是深奥的高精尖历史学科,讲究实事求是,遵重历史,必须重点加强学术研究。认真细致审阅旧谱,有错必纠,发现疑点尽力多破解,为此,上图书馆或外调,力求出优秀新谱。
2、通过民主选举,组织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把德高望重、学术水平高、有凝聚力、活动能力强、有奉献精神、责任心强的宗亲请进来。班子必须下设包括市场运作、财务、编纂等专职分工的常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3、运用市场操作模式,向在外经商办厂的企业家等筹集赞助款。除公开发证外,可以参考赞助金额在谱中以组织表彰、立传、刊登家传、个人生平事迹、1/4页、半页、整页登全家福等彩照作为回报。班子成员免费登鼓励。多筹集经费,力争修有文化卷的、集网络接轨十光碟十纸质书的、会说会笑会唱会跳的、青年人喜爱的、数字化的高品味三维族谱。这样才有强大的生命力!传统旧谱终将被淘汰。

参考谱牒文献资料
1、[唐]房玄龄等撰:《晋书》
2、《琅玡临沂王氏谱》[宋]汪藻辑自《世说新语》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
3、《太原晋阳王氏谱》[宋]汪藻辑自《世说新语》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
4、[宋]欧阳修、宋祁合著:《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华书局1998年出版
5、东汉•王符著:《潜夫论•志氏姓》
6、[宋]邓名世撰:《古今姓氏书辨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百家集谱》由南朝粱•王僧孺著:《百家谱》修改校订编成
8、[清]王庸敬撰:《太原王氏通谱》
9、[清]王庸敬撰:《琅玡王氏通谱》
10、[清]王庸敬撰:《三槐王氏通谱》
11、守屋美都雄撰:《六朝门阀研究-太原王氏系谱考》东京出版社协同1951年
12、王大良撰:《中华姓氏通史/王姓•晋阳王氏成魏晋盛门》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13、王听兰等撰:《中华王氏晋祖四大干系源流简图》浙江湖州晚报登载
 
作 者 简 介
王雄文,字文萃,号文庙居士,汉族,南昌人氏,生于1940年,大专文化,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理事,江西省谱牒研究会副室主任、副研究员。亦为江西省诗词学会、江西省电影家电视艺术家协会、南昌市音乐家协会、南昌市作家协会等会员。其主要作品有:《王雄文诗文选》;《王雄文诗歌记实电视系列作品汇集》专辑光牒;《汴京文坛风云》长篇历史小说和《王全斌及其家族源流世系名人要事再考》、《中国汉字统一规范刻不容缓》等数十篇谱牒(姓氏)文化综合论文等。研究方向:王全斌家族史;中华王氏源流。
联系方式:13907087840    电子邮箱:hzwxw8888@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