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槐王氏重庆开县上梅支渊源人物历史简介

王氏人文始祖——黄帝
黄帝,同炎帝并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学术界公认黄帝出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建都“有熊”(今河南省新郑县境内),葬于陕西桥山(今陕西省黄陵县境内),因而中国自古就有“拜祖到新郑,祭祖到黄陵”的说法。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居于轩辕之丘。”史学界也一致认为黄帝出生于轩辕之丘,故名轩辕(天鼋)氏,在姬水(今河南省新郑县潩水)生长成人,便以“姬”为姓,又因其祖籍在有熊,故后又在有熊建都,因而亦称“有熊氏”。他以土德为王,崇尚土德,而土又呈黄色,所以被称为黄帝。
据史书记载,黄帝在炎帝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有建都于曲阜、新郑、涿鹿三种说法,是距今约4700年前中国远古社会时的传奇领袖。司马迁在《史记》里曾说:“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循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由此可见,黄帝自出生就非同凡响了。他15岁被群民拥戴为轩辕部落酋长,37岁登上天子位。黄帝一生118岁经历了52战,打败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了蚩尤,统一了三大部落,告别了荒蛮时代,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建立了统一的华夏格局,成为中华民族第一帝。
黄帝在位时间很长,国势强盛,文法进步,并有许多发明创造,如:播百谷,造文字,制衣冠,创舟车,发明了指南车,定历书,制音律,建医学,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相传,黄帝一生有25个儿子,分别得12个姓(即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佶等),并让他们到各地去管理天下臣民,后来的唐、虞、夏、商、周、秦等都是那12个姓的后代,同时苗、戎、狄、匈奴等少数民族也都是其后裔。因此,黄帝与炎帝一样都被视为华夏民族共同的始祖和人文始祖,中国人也习惯称自己是“炎黄子孙”。
事实上,炎黄本出一系,有着坚实的血缘基础和强大的凝聚力,所以“炎黄”作为民族团结和历史传统的代称,作为中华民族先祖的杰出代表,他们无愧于亿万子孙的感恩戴德和顶礼膜拜。
王姓由来:
王姓的起源相当久远,来源众多。具体来说,王姓来源有子姓王、姬姓王、妫姓王和外族改姓王。根据有关史料分析和族谱记载,我族为姬姓之王。因此,本谱对其它王姓源流不一一赘述,仅就周灵王太子姬晋之王源流加以叙述。
凡中国人均是炎黄的子孙,而我族之人也“是中华大帝黄帝的裔孙”。因此,黄帝为王姓人的人文始祖。他早年活动于中原地区,有25个儿子,其中一个叫玄嚣。玄嚣生蛟极,蛟极生高辛,高辛生后稷,是周朝的始祖。后稷的15世孙姬发,生活在商朝末年,曾率领天下部落灭商建国,史称周武王。自周武王传23代至姬泄心,史称周灵王。灵王生二子,长子晋,世称“太子晋”,即姬姓王姓人的祖先,因此又称“王子晋”。
太子晋是怎样成为王姓人的祖先呢?在历代史上有不同的说法,其中较为可信的一种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太子晋,姓姬名晋,也叫王子晋、王子乔。因系长子,谓太子。
太子晋自幼聪颖博达,温恭有德,口碑极佳,15岁时便开始以太子的身份辅佐朝政。灵王22年(公元前550年)谷、洛二河发生洪灾,严重威胁到王宫,于是周灵王欲壅塞二河,以保王宫,但太子晋却怕殃及百姓,故力陈不可,主张像大禹那样因势利导。他的父亲周灵王是个平庸的君王,也许忠言逆耳,也许太子晋批评太过尖刻,结果一怒之下将太子晋贬为平民。
太子晋被贬后,内心之苦可想而知,没过3年便抑郁而终,年方17岁。太子晋因直谏父王(周灵王)被废后,其独子宗敬在周景王(周灵王次子姬贵)的朝中担任了“司寇”一职,时人觉得他是王族的后代,称他家为“王家”。此后历代相传,“王”就演变为他及子孙的姓氏了,“王”姓由此而来,也是中国王姓人的主要源流。
在古汉字中,从字形上来看,“王”字的三横自上而下,分别代表“三才”——天、地、人;当中那一竖象征对三者的贯通或精通,能够精通天、地、人的人,就是所谓的“王”,即首领,是君临一方至一国的统治者。因此,“王”具有首领、居尊、君主或第一的含义。
据史记载,“王”字的原义既是可劈山开路的大斧,也是征战杀戮的兵器。谁掌握了大斧,谁就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之王,这也是先民们以大斧作为权力的象征。而“王”的寓意,则是酋长戴了一只半月形的钺斧做成的王冠,在观测着太阳的周天运行轨迹。《尔雅•释古》曰:“王,君也”;《六书•故疑》云:“王,有天下曰王”。
相传,太子晋是太原、琅玡两大王姓的祖先,即:太原、琅玡二望。至魏晋南北朝时,又分为东海郡望;隋唐及以后再分为中山、河东、河内、邺郡、开闽、三槐等支系;明清之后开始走向世界,现已遍布海内外。
太子晋至三槐王氏始祖王言的世系一线图为:
1世晋—2世宗敬—3世凤—4世覃—5世渠—6世丰—7世芝—8世亿—9世错—10世墳—11世渝—12世息—13世恢—14世亢—15世頣—16世翦—17世贲—18世离—19世威—20世志—21世珣—22世言—23世峙—24世嶔—25世彝—26世彛—27世勖—28世励—29世霸—30世殷—31世亥—32世岱—33世卓—34世述—35世懋—36世宏——37世并—38世扬—39世寓—40世牢—41世秀—42世玄则—43世焕—44世虬—45世彦—46世杰—47世隆—48世通—49世福祚—50世勉(或勔)—51王怡—52世潜—53世华卿—54世庆存—55世乾—56世言。
三槐王氏北宋系姓始祖:
第一代:王言(869—930年),乾之子,梁太祖开平二年登进士第。梁太祖东讨郓州时,在都指挥使牛存节部任都将,因故弃戎从文,官授从事郎新安(河南府)邑丞、知滑州黎阳令。以曾孙旦贵,赠尚书令兼中书令、许国公,是谓三槐王氏之宗祖也。娶姚氏,追封鲁国夫人,生二子:彻、永。
第二代:彻,言长子(892—947年),同光三年状元及第,官授信郎,转承直郎,历任湖北道鼎州和杭州临安府太守,拜左拾遗及河北道青州刺史、嘉善大夫。以孙旦贵,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鲁国公。娶田氏,追封沂国夫人,生二子:祜(祐)、祉。其后裔极其兴旺发达,世系遍及大江南北与海外。
第三代:祜,彻长子,行百一,字景叔,生于后梁贞明五年(919),一说生于后唐同光元年(924)。祜少笃志祠学,名振京师。后汉隐帝乾祐二年,荫补齐州(今河北)别驾。后周初仕魏县(河北属)、南乐(河南属)二县令。广顺、显德间拜中顺大夫、江东道池州太守,入判三司户部沟院。五年(958)三月拜汴京留守,复居于汴王城之东。入宋建隆三年(963)拜监察御史,因奉调以一家百口保赵匡义岳父符彦卿无罪,王祜被贬职为护国军行军司马(州府属官,无实际职掌)。王祜深知“直道难容于世”,即于炎夏之时在开封庭院中栽植三株槐树,并对天祷言:“吾王祜若有负朝廷,三株槐树栽不活。如能栽活,吾之后裔必有为三公者”。他的懿、旦、旭三个儿子中,次子旦果相真宗朝十二年,三个儿子的后裔兴旺发达,官居朝廷者不少,成为北南宋朝廷的“人才库”,社会影响广泛,称王祜有荫德,这支王氏遂被称为“三槐王氏”。大文豪苏轼撰《三槐堂铭》一文以记之;司马光撰《永泰王氏宗谱序》(1068年)引“太宗谥祐为史烈,御祭曰:惟尔祐高标绝俗,正直言身;两都赋就,八斗雄才;腹仕文昌,身藏武库;大吕九鼎之器,明堂一柱之才。六合资润于笔端,九品定称乎舌表;胸中堪镜照秽吏之百奸,时复奇云起彼氏放九硕。对芳躅这当前,宁可孤忠於往昔。岂昧愚忱,竟赴仙游,追踪莫及,时盼葬祭。
第四代:旭,祜三子,(960-1027),字仲明,号子晖,初荫补太常寺太祝,知缑氏、雍丘等县。真宗时为殿中丞。兄王旦任宰相,避嫌辞官。旦卒后以兵部郎中知应天府,卒葬河南开封大边村,赠兵部、户部尚书。娶虞氏,赠太兴郡君,生七子:粹、质、玄、徽、诲、端、志贞。
第五代:质,旭三子,字子野(1001—1045),生于真宗咸平四年(1001)。卒于仁宗庆历五年(1045),妻周氏是礼部侍郞周起之女,据王庸敬《通谱》载,质有三子毖、规、复;又据《楚南上梅王氏通谱》载,质配孔氏另有八子:居厚、承裕、宣礼、崇让、明远、祉德、几复、传正。即质应有毖、规、复、居厚、承裕、宣礼、崇让、明远、祉德、几复、传正等十一子。
第六代:上梅王氏始祖
明远,质八子,字一统,邑庠生,宋大理寺评事。元丰八年由豫章迁入潭州(湖南湘潭)麻石郊,再迁邵州新化县(现隆回县高坪镇),隐居湖南上梅。娶胡氏,生四子:崇伯、章伯、奇伯、秀伯。崇伯生正道、正诚、正忠、正信四子,随父迁金凤山麓,四子均为今湖南省上梅王氏。
上梅王氏历年修谱字辈:
清朝康照十三年公元(1694 年),子民王钦甫先生组织道、诚、忠、信四大房宗亲代表三十九人,在今《湖南省新宁县金石镇水济村》开会讨论解决定从王公明远的后裔二十一世起定
解穆不明,尊卑失序的问题、十二句、六十字派行诗,做为全族子统一派行,引订五字句、班辈使用,有利于尊卑有序,长幼分明。
派行诗如下:忠厚承家训,慈惠征瑞祥。岐晋宏基业,汉周显文章。治陈太平策,学宗知行良。根本勤培植,福禄尔炽昌圭璧联辉远,诗书贻泽长仰怀先德在,永奉为典常。在会上统一了,会后行动起来,
尚未遵照实行。2000年元月王氏五修充分讨论派行必须统一问题,原使用家政以成,从“化”改为“汉”,“洽”改为“周”以此类推……
上梅王氏于道光十五年统一派行:
公元1835年诚房子民王玉山先生召集四大房宗亲开会,讨论派行问题决定从明远公的后裔二十四世起,统一派行,引订四字句、十二句、四十八派行诗:家政以成,本在修身。行端矩立,化洽祥呈。善为楚宝。儒用作珍。典型克绍。勋业能宏。承恩锡命,显亲杨名。永昌邦族,大振槐庭。
2011年上梅王氏第八次编纂委员会修改完善后六十字派行诗如下:
忠厚循佳训,慈惠征瑞强。岐缙宏基业,瀚洲著华章。治陈太平策,弘真作栋梁。根柄勤培植,鸿禄尔炽倡。圭璧联辉远,经纶贻泽扬。睿智重哲理,博爱为典常。
“忠”字套明远二十一世,以此类推。
重庆开县原(四川省开县)我族始祖迁徒情况:
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的修谱中考,起祖由齐东南迁邵陵之高坪……忠房汉字辈又由高坪迁连岩村,我族兄弟携妻及众孙又由连岩西徒川蜀之开县。
重庆开县上梅王氏支世系为明远→崇伯→政忠房冷水江市三尖连岩支。老谱派行诗:
明崇正子晋,宣天景汉友。思志凤单承,廷朝正大永。昌隆忠孝弟,相国福寿守。仁义礼智信,富贵贤良有。
四十八派行诗:
家政以成,本在修身。行端矩立,化洽祥呈。善为楚宝。儒用作珍。典型克绍。勋业能宏。承恩锡命,显亲杨名。永昌邦族,大振槐庭。
1835年湖川通修决定从明远公第二十四起“隆”改为“家”,“忠”改为“政”以此类推。
如今在开州区共发现有四支忠房后裔世系源分别是:
①明远→崇伯→正忠……汉清……入川祖王永代公配郭氏生子三(昌福、昌禄、昌祯、祯过继永俸公…后裔)主要居住地,九龙山镇、竹溪、大慈山等地……
②明远→崇伯→正忠……汉清……入川祖王振典公配刘氏生生四(大端、大琼、大瑞、大顼)大端、大瑞……后裔主要居住地,白泉、城口县、云阳县、四川省万源等地…
③明远→祟伯→正忠……汉清……入川祖王大炓公谭氏生子一(永壁)…后裔主要居住地,五桐庙、大海溪等地…
④明远→崇伯→正忠……汉清……入川祖王大选公刘配氏生子四(永富、永贵、永鳳、永华)……后裔主要居住地,紫水、郭家等地……


明远公第三十四代裔孙王洁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