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开上源靠接我见

                                                王盛坤整理
一世  王言
言公,乾之子,字伯通谨,(869-930),王通九世孙。生于唐咸通十年己丑(869)年五月初五日午时。言少时习武,长大后从军;,牛存节麾下任都将。据《旧五代史、梁书、牛存节传》载:“三年(894)夏,太祖东讨郓州,存节将军,次故乐亭,其要路, 存节宻与都将言谋入郓垒。十二月,存节迁王言夜伏勇士州西北,以船踰濠,举梯登牌,即而王言不克入―――” 从此,王言改从文职。梁太祖开平二年(908)登戊辰科崔邈榜进士,官授从事郎新安,(西京河南府)邑丞,徙居河南。乾化三年(913)七月任淮西光州定城令(今河南潢川)。末帝贞明二年(916)十月转承务郎,仕江东道信州(今江西省上饶)玉山邑。龙德元年(921)任怀宁邑(安徽西南部。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6)知滑州黎阳令。后唐长兴二年(930)薨,年六十二,卒葬山东莘县群贤堡。至宋天禧初,以曾孙旦贵,宋累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许国公。娶姚氏,追封鲁国夫人。生二子:彻和永。

二世  王彻
彻公,言长子,字伯通,(892-947), 生于唐昭宗景福元年壬子(892) 五月十五日寅时(一说九月初二日),卒于后晋天福十二年(947)。《旧五代史·唐书·庄宗本纪六》载:“同光元年(923)进士第一”。一说龙德三年(923)。官授承信郎,转承直郎,知河北道信阳州(今河南信阳罗山县罗山邑)。明宗天成二年(927)二月改承德郎,知京西道襄州襄阳府宣成县。长兴元年(930)通判江南湖北道鼎州。清泰元年(934)从后晋高祖镇北平。后晋天福元年(936)八月官粮运。高帝立覃恩,拜江南浙西道杭州临安府太守,二年(937)三月拜左拾遗,迁河北道青州刺史。天福七年(942)从后晋高帝镇北平。天福十二年(947)任嘉善大夫。是年十月卒,合葬莘县群贤堡。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鲁国公。娶田氏,追封沂国夫人。生二子:祜、祉。

三世  王祜
祜公,彻长子(919-987),字景叔,行百一,生于后唐贞明五年(919)己卯十二月初一日丑时,其先山西太原祁县人,卒于北宋雍熙四年丁亥(987)九月,享年六十九,卒葬陕西省华州(宋属京兆路,即今长安)安丰里,后迁葬开封。祜少笃志词学,名震京师。举五代后汉乾祐元年(948)进士。汉高祖立,隐帝乾祐二年(949)三月,荫补齐州(河北省属)别驾。周初仕魏县(河北属)、南乐(河南属)二县邑令。后周广顺二年(952)七月,拜中顺大夫、江东道池州太守。显德三年(956)二月,入判三司户部勾院。五年(958)三月,拜汴京留守,定居战国时期张仪后裔购得的宅地(汴王城之东)。七年(960)正月,从宋太祖即帝位。建隆元年(960),覃恩拜知制造(掌起皇帝诏令)。二年正月,上命奉使契丹(今蒙古、东三省、热河、察哈尔、绥远及直隶北部地),许王祜回朝,赐官职。四月契丹回。乾德元年(963),太祖受禅,拜监察御史,移知光州,迁殿中寺御史。三年知制诰。五年(967)四月,召拜中书舍人,主管中书六房(吏、户、礼、兵、刑、工,承办各项文书,起草有关诏令,历代往往由此官渐升宰相)。六年(968),加集贤院修撰,转户部员外郎,知潞州。召还,因符彦卿镇大名,颇不治,太祖命祜代之俾察彦卿动静。祜以百口之家保彦卿无罪,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亨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旋知襄州、潭州。开宝二年(969)正月,兼秘书监。四年(971)六月,除右司监直史馆兼知制浩。未几,知开封府。六年(973)十一月,除吏部侍郎。太平兴国初,宋太宗即位,改任王祜移知河中府,朝赐左司员外郎,拜中书舍人,充史馆修撰。未几,知开封府,以病请告。宋太宗雍熙四年(987),特拜兵部侍郎。但王祜未及施展才华,便于上任后月余去世。卒葬陕西省华州(宋属京北兆路,即今长安)安丰里。卒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形国公。据《宋史--列传卷第二八---王祜传》载:“知潭州召还,摄判吏部-----判门下省,陟所注凝祜多校正,卢多逊与-----因许之多逊素恶祜不比已(卢多逊太平兴国元年(976)拜相),遂出祜为镇国行军司马”。从此,王祜深思直道之人难容于世,再无晋升机会。为表达他对朝廷的忠诚,炎夏之时,在开封所居的庭院中亲手栽种三棵槐树,并对天祷言:“吾王祜若有负朝廷,三棵槐树栽不活。如能栽活,吾之后裔必有为三公者。” 次子王旦果为真宗朝宰相,位列三公之首。槐树郁郁葱葱,印证王祜后裔兴旺发达。为纪念王祜手植三槐之德,后人以这支王氏称为“三槐王氏”,堂号为“三槐堂”,苏东坡为此撰写《三槐堂铭》。后裔遍蕃天下,是中华王氏之大族也。
聚任氏,追封徐国夫人。生二子:懿、勉。继聚边氏,追封秦国夫人。
生二子:旦、旭。生一女:适国子监承杨光辅。《宋史--有传》

四世  王旦
旦公,祜次子(957-1017),因生于凌晨丒时,故取名旦,字子明,敕封魏国公,谥曰“文正”,是北宋最杰出的宰相之一、三槐王氏最优秀的代表。《宋书--卷二百八十二?王旦传》中有其传。
史称旦公自幼颖异不凡,沉默好学有文,六岁便能信口为诗,博学多才,德器宏远。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举进士及第,历官大理评事,知平江县、监潭州银场,迁著作左郎与编文苑精华诗文。再迁殿中丞,通判郑、濠二州。宋太宗淳化元年(990) 升任右正言、知制诰,专为皇帝起草诏令。淳化二年选中甲科,拜河南江北道徐州通判。同年(991)三月除江北道,陈州别驾,累迁知制诰,加升为礼部郎中,集贤殿修撰、理检院知事、进兵部郎中。淳化四年(993)加封为知贡举、礼部员外郎、历任同判吏部流内铨知考课院,右谏议大夫。宋真宗咸平元年,(997),真宗赵恒即位,对旦公倍加信任,公开称“为朕致太平者,必斯人也!”。拜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封驳事。咸平三年(1000)官拜给事中、知枢密院。咸平罒年(1001)擢工部侍郎、参知政事。同年六月权三司使。五年(1002)二月除翰林大学士,契丹犯境,随真宗到潭州。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拜紫金光祿大夫。景德二年(1005)加封为尚书左丞。翌年(1006)升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店大学士、拜左相,监俢“两朝国史”,进位太保,位列三公之首,应验祜公植三槐之谕言。真宗总文武大政,朝廷乃至天下康泰民安,以无事治天下。天下称为贤宰相也。
旦公一生为官三七年,居相十二年,一生胸怀磊落,祟尚儒学,忧国忧民。为人谨言寸行,宽宏大量。做事严以责已,宽以待人,确有宰相大度。他肎非凡之才,军国大事均参与决策,遇国事异同。处理内政外交事务非常得体,深得真宗信赖,事无大小,非王旦一言不做定论。忠贞冠世,功绩卓异,堪称“一代贤相”、“太平良相”,是为宋代大功臣。
旦公身居高位,他为人极具忠义道德,胸襟阔达,有谤不校,胸怀若谷,不计得失,又知人善用,任人为贤,荐引提拔大批英才,多提拔端重之士,既不盲目定义,更不图荐人报答,品德感人。北宋名臣、枢宻使寇准多次在真宗面前批评旦的过失,而王旦反而称赞寇准的德才,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旦公身患重病,真宗去探望他时问:“卿今疾亟,万一有不讳,使朕以天下是付之谁乎?”王旦极力向真宗推荐寇准。后来,寇准果然当上了宰相。寇准感慨万千,自愧不如。
旦公自俸廉洁,严守家教门风。平生俭约自励,事寡少尽礼,与弟旭友爱,为政清廉自守。宋真宗以其所居室陋,欲为其修缮,王旦却以:“此为先人旧庐” 而谢辞了。
对于后代的婚姻,均求寒素之家,不讲究门弟。为了不使子孙争,则均让其自立,也不置田宅。病重时,朝廷赐他白金500两,他作表辞谢,令人把白金退回宮中。他在家训中吿戒儿子雍、冲、素:“我家盛名清德,当务俭素,保守门风,不得事于泰侈。勿得厚葬,以金玉置柩中”。临终时告戒子孙“我考虑,死后慎勿以一文钱物入在柩中。汉文帝有言:‘纸衣瓦棺藏我’。” 故而王旦死后薄葬,始服金带,盖棺以纸易之,实乃难能可贵。
旦公卒于真宗天禧元年(1017)。卒后,宋真宗临其丧恸,废朝三日,举国致哀,谥曰“文正”,诏王旦灵位配享真宗庙廷,并建碑御笔亲篆:“全德元老之碑” 额。且赐书御题:“朕之有文正如天之有日,文正之遇朕如龙之得水。天无日不明,龙无水不神”。仁宗至和二年(1055),欧阳修奉诏撰写《宋太保文正王公神道碑文》(并序。)在撰写的墓志铭中说:“真宗临哭,辍朝三日,发哀于苑中。其子弟、门人、故吏皆被恩泽。即以是年十一月庚申葬旦公于河南开封府开封县新里乡大边村祖墓”。
聚赵氏,参知政事景肃公赵昌彥之女,封荣国夫人。继聚张氏,生三子四女。三子:雍、冲、素。四女:长适太子太傅忠显公韩亿,次适兵部员外郎直集贤院苏耆,三适右正言范令孙,四适观文殿龙图直学士、兵部郎中惠穆公吕公弼,均为北宋名人。三子中数幼子王素最为杰出。《宋史》有传。
旦长子雍,以父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大理评事,仕转运按察使。葬开封县新里乡大边村先茔之次。聚李氏,继聚吕氏,生三子:恰、整、简,举家迁越之钱清。后裔分别迁居江苏、安徽、浙江、贵州等地。
旦次子冲(988-1029)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举进士仕元城令,迁将作监主簿,历司农丞。生四子:庆、吉、靖、革。后裔迁居江山、建德、武陵、台州、山阴、建康、长兴、浦江、鄞县、东阳、嵊县、诸暨等地。
旦三子素(1007-1073)赐进士出生身,仕屯田员外郎,御史中丞。因贬出知鄂州。仁宗思其贤,擢知谏院,累官至天章阁待制,龙图直学士,以工部尚书致仕,谥曰懿敏。素四、五世孙始随宋室南渡,迁浙江余姚、山阴、婺州、铅山、诸暨、箫山、东洞庭、金华、镇海、会稽、湖北等地。生九子:厚、固、坚、巩、本、硕、凝、常、奥。
在素的九子中,以四子巩为最显。但对巩的儿子有多种说法,按王庸敬的《王氏通谱》载,奇、时、由、皋等四子,另有二子早夭。但据溧阳《东坡王氏宗谱》载,皋有兄如京,为抗金名将。另据广西《湘浦王氏宗谱》载,巩赴广西全州避难时带去子名得全,繁衍至今为湘浦王氏。
巩长子(厚的继子)奇的后裔为著名的余姚王守仁支。巩子时有著名的苏州东洞庭支。巩幼子皋荫补修武郎,迁武略将军,进太尉,扈太后驾南渡,遂家苏州荻扁(现苏州相城区太平镇。)皋次子铎守父旧业,为中沙支祖;长子易袭父爵由荻扁仟居昆山,为东沙支祖;三子允历显谟阁直学士,以枢宻副使提举崇道观权半常州府事,卜居无锡南方泉沙头,为西沙支祖。三沙王氏共有八百多支,现有人口百万之多。

五世  王素
素公,旦三子,字仲仪,又字朴夫(1007-1073),谥曰“懿敏”公。据《宋史?王素传》卷三百二记载:素公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丁未八月二十四日辰时,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癸丑月,享年六十七岁。
王素是北宋著名官吏,三槐王氏第五代中的佼佼者,天资聪颖,能恪守祖业。十一岁丧父,天禧元年(1017),真宗推恩灵孤,荫补为太常寺太祝。天圣五年(1027)召试学士院,赐进士及第,以尚书屯田员外郎知濮州(今山东鄄城),御使中丞孔道辅荐为侍御史。明道元年(1032)二月,赴召首以学士就第,迁荆湖北道荆州江陵府刺史,孔道辅遭贬后出知鄂州府(今湖北武昌)。庆历二年(1042),任山东道冀州刺使,陕西路经略按抚使、江淮两浙都转运使、御使、擢天章阁待制,淮南郡转运按察使,改知渭州(今甘肃平凉),迁龙图直学士,出知定州(河北定县)、成都府。庆历六年(1046)八月,知谏院同判,擢国子监,拜右正言知制诰。皇祐元年(1050),拜工部尚书。至和元年(1054)七月,兼招讨使,奉宁军节度使。嘉佑七年(1062),致仕银青荣祿大夫。治平初(1064),夏人寇静边砦。召拜端明殿学士,复知渭州。神宗熙宁元年(1068),仍以枢宻使直学士知太原府,入朝后官拜工部尚书,以旧职致仕归第。与欧阳修、蔡襄、余靖合称“四谏臣”,犯颜敢谏,名扬天下,是宋代最著名的谏官之一。出入侍从、将帅达三十余年。直至病逝,谥曰“懿敏”公,葬于开封府开封县新里乡大边村祖墓文正公原下。王珪为他作《墓志铭》,张方平为他作《神道碑》。素公原配李氏,为礼部尚书李维之女,封同安郡夫人。生二子:厚、固;继聚滕氏,给事中滕涉之女,封安康郡夫人,生四子:坚、巩、本、硕。三聚张氏,太傅士逊之女,封永嘉郡夫人,生三子:凝、常、奥。三位夫人共生九子二女:厚、固、坚、巩、本、硕、凝、常、奧。长子厚为进世及第,但早卒,以王巩长子奇为嗣。次子固官大理评事;三子坚任光禄寺丞;六子硕任大理评事;七子凝任秘书省正字;九子奥任将作监主簿。长女适将作监丞李,次女适文居中。《宋史》有传。在素的九子中,以四子巩为最显。按王庸敬的《王氏通谱》载,奇、时、由、皋等四子,另有二子早夭。但据溧阳《东坡王氏宗谱》载,皋有兄如京,为抗金名将。另据广西《湘浦王氏宗谱》载,巩赴广西全州避难时带去子名得全,繁衍至今为湘浦王氏。
素公四、五世孙始随宋室南渡迁浙江余姚、山荫、婺州、铅山、诸暨、萧山、东洞庭、金华、镇海、会稽、甘肃、湖北等地。

六世  王厚
厚公,素长子,字裕国,宋天圣七年(一0二九)八月生。嘉祐六年(一0六一)进士及第,终将作监主簿,早卒,未知卒年。配张氏,文定公张方平侄女,矢志守节,无出,以弟巩长子奇为嗣。
 王巩
巩公,字定国,号介庵,奇生父。(1048-1117),自号清虚居士,山东大名府莘县人,在素九子中最为著名。其生年具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记载,王巩与宋神宗同生于戊子年即庆历八年(1048)。巩公靠恩荫入仕,补为校书郎,累官大理评事,迁太常博士。历官通判扬州,权知宿州,右朝奉郎,端明殿学士,工部尚书,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官拜宗正丞。迁右卫将羽林统军金吾卫上将军,镇海军节度判官。元丰元年(1078)知河南江北道蔡州汝宁府海宁军节度判官。元佑初上书论事,擢为宗正丞,除西京通判移扬州,以驾知齐州党籍兴再贬广西。大观中致仕,晚年据传徙居高邮,文采风流,为一代所宗。因以跌荡傲世,辄为言者所论,故终不显。虽不显于仕途,却为后人留下了《甲申杂记》、《闻见近录、《随手杂录》、《诗文集》等多种烩炙人口的著作。苏辙为其作《清虚堂记》,苏轼为王氏家族作《三槐堂铭》。事迹附见《宋·王素传》及《东都事略》。据《宋史·王素传》三百二十卷和《元佑党人传》及《东都事略》载:王巩年轻时,“笃学力文,志节甚坚,练达世务,强力敢言”。有隽才,长于诗。与大文豪苏轼弟兄为文章道义之友,特为苏轼兄弟所激赏。尝粹扬州,遂择高邮家焉。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苏轼守滁州,王巩前往访之,从苏诸公游,唱和甚多。并同游泗水、登魋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轼待之于黄楼上,谓巩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后来,轼得罪。北宋元丰二年(1079)苏轼贬黄州(湖北黄岗),元丰三年(1080)受“乌台诗案” 牵连,王巩被“恬有轼(苏轼)言,不以上报” 的罪名,贬滴到荒蛮偏远、瘴气弥漫的广南宾州(今广西宾县)监理盐酒税。七年(1084)冬放归,偶获生还,罢官还汴京。两个儿子一个死于贬所,一个死在家。巩公本人也大病一场,几乎丧命。由于坐苏轼乌台诗案贬海上,巩亦坐滴监宾州盐税。穷经著书,沉浸词翰,非疾病庆吊不少废也。五年间二子病死,身屡危殆,数岁得还,豪气不改。所作诗皆清平丰融,有治世之音,而毫无怎尤。轼为序甚称之。哲宗元佑元年(1086),丞议郎王巩为宗正寺丞,旋为言者所攻,十一月通判西京(今河南垎阳)。元祐二年(1087)通判扬州,卜居高邮,时年约40岁。元祐三年(1088),巩回京师。六年(1091),苏辙力荐王巩知宿州(安徽宿县)。不及一月,为安鼎攻罢。七年(1092)九月,巩与苏轼会于宋(商丘)。八年(1093),又回京师。元符元年(1098),因“累上书议论朝政,表里奸臣,欲尽变先朝法度”,“除名勒停,全州(广西全州)编管”(《续资治通鉴》卷85。)徽宗崇宁元年(1102),皇帝诏:“王巩等四十人行遣轻重有差”(《续资治通鉴》卷87)。巩寓居高邮,于史志有据。《嘉靖维扬志》巻十九记载:“居高邮,从(刘)元城先生学,其为文章时出惊人奇壮语”。大观三年(1109),马永卿登进士第,官永城主簿。“马永卿赴毫州(今安徽毫县)永城簿,元城先生既知其近高邮来,则首问(壬)定国之安否,其取重于当时也如此”。乾隆《高邮州志》卷十记载:“尝倅扬州,遂择高邮家焉”。埯《王氏通谱》记载,其卒年,为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丁酉十二月初一日,墓葬高邮,享年七十岁。但至今找不到墓址,而广西全州其墓址。据《宋史》懿敏公列传、(清)陆心源《宋史翼》巻二六《王巩传》、《王皋传》及《三槐王氏通谱》记载:奇、时、由、皋、如京、得全。聚张氏,参政知事文定公张方平之女,赠汴梁郡君。生三子:奇、时、由。长子奇出继长兄厚公为嗣。据《宋史·张方平传》、《张公行述》载:“生三女,次适右朝奉郎王巩,端明殿学士、工部尚书素之子”。侧室宇文柔奴,生二子:皋、如京。皋由妾宇文柔奴在陪同王巩流放在岒南时所生,据传皋有个乳名呌“璐”,据《王氏通谱》载:巩贬海上五年,还有两子早殇(名不详),在贬谪宾州监盐酒税所时,“一子死于谪所,一子死于家”。二女:长女适丞相忠肃公刘挚之子进士刘跂;次适丞相邓国公张士逊之曾孙张钦臣。据《宋史》卷三四O《刘挚传》记载:“王巩婿刘跂,字斯立,东光人,元封二年进士,官朝奉郎。其父刘挚,字莘老,性峭直,有气节,通达明锐,触机辄发,不为利怵威琇。仕至宰相,是神宗、哲宗时期的名臣。详见《宋史》懿敏公列传。据广西全州《湘浦王氏宗谱》记载:巩公因劾权奸复谪广西全州。杨补兄弟从游公尝访其家,寻白复诏,梦神语:“逢湾则止,逢浦则居”。公因不乐士阱,遂隐于湘浦之南。便下船在湘浦庙隐居,并建宅。
聚张氏,参知政事文定公方平之女,赠汴梁郡君。生二女:长适丞相忠肃公刘挚之子进士跂,次适丞相邓国公张士逊之曾孙钦臣。
据《湘浦王氏谱》载,巩公墓在全州,有墓址和定国公墓。生三子:奇、时、由,奇出继长兄厚为嗣。继聚宇文氏,另有二子幼亡。生二子:皋、如京。三聚戴氏,生一子,得全。
巩子时,有著名的苏州东洞庭支。巩幼子皋,荫补修武郎,迁武略将军,进太尉,扈太后驾南渡,遂家苏州荻扁(现苏州相城区太平镇。)

七世  王奇
奇公,字汉谋,号春山,江西省兴国潋江人。厚嗣子(巩长子)守钧,(1068-1112),副氏所生,出嗣王厚公为子,生于北宋熙宁元年(1068)腊月初八日,少颖悟,读书勤奋,宋甲辰特科进士,世居江西兴国,授校书郎,调青田尉。三迁至太赏少卿,后官殿中侍御史。出知魏县,有惠政。卒于官,葬江陵。金氏,赠元城县君。继聚曾氏,赠金华县君。
年轻时为县衙掾史,县令于屏风画雁图上题有:“只只衔芦背晓霜,昼随鸳鹭立寒塘”诗句,王奇就中续上二句:“晚来渔棹惊飞去,书破遥天字一行。”县令叹为奇才。后游学京师,住文靖公李沆客舍。李沆去世时,宋真宗赵恒亲往祭奠,见李沆画屏上有《秋兴》诗:“雁声不到歌楼上,秋色偏欺客路中。宿寺梦回荷叶雨,渡江衣冷荻花风。”经询知为王奇所作,当即召见,特加赞许,准其参加殿试。王奇入试考取进士后赋诗云:“不拜春官为座主,亲逢天子作门生。”在朝任职,官至殿中侍御史。 寿高为避金人作乱而避居青田贵。


八世  王倓
倓公,奇长子,字静夫,举茂才,四迁至朝议大夫,赠紫金魚袋。建炎四年二月(公元1130年)伴驾南渡。配严氏,赠余姚县君,继边氏,封陈留郡君。子二:道、随。

九世  王道

道公,倓长子,字彦洪。登政和二年(1112年)莫俦榜进士,授秘书郎、改太常博士、集贤殿修撰、知陕州(今河南陕县)、朝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徽猷阁待制。南宋建炎中(1128)扈驾南渡,余杭县开国男,家居余杭仙宅界,守母墓移居上虞县十九都达溪虹桥。卒寿七十三,赠柱国少师,葬余杭县同化乡周家岭前峰山。配贾氏,赠临海县君,葬上虞县十九都达溪虹桥西山。子四:资之、补之、辅之、翊之。

十世  王辅之
辅之公,道三子,字佐卿,约生于1150年,先居虞姚达溪之虹桥,进士及第后,江西丰城为官,家迁江西南昌丰城,后迁四川继干诸司粮料院终右宣教郎,居驷马桥,官都监。1190年同兄补之居上虞十九都达溪之虹桥。配徐氏,生子二,元彬、元凯(官名元开)。四川为官时继聚袁氏,生元佑。

十一世  王元开
元开公,辅之三子,谱名元凯字子臣,入仕官名元开字民康,江西南昌丰城人,约出生于1173年,卒于1255年,生长在南宋三槐王氏虹桥派书香门第官宦世家。聪明好学,勤奋刻苦。
幼年随父在丰城学文,后回父亲老家浙江上虞达溪虹桥侍奉祖母,在越王勾践卧薪偿胆之地(达溪四明山),同伯兄叔弟,元方、元吉、元龙、元明、元褒、元彬、元模、元荫、元稼等学武术、兵法、道法,立志捍卫民族尊严,报效国家。
1196年,宋平章军国事(宰相职)韩侂胄主掌朝政,主张北伐抗金,得朝廷辛弃疾等主战派支持,宋宁宗亦决意改变南宋屈辱地位,乘新兴蒙古汗国攻金之机,招贤钠士,招募抗金队伍,王元开应招从军,经考试,获武进士之殊荣,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宋宁宗授江南中路军统制军职,旨在中路军副都统毕再遇军前任上车都尉领军抗金。
王元开在毕再遇军前活用所学文韬武略,凭借江淮水网地利,多次击败金兵,廷授昭勇将军军衔,后,韩侂胄赏识王元开不但武艺突出,还善将道术与用兵之道巧妙结合,在抗金战争中战绩突出,奏请宁宗皇帝,由军职转为文职兵马钤辖(谱记印辖)。
1206开禧北伐时,王元开在毕再遇军前战功卓著,廷授都总管之职,调离毕再遇部,带军抗金于川陕、荆湖之间。
1207年带部随韩侂胄投入川陕战场(大散关崤谷一带),平吴曦之叛。之后在秦州之战中,和李好义一同收复了吴曦献金的四州,即【(今陕西宝鸡西南)及成、阶(今甘肃成县,武都东南)、凤(今陕西风县东北)等州)】。
1208年在湖北制置使赵方部协守荆湖战区。
1217年,金军侵略襄阳,王元开配合孟珙(孟宗政之子)部队在罗家渡大败金军。
1219年,金军以完颜讹可为首,领步兵和骑兵20万进攻枣阳城,廷令赵方将军救援,赵方将军派年轻有为的孟珙带军,王元开为都监,速奔枣阳城,终于打败了完颜讹可,使其往北而逃。
1225年,蒙古人怂恿川西北少数民族举旗叛乱,廷旨王元开掛帅平叛,平叛后,廷旨其长子王乾斋留镇成都三块石任宣慰司。王元开调任四川南平军首席长官兼渝州提督总戎。
公元1228年起,南平地区古滋(今土城)、唐朝坝(今同民)、仁怀等南广蛮头曹蟒(亦名曹五),组织南广蛮造反,企图建都五都城(滋州)的为王,廷旨王元开、袁世民于公元1234年下半年从江西发兵平剿,1235年5月平定。
王元开派王震斋和王艾回朝复旨,理宗皇帝授王元开分承宣慰之职留守镇土,且赠铜锤官刀,另封坎艮震巽离坤兑晟为将军,並每子赠铜佛一尊。
1235年8月,防守汉中的四川制置使赵彥呐,失沔州(今陕西略阳),退守青野原(今陕西勉县西南),被蒙军围困。王元开派坎艮巽三子出兵,有力地配合杨价和宋将曹友闻的部队,将赵彦呐部救出,并在平阳关(今陕西宁强境)凭险拒敌,击退了蒙军的进攻。
 1235年平南后,王元开续任南平军首席长官兼南平宣慰,儿子等都在南平军中任职。配合四川大将军余介构筑长江中上游抗蒙工程,且将江南先进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渗入南平地区,提高南平地区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水平。
 王元开的一生,是抗金抗蒙的一生,可歌可泣地履历了年轻时捍卫民族尊严,报效国家的抱负,约1255年,终老故葬桐梓桑元坝桂家岩,皇赠平南大元帅,救苦救难天尊大夫。
入仕前配徐氏,子二:柏、杞。入仕后返回江西南昌丰城县,另配马氏,生乾斋、坎斋、艮斋、震斋;杨氏,生巽斋、离斋、坤斋;入蜀聚刘氏,生兑斋、晟斋。晟斋过继给其弟元佑接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