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元祐党籍》碑中的王巩及其在全州的后裔

在桂林龙隐岩内众多的摩崖石刻中有一件《元祐党籍》碑很引人注目。此碑记录着发生在北宋时期的党锢之祸,公元960年代赵匡胤建立了北宋政权,到了仁宗时代(1023-1063)发生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如何挽救北宋王朝?当时在统治阶级内部引起了不同反响。1067年神宗皇赵顼即位,他任命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为相,并支持他改革,但遭到保守势力的极力反抗。元丰八年(1085)神宗皇病死,哲宗赵煦继位,高太后听政。次年(元祐元年),哲宗任用史学家司马光为相。司马光政治上守旧,尽废王安石的变革新法,在政权组织上排除异党。在旧党中又有程颐的洛党、苏轼的蜀党和刘挚的朔党等不同的政治集团相互争权。因此,斗争非常复杂、尖锐,这些斗争发生在元祐年间,故称元祐党争,对这些党派便统称为元祐党,1101年,徽宗赵佶即位后重用奸臣蔡京,使斗争更加激烈。蔡京取得相位后为排除异已,大力结党营私,他先后指控前宰相司马光、大文豪苏轼等人为“奸党”。公元1102年当时司马光己去世16年,苏轼已去世一年多,蔡京为了把这些人搞得遗臭万年,将最后确定的309名“奸党”刻碑示众。他亲自编撰并亲笔书写《元祐奸党碑》碑名。后由徽宗下诏在全国各郡县刻造竖立,以警示大小官吏,碑中把309名“奸党”分为六类:文臣27名,内有司马光、文彦博等。曾任待制以上官49名。所谓待制是指在殿阁内设置的正式官职之外加给文臣的衔号。此类有苏轼、刘安世、范祖禹、朱光庭等。余臣177名,内有秦观、黄庭坚、晁补之等;武臣25名,内有张巽等;内臣29名,内有梁惟简等;宰相二人即章惇、王珪。
《元祐奸党碑》其内容是滑天下之大稽,有把昔日的恩人打成“奸党”的。如蔡京是司马光一手提升的,蔡京上台后恩将仇报,把司马光列为“奸党”之首。有不分忠奸良莠的;有将对立的两派人物都打成“奸党”的,如当时反对司马光最得力才当上宰相的刘挚,蔡京把他与司马光同等列为“奸党”。原来将苏轼、王巩等人置于死地的章惇,蔡京把双方都刻入碑中。
龙隐岩内《元祐党籍》碑刻于庆元戊午年(1198年)。比最初刻制“奸党碑”的1102年晚了96年。为什么时间相差这么久呢?据桂海碑林博物馆对“党籍碑”所写的简介说:“庆元四年(1198年),静江(桂林〉府司理饶祖尧与元祐党人梁焘之曾孙梁律将其刻于龙隐岩。”梁律时任静江府钤辖,他将家藏的原碑拓片带来桂林重刻,并将碑名由《元祐奸党碑》改为《元祐党籍》碑。碑文内容虽与原碑相同,但其精神已由贬变褒了。
《元祐奸党碑》中的大部分人不是奸党,而是一些有名的文人,而泡制“奸党碑”的蔡京等人才是真正的奸党、奸臣。正是由于这些奸党、奸臣实行专制统治,20多年后北宋政权就灭亡了,所以对元祐党人来说“奸党碑”不是耻辱碑。“奸党碑”竖立不久,徽宗皇有所省悟,于崇宁四年(1105年)下诏毁碑,很多碑立后不久就被毁了。因此,此碑已存留不几,据桂海碑林博物馆写的简介说:“《元祐党籍》碑是北宋党争的实物例证,极具史料价值,目前全国仅存二件”。另一件现藏于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博物馆
  王巩在《元祐党籍》碑中列为“余臣”类177人中的第八名。从排位看其名位是较高的,王巩到底是个什么人呢?根据一些宋史资料和《中华姓氏通史•王氏》(东方出版社出版,王大良著,简称《王氏》)、《苏东坡新传》(京华出版社出版,木斋、邱黎著)、《中国宰相学》(花城出版社出版)等书以及苏轼一些著作中有关对王巩的注释和《全州南宅王氏家乘》等资料证实,王巩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祖籍是大名府莘县。大名府所辖各县后来分别划归河北、河南和山东,其中莘县现属山东省。王巩的曾祖父王祜在宋太祖赵匡胤时任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令的官),他是一个有才能又正直的人。有一次太祖派他去魏州查案,太祖承诺事后要给他相当于宰相的官位,王祜调查后如实汇报,其看法与太祖不一致,引起太祖大怒,结果太祖不但不给王祜宰相官位,相反把他贬为护国军行军司马,在华州安置,王祜一气之下在自家庭院中种植三棵槐树,以周代“三槐九棘”“三公九卿”的典故,喻意说我当不了宰相,我的子孙一定有位至“三公”的。“三公”在宋朝是指太师、太傅、太保,是级别最高的官。后来王祜之次子王旦(王巩之祖父)在真宗时期真的当了宰相,任期达10余年之久,坐上了太师宝座,名列“三公”之首,实现了王祜的愿望,其后裔就以王祜为始祖称为“三槐王氏”。王祜生于公元923年殁于986年,至今已愈千年。千多年来“三槐王氏”所繁衍的后代已遍布很多省区和海外。是王姓中人口较多的一支,王巩的父亲王素在仁宗时任工部尚书。仁宗说他是一位称职的御史,别人评价他是一位敢于抨击邪恶的独击鹘(单独出击的鸟)。
王巩本人也是一位有名的官吏,但由于他的人生命运坎坷,仕途很不坦顺,官级不高,他究竟当过什么官呢?据有关资料所载,王巩生于庆历八年(1048)。熙宁至元丰年间(1068-1085)曾任大理评事、太常博士等职(七品以下官员),元丰二年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宾州(今广西宾阳县),三年后回朝,先后通判扬州,知海州、密州、宿州。元符年间又受苏轼冤案牵连被送全州(今全州县)编管,三年后再次还朝,曾任洛阳通判,崇宁年间苏轼等300余人被打成元祐奸党,王巩名列其中,并再次被贬广南西路(今广西),途经全州,晚上作梦,有仙人示其曰:“逢湾则止,逢浦则居”。经查看和打听,当地(今才湾镇南一村)的湘江有拐弯处又有地名黄龙湾。北岸有地名称“黄龙湾”,有小溪汇入大江的浦口,又有地名湘浦庙,这样,王巩就在这里止于黄龙湾,隐居湘浦庙。并在湘浦庙之南立宅,叫南宅村。后来南宅扩展到20多个自然村,原来的住宅称“老村子”,明清时称南宅村,属恩德乡二十五都。民国时划为南一、南二、南三三个行政村,属恩德区屏山乡。解放后合并为南一村,原属枧塘乡,现属才湾镇。王巩病逝于政和七年(1117),葬于城郊磨盘山,2001年迁葬于南一大地里自然村附近田洞间。 
王巩有诗才,诗文为苏轼、黄庭坚所赏。著有《甲申杂记》、《闻见近录》、《诗文集》等著作。其被贬全州时(1098—1101)作有《全州卷烟阁》、《湘山》二首,现全录如下:
全州卷烟阁
长江萦村若练带,晴岫插天如画屏。
山清水秀两奇绝,道人为此开褝扃。
红尘一点飞不到,举手高可摩天星。
湘 山
半岭风吹草木香,落阶花雨送春忙。
从师远借云烟卧,还我平生午枕凉。
莲社缁黄常得伴,鹿门妻子亦相将。
化身欲似河东柳,更向山头望故乡。
此外《粤西诗选》还载有王巩《欣欣亭》诗一首:“清湘北郭崇冈路,松林年来定几围。我亦临淮筑新斋,与君万里对柴扉”这应是王巩第三次被贬广西隐居全州时(公元1107年后)所作。由于作者被打成“奸党”,不敢暴露住所,便泛称在万里之外的“临淮”“筑新斋”(临淮是安徽的一个小镇,欣欣亭在全州县城以南)。以上诗词体现了作者对全州人文及自然景观的赞美,也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
  王巩因“元祐党祸”定居全州,距今已有920多年了,经近千年的风雨苍桑,王巩究竟有多少后裔?对此目前还无法查清。只知道他在全州的后裔先后共有一万余人,现在在世的有4200余人。按照人口自然增长推算,发展速度是缓慢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其后裔分布在何处无法查找。据史书记载:王巩子四即皋、时、由、奇。《全州谱》记载王巩子六,除在全州的“得全”以外,余五子去向不清。该谱还记载:王巩在全州的后裔前十一代都是单传的。其中有五代是独子单传,另六代虽有多子,但这六代除直系的先祖外,旁系先祖有17人失传。所以,这十一代在全州都成为单传。单传的时间跨度近三百年之久。直到进入明朝后的第十二世祖仁俊公才得四子,分成四大房。前十一代中失传的17名先祖在别地繁衍的后代,可能比在全州的后裔更多。此外,分为四大房以后还有一些人去向不明。如谱载:康熙年间大房有6户迁居永福里定(现属鹿褰县黄冕镇)有三户迁居柳州迁江县(现属来宾市)。对这些外迁人口,经到实地调查都未发现其后裔。究竟在何地已无法查考。
  王巩在全州的后裔人口发展虽然缓慢,但在历史上出现过不少能人名人。如乾隆年间大房的王国辉,是乾隆乙卯举人,曾任高淳县(现属江苏省)知县和松江府(现属上海市)、常德府(现属湖南省)知府。级别相当于现在的地厅级。他告老还乡后在本地较偏僻的毛竹山立宅,当时只建了二栋房屋,没有其他遗产。现有后裔100多人。如今的毛竹山已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家家户户建了新房,村内道路硬化,绿树成林,环境优美,为自治区先进文明村。成了休闲旅游之地。又如嘉庆年间二房的王国章,从军后受到朝廷重用,嘉庆24年勅授武德骑尉(正五品武官)。民国时期王廷瑞又名王启华号竹斋,曾在湘南桂北五县任过县长,在本县任参议长十余年。这些人虽是封建社会的官吏,但民间传说他们能清正廉洁。所以,老百姓对他们反映较好。解放后更是人才辈出,至今在外工作的现有师、厅级领导干部各一人,处级领导干部十余人,科级干部近二十人,还有一批科技专业人才。目前,王巩在全州的后裔经济上有了较大的发展,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对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王巩在全州的后裔保存的文物古迹有:王巩曾居住过的湘浦庙,该庙始建于何时已无法考究,2006年拆除进行了重建。还有清朝时修建的定国公祠堂,该祠堂是全州县最大的祠堂之一,主房建筑面积1128平方米,现保存完好。另有副房300多平方米,(当时作学校和祭祀时的伙房用)现已拆除。此外还有两卷古石桥,已数百年之久,目前急需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