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家

 ——陕西商洛市王平
       老家是一本书,写的是人生的事。
       从小到大,填了无数的表。我只知道我的出生地是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过风楼镇太平庄村官渡平组,从来不知道我的籍贯和祖籍在哪里。
        2001年,叔父与二哥根据祖坟上的墓志铭文组织续写家谱,我才知晓我的祖籍在湖北省黄州府蕲水县松山堡。2008年秋,我的陕西瑞欣文化传媒公司有一员工去商南出差,回来告诉我:商南方言与黄冈方言如出一辙!这令我很是诧异。于是,我便有了寻根问祖的愿望。但人到中年后的多事之秋,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几次成行未果。直到2015年冬,我才与侄子王垚从陕西出发驱车前往湖北,走上了崎岖的寻找老家之路。
        由于黄州府和蕲水县分别于1913年和1933年废置,改置更名为黄冈和浠水,所以我们叔侄二人从松山县民政局和网上百般查证,千回百转终于找到王氏家谱总编纂王如生老师,才确知我的祖籍在今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团陂镇高凤龙湾。这算是我的寻根问宗之旅。
        此后三年,我与王如生老师时有电话与书信交流,秦山楚水不绝如缕。通过阅读老家族谱,得知天下六王我部乃太子晋分支伯武王氏浠户后裔,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十五世王秉彝公迁徙至今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过风楼镇太平庄村,迄今已有234年,共繁衍八代二十余户一百余名子孙。按辈份本人乃伯武公第廿一代、秉彝公第六代孙。
        这次的湖北之行,堪称是我的认族归宗之旅。为了发扬光大历代王氏先贤定国安邦之遗风,薪火传承伯武王氏后裔耕读持家之能事,王氏浠户六千三百余人,捐资一百一拾叁万人民币,在伯武王公墓后建起了一座美仑美奂的的王氏宗祠。竣工落成之际,盛邀各地王氏宗亲前往恭贺同聚。腊月二十三日,我携哥哥王福祥、弟弟王瑜、堂侄王浩一同从陕西出发,小年夜到达老家,与王如生老师对接家谱,认族归宗,在先祖灵前誓言:“不忘根本,饮水思源。孝悌传世,尊敬祖先。睦族和亲,夫慈妻贤。遵规守训,家风秉传。孝心长存,山高水远。"并献上由本人创作、书法家余树先生撰写的诗幅:
自古独木不成林,树高千尺终有本。
寻根问宗续旧谱,数典忘祖无下文。
蕲水浠水同一源,天下王姓不二亲。
秦鬼楚魂三百年,从此清明祭家坟。
        此幅悬挂在祠堂诗墙画壁右侧,在诗风画雨中熠熠生辉。
         在今天上午举行的王氏宗祠竣工典礼上,一千多名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宗亲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彩旗飘扬,礼炮轰鸣,寒风凛冽中无数张笑脸热泪纵横。我被安排在主席台前排中央席位就座,并代表陕西宗亲述志感恩。几十年来,在各种场合的主席台上发言讲话不下百次,唯有这一回,从心底里真正感到了骄傲和自豪!
        据2017年最新统计,王姓在汉族人口中占比百分之七点四一,有八干八百九十万人口,实可谓名门望族。王氏家族开宗三千年来,人文荟萃,贤达辈出。王祜王导,王允王维,王羲之王安石…大文豪苏轼专为王氏撰《三槐堂》,浓墨重彩嘉奖褒颂王氏家族贤能厚德。王公伯武之后八百余年,更是薪火传承,人才辈出。王重阳王阳明,王歧山王石…名流贤达,数不胜数。
         陕西商洛商南,地处秦岭南麓丹江之滨的鄂豫陕三省交界之地,可谓秦岭封面丹江明珠。在烽火硝烟诸侯逐鹿的战国时代,过风楼属鄀国夹在秦楚之间,只好朝秦暮楚。秉彝王氏如同弱国无外交的鄀国一样,在异地他乡艰难生存,像浮萍一样飘泊无依。这次,我们有幸赫然看到十五世秉彝公的灵位在列祖列宗中位列第004号,陕西王氏终于入了伯武王氏宗祠!从此不再孤独,从此不再无依。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故乡。近三年来,辗转于秦山楚水与青灯黄卷之间,寻根问祖,认祖归宗,算是为家族文化遗产做了一点抢救工作。因为离散年久,家谱佚失,秉彝公五世之后排行断损,恰到我辈取名无依无据,连续三代有姓难名,不知所以。年过半百才知自己排行非福即宣、子忠孙厚,幸莫大也。
       老家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每一页都有一个迷人的故事,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品读。
        一一2018年2月10日归途草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