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瓦屑坝——咱蕲春人共有的根!

饮水思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寻根问祖已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有时在想,我们蕲春人的根到底在哪里?据多方考证,有很多蕲春人的始祖都是从江西鄱阳瓦屑坝迁过来的!
这里是废墟,数不清的瓦屑陶片堆起了一条长坝,片片瓦砾散落在衰草之间,芦苇芰荷遍布。昔日的繁华变成了遐想,变成了供人凭吊的沼泽。
几百万被朝廷强制驱散的江西移民,曾经从鄱阳湖畔饶河口的瓦屑坝出发,渡过茫茫大湖,到未知的远方去垦荒……
对丧失家谱和祖先记忆的移民后代来说,北有“山西大槐树”,南有“江西瓦屑坝”,这是他们多少年来逡巡寻觅的起点。瓦屑坝,成为江西移民对故乡陆地最后的记忆。
无论过长江、入巴蜀,无论走到海角天涯,瓦屑坝,都是他们如梦如幻的牵系。鄱阳湖“一盆清水”从故乡流来,把安徽的潜水、菜子湖、白荡湖与湖北的滠水、浠水、举水、蕲水……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在“洪武赶散”,兄弟分离的那段岁月,移民与当地居民经过无数次血肉碰撞后,终于落地生根。面对这一脉幽蓝,在内心深处是否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感慨?那浓得化不开的乡愁里面,是否总是无法回避自己的生命起点?
从元末明初到清嘉庆年间的四百多年里,江西移民一次次在瓦屑坝这个古老的码头集中,通过鄱阳湖入长江,向东进安庆府,到桐城、潜山、池州、凤阳……;向西入黄州府,到麻城、黄安、蕲州……
后来,被转到四川、河南、云贵的也不在少数。万万没想到的是,朝廷专制的一纸“禁止回迁”令,无情地斩断了移民回乡的念想!
蕲春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战乱频仍之地,其地理位置在战略上也十分重要。故此,明朝廷在蕲州设有蕲州卫的军事组织。远的不说,自南宋末期蕲州在江边修筑新城之后,这里也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宋末元初,蒙古铁骑数次焚掠蕲春大地,造成了蕲春人口大量逃亡,田地荒芜,屋宇破损,街市萧条,宋代一度繁华的蕲州四十里长街,也踪迹全无了。
战乱过后,官方不得不从外地移民,以充实这里的人口。另一种情况是,一些家大口阔的家族,官方为了削弱其家族势力,不得不以行政手段来遣散他们,将他们外迁到全国各地。
如宋代的江西义门陈氏,朝廷为其分家,就将他们家族分了十多个庄的子孙到蕲春。
像赤东镇的陈云村、陈隆塆、陈兴塆,蕲州邵垅村陈德塆等,都是义门陈氏的后裔,株林镇的陈霸村、陈应垅村,檀林镇的陈英村、青石镇的望天畈陈姓、白鹤庄的陈姓等都是从江西义门陈氏分迁入蕲春的。
还有胡风家族的张氏先祖,他们也是自宋代从江西迁入蕲春的。胡贵、胡基户的先祖也是从宋代迁入蕲春的。
在元末明初,经过战乱后的蕲春,也是人口凋敝,田园荒芜。官方的史籍中,从明初的洪武三年(1370年),朝廷就将苏、松、杭、嘉、湖等地的无田之民,迁至临濠。移民江南的民众到安徽凤阳达十四万户之多。洪武初,朝廷也从凤阳向蕲春迁入军户5000户,来蕲春进行军屯。
年长月久,与故乡失去联糸的移民逐渐忘记了故乡的具体地点,唯有瓦屑坝,却千百次地在记忆中出现,并且口口相授,代代相传。他们,把对故乡的最后记忆,定格在了鄱阳湖边的瓦屑坝。
当年,那古老的帆船承载着多少人离乡的无奈与迷惘?传说,来自江西各地的移民被反绑着双手,用一条绳索串起,向瓦屑坝蹒跚而来,大小便憋急了便呼喊押送人员:“解手啊!”(解开被绑的双手)。谁曾想,先民们苦涩的呼喊,竟然为中华大词典创造了一个新词——“解手”!更想不到的是,这江西“土话”,竟以顽强的生命力在各地广为传承。
江西人称“解手”,湖北、安徽很多地方也称“解手”。后来,“解手”一词,居然演变成在外的江西人相互对接的暗号,成为血脉相连的密码。
鄂东、鄂北把“去”读成“及”,把动词“站”读成“集”,这都是地道的饶州口音,是鄱阳湖地区的文化遗存。是江西移民离开瓦屑坝传导的那份沉重影响了当地人?还是当地人的包容,使赣、皖、鄂语言习俗血脉相通地留下了印记?
据《中国移民史》等相关资料记载,江西瓦屑坝是中国八大移民点中移民数量最大、历史名人最多的“移民圣地”。在蕲春很多族谱上的祖籍都这样记载着:鄱阳瓦屑坝。
清代“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龚鼎孳和龚氏家族九进士,后来声名显赫的“外交官世家”,一直到新中国的龚澎;“一门三进士”的李鸿章;清末名将张树声、刘铭传;近现代名人陈独秀……都有确凿记载,其祖先是从瓦屑坝集中,发放川资凭照移民外地的。
医圣李时珍的家乡——湖北蕲州城东,有一条江西移民为怀念故乡特别垒起的“坝”,取名“瓦屑坝”。
上海有“鄱阳路”,武汉有“鄱阳街”,汉川有“江西垸”……那些族谱、牒文、墓铭、笔记上的点滴记载,都印证了当年瓦屑坝舟楫穿梭,桨声欵乃的历史喧嚣,凝聚着世世代代的江西移民寻“根”的殷殷之情。
“江西瓦屑坝”五个大字,将多少代人的辛酸和思念,都凝固在了这里!
几百年来,移民对“根”的追问从来没有停止过。近几年,全国各地来瓦屑坝寻根的移民后裔纷至沓来。
2017年4月,网上有关“瓦屑坝”的网页达到6820篇。这个在鄱阳湖畔沉寂多年的古老码头,如今以无与伦比的身姿,走进了历史的情结,走进了岁月的沧桑,走进了一个民族的记忆。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坝”字逐渐隐去,瓦屑坝现已改为“瓦屑泠”。
据考,这里曾是一个江南常见的村庄,亦是一个古老的渡口,坐落在古邑大县鄱阳城西约10公里的莲湖乡。
昌江、信江从这里入大湖,千百年来,清凌凌的江水流淌得一派妩媚。这个“渔村绕水田,澹浦隔晴烟”的清幽之境,相传曾是豪门望族聚居的地方。其姓氏有:朱、陈、胡、张、邱、董、彭、何、姜……
这里还是出名的制陶工场。传说姑苏陶人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的水质和泥土,在此开场制陶,使无数的陶瓦进入了天南地北、千家万户乃至皇家宫殿。
瓦屑坝——想到它,耳边便回荡着鄱阳湖文化的源远流长!这里曾是一个古战埸。传说,唐末黄巢入鄱,姑苏陶人为避战乱,弃场逃走,经兵燹之灾,此地变成了废墟。朱元璋、陈友谅当年一场鏖战,就发生在瓦屑坝边上的大莲子湖上。
泱泱瓦屑坝,这个“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舟行”的古老码头,这个曾经回响过江西移民沉重脚步声的地方,因为游子的共同怀念,一定会迎来睿智者解开谜底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