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家、数学家——王蕃

王蕃(228~266),字允元,三国时庐江(今庐江县西南)人,“博学多闻,兼通术艺”。是当时有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始为尚书郎,后在吴国做散骑中常侍,39 岁时(甘露二年)因得罪吴国暴君孙皓而被杀害。
  王蕃在天文学上的成就是:根据张衡的浑天说和自己长期观察天象的实践经验,在张衡原来的基础上经过周密的设计,重新精心制作了浑天仪。这个浑天仪比张衡的灵巧,张衡以四分为一度,圆周长1.461 丈。他以三分为一度,圆周长1.096 丈,比张衡制造的移动方便。“浑仪”可以标明天球与日月星辰的运行,从而说明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等节气,以及何时昼长夜短,何时昼短夜长,何时昼夜相当,由此制订历法。他撰有《浑仪图记》,吴永安元年(258 年)30 岁时,又撰《浑天象说》。他认为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五百八十九分度之一百四十五(365 145/589日)为一年,半覆地上,半在地下。其二端叫南级与北极。北极出地三十六度,南极入地三十六度,两级相去一百八二十度半强。赤道离两极各九十一度少强。他著的《浑天图记》一书,分周天为365.1/4 度,立黄道与赤道交角为24 度(现在测定交角为23.5 度)。黄道是太阳运行的轨迹,黄道与赤道相交的两点是冬至日与夏至日。王蕃还根据《周礼》的记载,推测太阳距离其下临之地为8 万里,用勾股术弦的方法算出太阳距离地中阳城(今河南登封)为八万一千三百九十四里三十步五尺三寸六分,再以阳城为中心,以阳城与日距离为半径,求得周天长度为五十一万三千六百八十七里六十八步一尺八寸三分。
  王蕃在数学上的成就是:修改并发展了张衡的天文算学,经过无数次的科学验证,修正了张衡的球体积公式中取用π=√10(π≈3.162)的圆周率,在他的浑天仪论说中取用π=142/45,求出圆周率为3.1556,显然比刘徽求出的圆周率较大(刘徽是3.14),比张衡求出的圆周率为小(张衡为3.16),与祖冲之的“祖率”(3.1415926 与3.1415927 之间)非常接近。王蕃所以能成为一个青年科学家,全凭个人的长期实践,刻苦钻研,勤奋学习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