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简说三槐王氏的上源争议

                                        江西省龙南县  王家才

三槐王氏是源自王元公之后的琅琊世系(下称“琅琊说”)?还是源自王威公之后的太原世系(下称“太原说”)?自古至今都有争议。《中华王氏文化研究通讯》总第86期,刊出了王雄琥宗亲的题为《简说三槐王氏的上源争议》一文,对此,笔者也简说三槐王氏的上源争议问题。
“太原说”,最具权威的代表人物是世界首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主编解缙。解缙系明朝翰林院庶吉士兼中书知制诰兼修国史兼监察江西御史。解缙是江西吉水县人,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撰写了《解缙为南富王氏序言》一文。该文对庐陵太原王该支及吉水竹塘琅琊王氏的世祖变迁,繁衍发展族史作了详细的说明,并对三槐王氏的上源说明了是源自太原世系。解缙在该序言中说:“……千尺之浑,其源清也。王氏不以燕越在,在而盛,有本故也,非浅也、微也。世之称相衮承盈,必曰王氏尤。成必曰琅琊,曰太原,当观之族志,则其先本出一原初无异也,琅琊自祥觉以孝友称后世,与俱南渡公卿华衮荣极后先,太原后世以符秦相猛著名,椒繁瓜蔓延于赵宋,文康公以阴德著文,正公以相业显膏,流馥汤如泉斯泌,子孙散处江南,又与琅琊裔孙宦学相映不替前开。”笔者点注,该序言中的“文康公以阴德著文”,文康公是指苏东坡《三槐堂铭》笔下的王祐;“正公以相业显膏”,是指王旦宰相,王旦的谥号是文正公,简称正公。顺便说一下,自宋朝起至清朝止,“死后谥文正”是古代文官能获得的最高荣誉了。王旦谥号“文正”,是中国古代第一人。其后是王曾、范仲淹等名臣死后也获谥“文正”。比“文正”低一档的是“文庄”、“文忠”、“文襄”等带“文”字头的谥号。王祐官至兵部侍郎,但属文职军人,其谥号“文康”是后世追赐的。武官的谥号是带“武”字头的,如岳飞的谥号是“武穆”。
“琅琊说”,最具权威的代表人物是清代浙江慈溪人王庸敬。他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主编的《王氏通谱》之《琅琊王氏通谱》中,记述三槐开基始祖王言是唐末宰相王抟的儿子。
“太原说”与“琅琊说”,谁说的是真的?笔者赞同王雄琥宗亲的观点,即要看三槐堂始祖王言的父亲是王抟,还是元朝著名书画家赵孟頫说的王言的父亲是王乾,这一争议焦点。
“琅琊说”,王言的父亲是王抟是真的吗?王抟在唐末出将入相,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记载,王抟有王倜、王倓、王伦三个儿子。在这里笔者想说明的是,该记载是有特定时间的,即三子以后的儿子并没有生下来,所以王言是否是王抟的儿子,该世系表也就无从记载。贵州《邕江王氏族谱》记载抟公生四子,倜、倓、伦、亿,四子王亿公就是邕江王氏的始祖。王抟在光华三年(901年),因受诬陷遭贬,后赐死兰田驿。在这里笔者想说明的是,随着王抟的去世,淡出了政治的光环,所以,以后的《旧五代史》、《新五代史》根本上不会去记载王抟新生的什么儿子,这是正常的。三槐始祖王言在《旧五代史》中虽有简单记载,但因其官儿不大,对其家庭情况不作详细记载,也是正常的。为什么清代王庸敬主编的《琅琊王氏通谱》,记述王言是唐末宰相王抟的儿子呢?我们不得而知。
“太原说”,元代的赵孟頫在有关史料中记载,王祜(即王祐)的曾祖为“乾”,对此,我们也不得而知。
综上所知,我们手头的这些资料,均为间接证据,难以形成完整的证据链,也就无从谈起谁对谁非。笔者认为,唯一靠谱的办法是用年龄对比法去分析。王抟死于光华三年(公元901年),王言出年于公元869年,是年31岁。如果王言的年龄等于或大于王抟第三子王伦,则可排除王言是王抟的儿子;如果王言的年龄等于或大于王抟第四子王亿,则基本上也可排除王言是王抟的儿子;如果王言的年龄小于王抟第四子王亿,则不能排除王言是王抟儿子的可能性。
如果王抟的三子王伦和四子王亿均无出生年份,怎么办?笔者认为,可采用考古学看谁记载的更具权威性和先记载者优先的对应比较办法。解缙是明代名臣,且是兼修国史的大学者,其撰写的《解缙为南富王氏序言》一文中言:“当观之氏族志”,说明了解缙撰写此序言时,是认真研究过王氏族志的,才言明三槐王氏源自王威公之后的太原世系。解缙和元代书画名人越孟頫的有关记载,均比清代王庸敬的有关记载更具权威性和有五六百年先记载的优先权。据此,笔者赞同中华王氏大成总谱局和王雄琥宗亲的考证总结,即王言的父亲认定是王乾,并把三槐王氏挂在太原世系名下;与此同时,对不同意见给予保留,待以后有直接证据后给予修正,应该说这个考证意见是严谨和科学的。否则,只有叫王言公从阴间返阳,问其的父亲是谁,可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