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谢绛夫人夏侯氏墓碣》注释

                                                    谢燕颉
     王安石与富阳谢氏家族是世交,曾为谢绛撰写行状,此前还为谢绛夫人夏侯氏撰写墓碣。墓碣阐示了墓主的年龄、籍贯、身世,而且还叙述了其品德和情操。《仙源县太君夏侯氏墓碣》(见《临川文集》卷九十九墓志)原文:
     仙源县太君夏侯氏,济州钜野人。尚书驾部员外郎讳晟之子,翰林侍读学士、尚书户部侍郎谯公讳峤之孙,赠太子太师讳浦之曾孙,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知邓州军州事、阳夏公谢氏讳绛之夫人,太常博士、通判汾州军州事景初之母。
注释:仙源,县名,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闰十月,宋真宗以祖黄帝生于寿丘(曲阜城东旧县村),下诏令改曲阜为仙源县,将县治徙往寿丘,并建造景灵宫,以奉祀黄帝,特定仙源县官由孔子后裔充任。县太君,为古代妇女封号。唐朝时期,县君是正五品的品秩,三品或四品的内命妇之母可封为县君,而五品文武官之母亦封县君,母称县太太君。宋朝封官员之母或正室封为县君。济州,古地名。后周广顺二年(952),置济州,治巨野(今属山东菏泽)。夏侯晟,中舍人,尚书驾部员外郎。据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载:“(大中祥符元年九月)二十二日,中舍夏侯晟上《汉武帝封禅图》。”“(大中祥符二年)八年四月,国子博士夏侯晟等言:‘监百万仓,收到出剩,乞行酬奖。’诏曰:‘自京畿达于淮泗,仓庾相望,转漕至多,若无增损之欺,宁有羡余之积俾均出纳,屡降诏条。仍览典司,尚形佥奏。特申明于旧制,表深示于至公。罔或捐人以图薄。宜令三司遍行指挥,有装纳仓敖去处及在京诸仓监官等,并须两平受纳,不得减。收到出剩,并不理为劳绩,但一界了当,别无少欠,即依元施行。’”“(大中祥符)八年四月,诏曰:‘自我京畿,达于淮、泗,仓庾相望,转输至多。若无增损之欺,宁有羡余之积俾均出纳,以便公私。应装纳仓敖之处,及在京诸仓监官等,须均平受纳,不得侵削,所收羡剩,并不理为劳绩,但一界干集别无逋负,即依元敕施行。’先是,监百万仓国子博士夏侯晟等以收到出剩侯:乞行酬奖,有司以咸平中条制,凡仓庾所收出剩,不为劳绩,至是申明之。”夏侯峤(953—1004),字峻极,其先幽州人,后家济州钜野。生于周太祖广顺三年,卒于宋真宗景德元年,年五十二岁。幼好学,弱冠以词赋称。又善鼓琴,淳谨无过。太平兴国初,举进士甲科。起家大理评事,通判兴州。累官翰林侍读学士,兼秘书监;又判吏部选事。素好道,留意养身,少患疾病。景德元年,忽中风眩而卒。著有文集十五卷,《宋史本传》传于世。夏侯浦,梁开平中,以明经至棣州录事参军。谢绛(994-1039),字希深,富阳人。生于至道元年(995),以父涛荫试秘书省校书郎,复登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甲科。知汝阴县,迁光禄寺丞。召试,擢秘阁校理。历官至朝散大夫,行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出知邓州。宝元二年(1039)卒,年四十五岁。
译文:仙源县太君夏侯氏,济州钜野人。尚书驾部员外郎夏侯晟之女,翰林侍读学士、尚书户部侍郎谯公夏侯峤之孙女,赠太子太师夏侯浦之曾孙女,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知邓州军州事、阳夏公谢绛之夫人,太常博士、通判汾州军州事谢景初之母。
年二十三卒,后五年,葬杭州之富阳。于是时阳夏公为太常丞、秘阁校理,博士生五岁矣,而其女兄一人亦幼。又十五年,康定二年,博士举夫人如邓,以合于阳夏公之墓,而临川王某书其碣曰:
注释:举,抬举,搬运。王某,指王安石。碣,指圆顶的石碑,墓碣。
译文:二十三岁逝世,此后五年,安葬于杭州富阳。此时阳夏公(谢绛)为太常丞、秘阁校理,博士(谢景初)已五岁了,他的一个姐姐也还年幼。又过了十五年,康定二年(1041),博士迁夏侯夫人的尸骸到邓州,合葬于阳夏公谢绛之墓,而由临川王安石撰写其墓碣说:
夫人以顺为妇,而交族亲以谨;以严为母,而抚媵御以宽。阳夏公之名,天下莫不闻,而曰:“吾不以家为恤六年于此者,夫人之相我也”。故于其卒,闻者欲其有后,而夫人之子果以才称于世。
注释:族亲,指同族的亲属。媵御,古婚礼中男女双方的侍从;姬妾。
译文:夏侯夫人以孝顺为人之妇,交往同族亲属很谨慎;以严肃为人之母,对待姬妾很宽恕。阳夏公之名望,天下无不闻知,然而却说:“我不以家为忧虑六年于此的原因,是夫人在帮助我啊”。故而由于其逝世,闻知者均盼望其后继有人,然而夏侯夫人之子果然以干才著称于世。
呜呼!阳夏公之事在太史虽无刻石,吾知其不朽矣。若夫夫人之善,不有以表之隧上,其能与公之烈相久而传乎?此博士所以属予之意也。
注释:太史,官名,也指复姓。三代为史官与历官之宅,朝廷大臣。后职位渐低,秦称太史令,汉属太常,掌天文历法。刻石在石上雕刻。隧,墓道,古墓中运送棺材到墓室的通道。
译文:哎!阳夏公之事在太史碑上虽然没有雕刻,我却知道其将永垂不朽了。至于夏侯夫人的美德,不能有所表彰于墓道上,其能与阳夏公的刚直相互长久而传世么?这是博士之所以嘱咐我的意思。
予读《诗》,惟周士大夫、侯、公之妃修身饬行,动止以礼,能辅佐劝勉其君子,而王道赖以成。盖其法度之教非一日,而其习俗不得不然也。及至后世,自当世所谓贤者于其家不能以独化,而夫人卓然如此,惜乎其蚤世也。顾其行治,虽列之于《风》以为后世观,岂愧也哉?
注释:修身,是指修养身心,修身的具体行为表现日常生活中就是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饬行,使行为谨严合礼。动止,动作与静止;指行为,举止;指起居作息,谓日常生活。辅佐,,表示辅助佐理或帮助。劝勉,劝导勉励。王道,王走的道路,引申为确的选择、方法等;强大的事物或方法(褒义);自己特别喜欢的人、事、物;对某件事坚信不疑的说法。法度,法律制度 ;规矩,行为的准则。独化,古代哲学用语。谓事物不假外力,亦无内因,自行存在、变化。犹转化、变化。卓然,卓越;突出。蚤世,意思是犹早死。行治,普遍良好;行谊治绩;品质才能。《风》,《诗经》分《风》、《雅》、《颂》三类。《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后世常用“风雅”一词作为高贵典雅的指代。同时风雅一词又为多义词,谓文雅,端庄的或高雅的,尤指外貌或举止端庄的或高雅的。
译文:我阅读的《诗经》所知,只有周朝的士大夫、侯爵、公爵的妃子在修养身心,使之行为谨严合礼,让举止以合礼仪,才能够辅助佐理和劝导勉励其主君,而使其王道赖以形成。因为其法律制度的教育并非在一日之功,其习惯风俗不得不是这样。当传到了后世,从当世所谓贤能者对于其家已不能让其独自转化,而是靠夏侯夫人的卓越超群才使之如此,只可惜其过早的逝世。回顾其高尚的品质和才能,虽然列置于《风》为后世去观瞻,岂会觉得惭愧吗?
夏侯氏(1024—1046),济州钜野人,出身于名门世家。父亲夏侯晟为大理寺丞、太子中舍人、尚书驾部员外郎;祖父夏侯峤初摄伊阳令,再摄安州录事参军,太平兴国初中进士甲科,任大理评事、兴州通判,右赞善大夫,迁殿中丞、邠州通判,任监察御史、兴元府通判,殿中侍御史,左补阙、直史馆,赐绯鱼,莫州知州,洪州知州,起居郎,翊善大夫,赐金紫,加直昭文馆,兼京府推官,加司封员外郎,复兼中舍人,迁工部郎中,拜给事中、知审刑院,擢枢密院副使,户部郎中罢,为翰林侍读学士,后兼秘书监,江南巡抚使,判吏部选事,逝后赠兵部尚书;曾祖父夏侯浦以明经出身,为棣州录事参军、赠太子太师;高祖父夏侯秀任济州钜野镇游奕使。
据《宋史》列传第五十一载:
夏侯峤,字峻极,其先幽州人。高祖秀,为济州钜野镇游奕使,因家焉。父浦,梁开平中,以明经至棣州录事参军。峤幼好学,弱冠,以辞赋称,周相李谷延置门下。又依西京留守向拱,摄伊阳令;拱移安州,又令摄录事参军。
太平兴国初,举进士甲科,解褐大理评事、通判兴州,累迁右赞善大夫。从征太原,督刍粮于河朔。迁殿中丞、通判邠州。岁满,拜监察御史、通判兴元府,进秩殿中。
雍熙二年代还,对便殿。太宗语有司曰:“此人朕自知其才行,勿须奏拟。”
即日改左补阙、直史馆,赐绯鱼。会王师护边,乘传督河间餫道,就命知莫州。
逾月,徙洪州,改起居郎。真宗在襄邸,太宗择朝士谨厚者为官属,即召入为翊善,赐金紫,加直昭文馆。真宗尹京府,命兼推官,加司封员外郎。东宫建,复兼中舍,迁工部郎中。及嗣位,拜给事中、知审刑院。数月,擢枢密院副使。
咸平元年,以户部郎中罢。二年,始建讲读之职,命峤为翰林侍读学士。及杨徽之卒,又命兼秘书监。是秋,江、浙饥,命为江南巡抚使,所过疏理刑讼,存问耆老,务从宽简,人以为便。使还,采病民二十余事上之,亟诏厘革。又判吏部选事。
峤善鼓琴,好读庄、老书,淳厚谨慎,居官无过失。真宗尤爱重之,多所询访,每以善人目之。素好道,留意养生,少疾。景德元年五月,以选人俟对崇政殿,暴中风眩,亟诏取金丹,上尊酒饵之,肩舆还第,遣内侍召外内名医诊视。
其夕卒,年七十二。诏赠兵部尚书,赗赐外,增赐白金三百两给葬。录其子大理寺丞晟为太子中舍,孙恭为奉礼郎,侄孙蔚赐同学究出身。峤在近侍,恩遇甚渥。
卒后数月,毕士安为相,抚坐叹曰:“使夏侯君在,吾岂先据此位!”有集十五卷。
大中祥符初,晟上《汉武封禅图》,缋金匮、玉匮、石感(左加石)、石距之状,咸有注释,上览而善之。至驾部员外郎。恭至太子中舍。
谢绛夫人生于宋天圣二年,殁于庆历六年,享年二十三岁,始葬浙江富阳县城东十里春明村(今新联乡谢墓村)公公谢涛墓旁,后迁邓州五垅山(今属彭桥)与谢绛合茔。逝世前长女谢氏,长子谢景初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