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王羲之故里笔墨香飘

                               王家才(江西省龙南县金新一路131号)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公元303—361年),字逸少,亦称王右军、王会稽,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市)人。王羲之书法愽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一变汉魏以来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创立了今体之书风。其书兼善隶、草、正、行各体。南朝宋人刘义庆在《世说新语•容止》中说:“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后来,“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既用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又用来形容他的言行举止。王羲之的书法为学书者所崇尚,推尊为“书圣”。
    王羲之的书法代表作为《兰亭集序》,是宴游诗序中的名篇,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杰出作品。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在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诸山下)举行风雅集会,有四十二位名仕应邀参加了这次盛会。兰亭集会中的“重头戏”是曲水流觞,四十二人列坐在曲折蜿蜒的溪水两侧,由书童将斟酒的羽觞放进溪中,由其顺流而下,如果觞在某个人的面前停滞,那么此人就要饮酒赋诗。尔后,大家把诗汇集起来,公推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序言,记录这次雅集宴会。因此,王羲之乘着酒兴,即度挥酒,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兰亭集序》,其文笔遒劲雄健,行间跌宕错落。二十几个“之”字,每个字的写法均不相同,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风阁”,被后人盛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人们创作行书作品时多受《兰亭集序》的影响,大书法家颜真卿、欧阳询、苏轼、褚遂良、黄庭坚等更是以他为宗师。
    晋太安二年(公元303年),王羲之生于琅琊临沂,并在此度过他的童年时期,其书法从小师从叔父,后又师从卫夫人。王羲之卒于晋升平五年(361年),葬诸暨苧萝山,著作郎孙绰为其撰墓志铭。王羲之家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他是当朝宰相王导的侄子,其祖辈、父辈都是朝廷重臣,其本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其妻郗氏,变工于书,乃是当朝太尉郗鉴之女。王羲之生七子,均事业有成,且工于草隶,其孙女纳为太子妃,安帝册立为皇后。王羲之第七子王献之,官至中书令,其草书《中秋贴》和其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贴》,以及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珣的《伯远贴》,被清代乾隆皇帝收藏,并称为“三希贴”。“希”意为“希有”,乃国宝也。
    民国时代的《临沂县志•古迹》记载:“王右军故宅,治城西南隅普照寺”。西晋末年“永嘉之变”时,王羲之随宗族南迁,“舍宅为寺,东有晒书台,南有泽笔池,一曰洗砚池,皆其遗址”。后人为纪念王羲之,在普照寺和洗砚池之间增建右军祠。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知州李希贤在右军祠内设立琅琊书院。抗日战争前,寺院等仍一直保存,为省立第五中学的第三、四院。日军侵占临沂后,古建筑被破坏,古文物遭洗劫,普照寺等名存实亡。
    中国梦,“书圣”故里传佳音。1989年,临沂市对王羲之故居修旧如旧。2003年,临沂市又对王羲之故居进行大规模整修扩建。修葺一新的王羲之故居,面积由原来的28亩增至80亩,成为全国最大的名人故居之一。故居坐北朝南,大门匾额“王羲之故居”由全国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院内有砚池怀古、曲水流觞、普照夕阳、千秋五贤四个景区,分布着洗砚池、晒书台、琅琊书院、书法碑廊、普照寺、王右军祠、五贤祠等众多景点。
    书圣故里,笔墨香飘。临沂市为积极打造“书圣故里,书法圣地”的城市文化名片,于2009年新建了一座临沂书法广场。笔者漫步雄伟壮观的书法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近10米高的王羲之雕像,雕像凝神远方,手握大笔,飘如游云,矫若惊龙,使人顿生顶礼膜拜之感。据导游介绍,书法广场到处笔墨香飘,隶、草、正、行、楷、篆等各种字体,应有尽有,这些字体的版块坐落有序,分布在“书圣”身后。展现着从龙山文化时期到清朝6000多年的中国书法发展史,又有众多古今书法家和文化名人的作品。据悉,临沂市每年举办一次面向世界的“中国临沂书圣文化节”,目前已成功举办了十几届,使书圣故里的笔墨香飘到了海内外。

【相关链接】
李世民尤爱《兰亭集序》

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
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兰亭集序》。萧翼对书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谈得很投机。待两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萧翼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神秘地告诉他是《兰亭集序》真迹。萧翼故作不信,说此帖已失踪。辨才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萧翼一看,果真是《兰亭集序》真迹,随即将其纳入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北宋宰相王安石以谜为乐
王家才(江西省龙南县金新一路131号)

    正月正,看花灯,猜灯谜。北宋宰相王安石以谜为乐。一年元宵节,王安石的好朋友王吉普来访,席间,王安石说:“今天是元宵节,我出一谜助助兴——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王吉普想了想,没有说出谜底,却对王安石说:“这样吧,我也出一谜助助兴!”说着,吟出一谜:“东海有条鱼,无头亦无尾,去掉脊梁骨,便是你的谜!”以谜猜谜,果然有意思。王安石想了片刻,不禁微微地笑了。原来,二人所出灯谜的谜底均是同个字——日。
王安石是宋朝有名的文学家,一次,他想招个书童,可连着看了几个都不中意。这一天,家人又找来个书童,请王大人过目。王安石问了他几个问题,小家伙答得不错。王安石看他聪明伶俐,也没说什么,在纸上写了几行字,交给了家人:一月又一月,两月共半边;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长流之川;一家有六口,两口不团圆。家人看了沉思了一会儿,终于明白了主人的意思,就把小家伙留下了。
王安石是个很喜欢猜谜、设谜的人,民间盛传他曾有一首著名的取诗家姓名为谜底的诗谜,一度无人能破:“佳人佯醉索人扶,露出胸前白雪肤。走入绣帏寻不见,任他风雨满江湖。”
这首诗谜起初没有被破解,后由一位著名学者郑子瑜先生所破,郑子瑜先生在《中国修辞学史稿》一书中,曾对这首诗谜破解:首句“佳人佯醉索人扶”以谐音衍义为“假倒”,再谐音作“贾岛”;第二句“露出胸前白雪肤”衍义为“肋白”,再谐音作“李白”;第三句“走入绣帏寻不见”,绣帏与罗账相近,故衍义为“罗隐”;末尾四句,“任他风雨满江湖”衍义为“攀浪”,再作谐音“潘阆”。而李白、贾岛、罗隐、潘阆这四人皆为唐代著名诗人。

















岳阳楼下话亲情
江西省龙南县  王家才

    “八百里洞庭”,南纳四水,北以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纳长江洪水,从岳阳城陵矶江入长江。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王氏宗亲,像洞庭水样相约岳阳城,参加第十五届中华王氏文化研讨会,大家欢聚一堂,岳阳楼下话亲情。
    岳阳岳阳楼与南昌腾王阁、武汉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北宋名臣范仲淹撰写的《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已经传承900多年了,岳阳楼也屡次重建,这是“先忧后乐”思想美德的熔铸,范仲淹的笔墨,确乎具有超越时间的传世力量,让岳阳楼闻名,又让岳阳楼屡毁屡建。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苏州)人,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他积极推行“庆历新政”,并提出十项政治改革方案,却屡遭奸侫诬陷,数数被贬。但他胸襟愽大,刚直不阿,忧国忧民,先忧后乐的初心不变。庆历六年(1046年)他应岳阳的好友腾子京的邀请,为重修的岳阳楼作一篇记,由此,年近花甲的范仲淹来到岳阳城,写下了这千古流传的《岳阳楼记》。文章以优美洗练的文字描述了波澜壮阔的洞庭湖美景,并借景抒情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这也是他当官忧国忧民,正气凛然;为人胸襟愽大,不计得失的真实写照。皇祐四年(1052年),范仲淹于徐州病逝,谥号“文正”(“文正”谥号是宋朝文官死后获得的最高荣誉称号),封楚国公、魏国公。
    “中国梦,家运盛。”以王听兰先生领军的王氏精英,发起全国统修族谱之倡议,各地王氏宗亲积极跟进,修编《中华王氏大总谱》,是一项雄伟的“究天人之际,书祖宗之美德,通古今之变,赞族人之新章”的王氏文化工程。然而正是在全国王氏族人鼎力支持参与下,中华王氏总谱局诸君的严密组织,精心安排,不辞辛劳,不畏艰难,殚精竭虑,齐心协力,成就了《中华王氏大总谱》得以如期编著成册。展开《中华王氏大总谱》的历史长卷,本族族人开天辟地,裔播天下,帝王将相,文人学士,照映册书,星辉月华,熠熠生辉。
    修谱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国情所定,民心所向,民俗所归。吾族先人,视天地万物为一体,浑然元气长流行宇宙间,是先人神威大显,神功大发,一道灵光,吉星高照着我们。继祧新人铭记祖训,勇闯天下,建功立业,续写辉煌,血管里都涌动着对“中国梦”和“家族梦”的追求。这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美德,乃大同也。有道是:“岳阳楼下话族是,谋篇布局拓海外,不忘初心讲团结,氏族兴旺赢五洲。”




简评赵孟頫说:王祜的曾祖为乾
江西省龙南县  王才家

    元代名人赵孟頫在有关史料中记载,王祜(即王祐)的曾祖为“乾”。据此说,三槐王氏的上源是源自王威公之后的太原世系。此话靠不靠谱,笔者简而评之。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水精宫道人,松雪道人,生于吴兴(今浙江湖州),翰林学士承旨,官居一品。
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11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嫡派子孙。他的父亲赵与告(又名赵与訔),曾任宋朝的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宋朝灭亡后,归故乡闲居。
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恃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元世祖赞赏趣孟頫才貌,两年后任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在济南路总管任上,元贞元年(1295年),因世祖去世,成宗需修《世祖实录》,赵孟頫乃被召回京城。可是元廷内部矛盾重重,为此,有自知之明的赵孟頫便借病乞归。大德三年(1299年),赵孟頫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士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至大三年(1310年),赵孟頫的命运发生了变化。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对他产生了兴趣,延祐三年(1316年),任翰林学士承旨,官居一品,名满天下。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自五岁起,赵孟頫就开始学书,几无间日,直至临死前犹观书作字,可谓对书法的酷爱达到情有独钟的地步。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赵孟頫传世书迹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赋》、《胆巴碑》、《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赤壁赋》、《道德经》、《仇锷墓碑铭》等,著有《尚书注》、《松雪斋文集》12卷等。
赵孟頫是一代书画大家,经历了矛盾复杂而荣华尴尬的一生,他作为南宋遗逸而出仕元朝,对此,史书上留下诸多争议。“薄其人遂薄其书”,贬低赵孟頫的书风,根本原因是出自鄙薄赵孟頫的为人。
    从上述赵孟頫的生平事迹来看,笔者对其人的评价是:经天纬地,博通经史;学问文章,冠绝元明。其学术严谨,赵孟頫之说,不可能是道听途说,应该是其深研的结果,这是其一。其二,赵孟頫乃是宋开国太祖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宋朝的几位皇帝(即是赵孟頫的列祖列宗),特别器重以王旦宰相为首的三槐王氏,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为其作《三槐堂铬》后,“三槐堂”之名更是誉满神州。这些历史对赵孟頫来说是感兴趣的学术研究对象之一,且阅历丰富。赵孟頫之说,应该是有史料依据,并不是空穴来风。其三,赵孟頫说:“王祜的曾祖为乾。”这句话是七百多年前讲的,离三槐世祖王祜去世不足300年。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人的有关记载先于赵孟頫,记载越前,可信度越高。其四,元贞元年(1295年),元太祖去世,成宗为修《世祖实录》,赵孟頫被召回京城,参于修皇家谱书。赵孟頫的书法作品有《仇锷墓碑铭》等,说明赵孟頫是元朝一流的谱志专家。龙南有一支赵孟頫的后裔,其《赵氏族谱》载赵孟頫:“好善乐施,善序文,精墓铭,不收分文。”本人臆测,赵孟頫说:“王祜的曾祖为乾。”可能是他纠正某支三槐王氏的上源世系时,讲的一句话。
    上述简评均为间接证据,还是难以形成完整的证据链,证明赵孟頫之说:“王祜的曾祖为乾。”但对其之说,笔者信之。且不少王氏宗亲也认定:“王祜的曾祖为乾,系太原世系。”当然,也有部分王氏宗亲并不认同,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