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德人民不忘的县官——王祯

王祯(1271~1368),字伯善,山东东平县人,元代农学家及活版印刷术的改进者。他任旌德县尹(1295~1300)6 年中,政仁民惠,功绩卓著,“旌德之民利赖而颂歌之”。
王祯注重以农治县。他在全县每社设立通晓农事的社长一人,专责劝农耕种,种桑、棉、麻等经济作物。王祯身体力行,“躬藉以先耕,后夫人亲蚕以先织。”他在城西黄龙冈建茅屋“山庄”3 间,引水筑池,种植莲芡,开垦谷垄稻区,环植桑枣木棉。他听取老农意见,以萍藻饲猪,并在全县推广。王祯重视水利,亲自勘察河流,主持各地修复堤坝工程。元大德二年(1298 年),旌德大旱。王祯自绘图样,赶制大批“高转筒车”,引水救苗,变歉为丰。王祯创制改进的高筒转车、水碓、水碾等农器,在旌德和皖南山区流传数百年,至20 世纪80 年代仍依稀可见。
撰写《农书》是王祯的杰出贡献。他早年生活在北方时就留心考察黄河流域农业,任职旌德后又注重总结南方农事经验,并着手编著《农书》。王祯在写作过程中,十分重视老农的智慧和经验,说:“岂知创物利于民,唯有老农真智者”。王祯《农书》在中国古代五大农书中是唯一全面记叙中国南北农业的科技专著,其“农器图谱”更是绝无仅有,为后世推崇备至。《农书》问世以来,先后被收入《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武英殿聚珍版全书》和《万有文库》,并被译成几国文字流传海外。建国后,出版过排印本、校点本。附于《农书》的王祯诗作,被后人摘编为《农务集》,收入《元诗选》。
改进活版印刷术,是王祯任旌德县尹时的又一成就。他深感传统刻版印刷费工费时,已有瓦字(泥活字)不尽如人意,乃决计改进。经过两年与刻工共同研究,设计成“活字板韵轮”,制作3 万余枚木活字,将活字依韵排列于转轮排字架上,排版时转动轮盘,以字就人,转轮取字,省力省时。大德二年(1298 年),王祯首次采用这种木活字排印他主修的6 万多字的《旌德县志》,“不出一月,百部齐成”。王祯把木活字创制法、拣字排版的工艺写成《造活字印书法》,附载于《农书》之末,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叙述活字印刷术的文献。
王祯对苛政下的百姓颇为体恤,对只知鱼肉百姓、轻视体力劳动的官吏十分愤懑。他指责说:“今夫在上者不知衣食之所自,惟以骄奢为事,不思己之日用、寸丝口饭,皆出于野夫田妇之手;甚者苛敛不已,朘削脂膏以肥己”。他主政旌德时,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集资重修县城永安桥(复名淳源桥,今俗称上市桥)、整修城中道路、修建城门;杜绝春秋社祭官员乡绅趁机“打秋风”,增加百姓负担的流弊;拿出自己俸禄,将赡养孤寡老人的“居养院”扩建为“养济院”,规定“生给衣粮薪炭,死则并给葬具”;经常捐俸为贫民施医舍药;注重兴学,重修学宫和学馆“云章阁”,将阁名易称“尊经阁”,亲自题写匾额。
大德四年,王祯调任永丰(今江西广丰县)县尹时,随带10 余辆手推车。一些妒贤之辈挟嫌暗查,始知车上所载乃棉种、桑苗和印刷工具。王祯私囊仍如莅旌时一样,一卷行李,两袖清风!
王祯离旌后,旌德县民于元至正九年(1349 年)在其原“山庄”旧址建“双瑞堂”五间,以怀其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