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韶后裔世居地——湖北名村江源村

      江源村位于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九宫山脚下,东为杨林村,西与横石彭家垅、九宫山船埠村交界,南为留咀、郭源村,北与横石文宣村毗邻,江源自然村为北宋著名军事家王韶后裔世居地。江源村自然村至今村内遗存下来的明清古建筑计2万余平方,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王氏老屋),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子英乡苏维埃旧址、五乡苏维埃旧址)。
一、基本村情
1、村名及来历:1938年10月17日,阳新县沦陷,县政府迁到江源村。在当地组建第一九七师野战补充团,1939年5月,又组建挺进军第六支队。1950年属和平乡,1956年划分为江源、枣园两个高级社。1958年,江源、枣园合并为灯明大队。1961年,划归武汉森工处杨林林场,改为江源、枣园两个生产中队。1981年,划归为江源、枣园两个大队。1984年改为村。2002年10月,将江源与枣园合并为江源村。
江源,姜姓居住河流两岸,以姓氏取名姜源,后改为江源。
2、自然概况:江源村有耕地面积967亩,其中水田面积630亩,旱地面积337亩,林地面积21000亩,其中经济林20000亩。
3、村落布局及规模:江源村地处九宫山风景区东南,森林覆盖率80%以上,全村挂牌古树60余株,环境优美。总面积15.9平方公里,全村12个自然湾,8个村民小组、493户,1700余人。
4、人口与姓氏:江源村全村8个村民小组,493户,共计1700余人。村中主要以王姓、成姓两个大姓为主。
二、名村特色
江源村12个自然湾中,有11个是分布在江源河两岸。江源河婉如一条玉带,在群山环绕的绿色地带,连接起这11颗古朴而耀眼的明珠。村口古树成群,王氏老屋屋后古树参天。直耸云宵六七人合抱千年古松3棵,珍稀古树60余棵并已挂牌保护。古商道、古桥、古井、古河道风韵犹存,江源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着优良的传统文化。有古庙:太荫寺、神堂寺、塘尾庙。有福言坑古村落遗址、有仙人下棋传说遗址、有舒氏大婆美丽的传说等等。江源村还有着光荣的历史背景,解放战争时期,江源村南岭口成氏宗祠为五乡苏维埃政府,老宗屋为子英乡苏维埃政府,王氏老屋(迪德堂)为阳新县政府。江源村土地肥沃,阳光充足,百年杨梅树千余棵、百年梨树百余棵,盛产:板栗、杨桃、九月黄、八月灿、山茶油等。
三、古民居
江源古民居群始建于明隆庆年(公元1573年)前后,距今四百四十余年。2015年,经省古民居保护中心总工程师现场考证,承明、清建筑共11栋,明代建筑在民居群所占比重达70%以上。
江源始祖嘉瑞公,字天和,一字耑玉,号南桥。生于宏治十七年四月二十日。先后娶贾氏、陈氏、李氏,生子四:时翟、时阳、时晓、时曛,女一个。先居楼下,后购戚家畈戚家祠堂,即现在的老宗屋修屋居住。后戚家人搬走,王姓在此繁衍。
江源古民居群现包含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氏老屋”,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子英乡苏维埃旧址--老宗屋群落”,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五乡苏维埃旧址——成氏宗祠”
1、王氏老屋:总建筑面积1328.2平方米,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是通山县保存较大的古民居。2014年6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六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当地著名绅士王迪光、进士王迪吉主持兴建,用了三年时间(一年烧砖瓦、一年备材料,一年行墙安装)的时间,于光绪辛卯年(公元1891年)10月竣工,迄今已有124年历史,到目前为止基本原貌仍然尚存,主屋一进五重,穿斗与抬梁木构架,正屋面墙呈八字门楼式,硬山顶一字式山墙,小青瓦盖顶,外檐饰墀头和砖瓦质翼角,各进明间分设槽门、中门,前进天井二侧饰镂孔花砖看墙,各进前后檐饰卷棚和望板,正脊饰斗拱,浮雕龙状挑尖梁。横屋二、三进之间以影壁式镂孔花墙隔断。青砖黛瓦,滚龙墙,马头垛,横屋相连,客屋在外,17个天井,回龙隐水,厢房对排,木质隐壁,镂雕花窗,通风透光,柱梁穿斗,气势雄伟,布局合理,整体完美。整个建筑高大庄重,具有一定的气势,外貌与装修上不泛建筑科学艺术价值。
王氏老屋是砖木混构,穿斗与抬梁木构架,正屋面墙呈八字门楼式,硬山顶一字式山墙,小青瓦盖顶,外檐饰墀头和砖瓦质翼角,各进明间分设槽门、中门,前进天井二侧饰镂孔花砖看墙,各进前后檐饰卷棚和望板,正脊饰斗拱,浮雕龙状挑尖梁。横屋二、三进之间以影壁式镂孔花墙隔断。整个建筑高大庄重,具有一定的气势,外貌与装修上不泛建筑科学艺术价值。到目前为止基本原貌依然尚存,住屋一进五重,砖木结构,青砖黛瓦。屋外的滚龙墙,马头垛,大门的高石坎显现着当初屋主的社会地位。古居屋屋相连,院院相通,门窗与墙壁上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17个天井,让整个房屋通风透光。走在幽静的石道上,不禁联想到曾经人丁兴旺,合家欢乐的景象。
站在村中的石拱桥上看王氏老屋,屋后古树参天,青松翠竹。屋前田间碧野,禾苗茁壮,犹如一幅极具诗意的山水风光画卷,仿佛进入一个桃源仙境,梦里乡村。
王氏老屋的建造,不仅追求合理布局上的整体完善,而且讲究科学,严格按阴阳八卦选址。从朝向方位看,坐东南朝西北,丙壬兼已亥向,且为丁己、丁亥分经,含有“东西南北方,家安乐其中”之吉祥。再从地理位置看,前有来龙,后有靠山,青山环抱,绿水长流,是发家发贵之地。迪光不仅家财报百万,而且人丁兴旺,有四个儿子,八个孙子,九个曾孙。
王氏老屋的来由,缘起其王氏家风纯朴,耕读传家,厚德载物而得名。王迪光的父亲王武绪系简文公第三子,娶叶氏生有全俊、全茂、全教、全亨四个儿子。他父亲十分注重耕读,养儿教娶,兴林置田,物质丰厚。他们兄弟分家时,山林在外,每个家分得一担五斗田。迪光的大哥全俊,取名迪吉,字冠杰,字彦卿,号宅三,聘卢,咸丰年间的进士,一生以教书为荣,爱生如子,为人师表,甘当人梯,教书育人。传说他有一个学生名叫成可贞,考试前做了一个梦:“梦见堂屋内杂柴,树木堆满,阻碍行动。”非常担心考试失利,就去拜访迪吉老师说明情况,迪吉听后解释:“恭喜你,是一个好梦,邦君树塞门”指导他以“邦君树塞门”为题做了一篇应试的答卷,可贞参加省试时,恰巧命题是“邦君树塞门”一考中了举人。至今有“王先生作文,可贞中举人”的传说。迪吉先生病故时,就来了17个顶戴花翎的学生为他送葬。
王迪光,原名全教,号蔼云,国学生,生于道光22年(1842年)七月初八日,殁于宣统3年(1911年)7月28日。娶叶氏生有忠乾、忠斡、忠杞、忠梓四个儿子,《江源王氏宗谱》有“光绪辛卯年十月,始迁王氏老屋,有意创立祖会,预为义塾,文庄章本,劳苦不辞,会见成效,一切公章之事,乐赞成焉”之记载。为人正派,口学兼优,继承父志,勤俭持家,家风严律,教子有方。行善积德,乐助于人,热心公益,捐资兴教,修桥补路,众人共仰。迪光公不仅是一个聪明,精干的人,而且是一个办事公道,教子有方的人。有一年,大冶打铜匠住在他家做艺,他一看就会,待铜匠回去过春节时,迪光利用工具打造一套香炉花瓶。说他办事公道,果真不假。迪光到燕厦宝塘买黄家的水田,当地人不给水,他亲自上门说情,从收租中按比例付给当地人的水费,并承担皇粮国课。有一次三儿子南风与他人发生口角是非,要动手打人被制止后,迪光把儿媳召集到祠堂,动用家法,令南风罚跪,背受荆棘,以正家风。
迪光公曾孙王进步先生吟了一首诗:曾公奋志建华堂,气势辉煌振一方。历过春秋超百五,如今依旧远名扬。
2009年6月5日,通山县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进行了登录。建筑命名为王氏老屋,2014年6月22日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文号:鄂政发〔2014〕27号。
1938年10月17日,正值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期间,阳新县城沦陷后,国民党阳新县政府机关被迫迁至燕厦江源村王氏老屋,阳新中学转至江源老屋宗。
2、子英乡苏维埃旧址:即现在的老宗屋群落。老宗屋一进五重,五门五个向,向向皆不同。祖人有超前的思维,厅堂高大气派,长16000mm,宽89900mm,高6000mm,气势恢宏。两边各有正房两间、厢房一间、天井一个;大堂与中堂之间用屏风中间相隔,其他结构与大堂相同;三重结构与前面不同,为东楼西厅式,东面为六个厢楼,西面为大厅,中间为天井,天井长13500mm,款6000mm,前三重之间由大门相隔,整个老宗屋民居群面积约1675M2,前面为一个大禾场,面积约800M2,是族人晒谷和活动场所。
老宗屋左边是义筹老屋。她背靠老宗屋,门前小桥流水,桑葚和柳树长在河岸两边。屋的两边是两条廊道,与老宗屋的两则门相通。义筹老屋是砖混结构,屋内做工精致,窗户栏杆、门顶窗格皆雕花,大梁横梁都是人物图案,由一个个典故组成;楼上观戏台与大厅拱顶相互辉映。厢房正房全部打地垅,铺地板,尽显奢华。整个建筑占地约500M2。成寡妇屋的上首为纳德老屋。纳德老屋是商铺,木结构,通过长长的天井廊道与老宗屋的后堂相连。义筹老屋的下面也是商铺,商铺的后面还有一栋明代老建筑,已经摇摇欲坠。这栋建筑上有望楼。它是古民居群里唯一有望楼的建筑。
老宗屋的右边是题有“勤耕读”的一栋民国建筑,和靠小沟边的商铺,商铺为木结构,可能是晚清的。再往下,是贤才老屋,老屋木结构,明代建筑,结构明快简单,实用。与备贤老屋连在一起,含厢房、天井,面积约800M2。再往前分别是能望家和定金家,他们家门口与老宗屋大门口相齐。他们两三家的面积约500M2。由此,以老宗屋为中心的现存古民居群落,占地面积约为5600M2以上。2015年9月8日,老宗屋里又发现了六块扁牌。可以看出老宗屋的厚重历史。这六块匾分别为“膳荻教严”、“庆座风生”、“萱鬓燕喜”、“节孝可风”、神姿秀薇”、“衍我烈祖”。还有两块匾牌为“崖宁堂”、“承志堂”等堂匾。其中“萱鬓燕喜”为康熙四十三年诰封荣禄大夫湖广左督管陈家慔为王德豫构立。“膳荻教严”是老大嫂子舒氏太婆护养、教导俩弟弟(父母早逝,留下俩年幼弟弟,其中一个嗷嗷待脯,自己刚生小孩不久),胜过自己亲生小孩。后弟弟成才,其一为进士,在大嫂七十大寿时,奏请皇上由大学士书写赠送。“庆座风生”是迪吉老先生七十大寿时,由翰林院编修,进士李应熙拜题。“节孝可风”由钦命提督朱为在道光十六年冬月右奖给兴国州儒童王矛武之妻叶氏的。
3、五乡苏维埃旧址--成氏宗祠:位于通山县洪港镇江源村南岭口成氏世居地(距王氏老屋1.5公里)。成氏宗祠坐南朝北,一进三重,两个天井,四水归堂,总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由当地进士成可贞提议兴建,从烧制砖瓦、伐木备料到竣工庆典,整整用了8年时间,整个工程凝聚着先辈人的智慧与汗水。建筑由前、中、后三大厅和左翼(横屋)仓库、厨间两大部分组成。
主体建筑有正门、戏台、排楼、柴门、幽门。正门内有一面照壁作为人们出入的前导,使整个建筑增添了几分深邃和含蓄之感。排楼是妇女、闺秀看戏的地方;柴门位于中厅右边,是通往库房的通道;幽门与柴门相对,是人们休闲观光的安全通道。这座建筑为砖木结构,青砖黛瓦,飞檐翘角,雕龙画凤,金碧辉煌,极为壮观,既有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又有江南文化特色。宗祠四周墙体均为青砖,前后是滚龙飞檐,粉墙黛瓦,淡墨简饰,给人们简洁明快的感觉。石楹柱、雕画梁、琢门窗,显得格外赏心悦目,饶有诗意。堂内建筑均以木质穿斗式结构为整体框架,裸露梁架,气势恢宏。浮雕的花窗、隐壁工艺精致,图案工整。如“八仙过海”、“男耕女织”、“山水园林”、“鸟语花香”、“飞禽走兽”等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耀眼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