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话先祖

  清明时节是人们祭祀先祖的日子,也是人们寻根问祖的日子。王安石祖居世居临川,其临川世系图为“王简一王廷辑一王明一王用之一王益一王安石、王安礼等七兄弟”,王安石家族是太原王氏的一支,当属太原堂之下。然而因诸多原因造成相当部分的王安石家族成员村庄的古谱却错挂在三槐王氏之下,如广东龙川、和平、东源、连平诸县王安礼后裔村庄古谱吊图为“乾一言一彻一祜一旦一素一益一安礼”。更有甚者,不仅把王益挂在三槐王氏之下,还颠倒王用之与王益父子关系,如广东兴宁、广西武宣《王氏族谱》及江西上犹《犹崇王氏族谱》和《丰岗王氏族谱》的吊图皆为“祜一旦一素一益一用之一舜良一介甫”,广东平远的为“圮一祜一旦一素一永泰一用之一舜良一介甫”;而浙暨《暨阳王氏族谱》更是离奇地记述“言一彻一祜一用之(又名素)一益(又名巩)一安仁、安道、安石、安国、安世、安礼、安上”。这些王安石家族村庄古谱挂靠在三槐王氏下是完全错误的,不符合历史事实,给今天这些村庄寻根问祖、正本清源造成极大困惑甚至阻碍,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探究。
    王安石临川世系吊图为“简一廷辑一王明一王用之一王益一王安石”,不仅为江西省抚州、鹰潭、南昌地区,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的王安石家族王氏族谱所记载,如抚州上池明崇祯十三年《上池王氏族谱》记载“简:字文大,奇伟多智,遍察堪舆,识抚之胜,概属盐埠岭,遂辟宅居焉,葬曲城山,娶丘氏,生子:廷辑”;“廷辑:字瑞昌,赠太常博士,娶杨氏,子:明、正”;“明:字克明,改字永泰,号静节先生,职方员外郎,赠太师中书令,封英国公,年七十,葬灵谷峰东后月塘。娶邓氏,葬刀峰峡,子三:用之、贯之、质之。居明珠峰西上池”;“用之:讳贳,任大理寺丞,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封谭国公,葬灵谷峰东后月塘,有庵‘城陂寺`,祭田粮二十三石,系城陂寺僧普惠收藏,收租文簿及粮田段为之世宝。娶谢氏,寿九十,封永安县君,葬公墓侧,子四:益、盛、盟、盈”;“益:字损之,改字舜良,登祥符八年甲第,仕终太常寺卿,官至都官员外郎。赠太师中书令,封康国公,改赠楚国公,娶徐氏、吴氏,葬江宁钟山,子七:安仁、安道、安石、安国、安世、安礼、安上”。
    上池村明代古谱中此世系图既为明代大学士杨士奇的《上池瑶田王氏族谱序》、太常少卿萧山魏骥的《王氏族谱跋》、王怀济的《上池王氏族谱序》内容的传承,更是对王安石、曾巩相关文章内容的继承,也就是说该世系吊图是王安石、曾巩等人在北宋时自己绘制好的。宋嘉祐八年(1063)八月,王安石的母亲吴氏逝世,曾巩作《墓志铭》,文记载“仁寿县太君,抚州金溪吴氏,尚书都官员外郎赠尚书刑部侍郎、抚州临川王公讳益之夫人,卫尉寺丞讳用之之妇……七子者,曰:安仁、安道、安石、安国、安世、安礼、安上……”,曾巩的文中记载王安石母亲吴氏为王益的妻子、王用之的儿媳妇,也就是说王安石、曾巩等自己告之后世:王益是王用之的儿子,王安石七兄弟是王益的儿子。宋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国(字平甫)逝世,王安石写的《王平甫墓志》有载“君临川王氏,讳安国,赠太师中书令讳明之曾孙,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用之之孙,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康国公讳益之子……”,文中王安石已画出这四代吊图为“王明一王用之一王益一王安国”;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益逝世,庆历八年(1048年)王安石为父亲王益作的《先大夫述》开篇即云“王氏其先出太原,今为抚州临川人,不知其始所以徙。其后有隐君者某,生某,以子故赠尚书职方员外郎,职方生卫尉寺丞某,公考也。公讳某,始字损之,年十七,以文干张公咏,张公奇之,改字公舜良”。同年曾巩为王益作的《墓志铭》卷首则称“王氏其先太原人,世久迁徙,而今家抚州之临川。公讳益,字舜良。曾祖讳某,不仕;祖讳某,以子故赠尚书职方员外郎;考讳某,以公故,即其家拜卫尉寺丞……子男七人:曰安仁、曰安道、曰安石、曰安国、曰安世、曰安礼、曰安上……”。曾祖即曾祖父、祖即祖父、考即父亲。文中的曾祖:指王益的曾祖父王廷辑,祖:尚书职方员外郎即王益的祖父王明,考:卫尉寺丞即王益的父亲王用之。人们谈先祖,往往讲祖宗三代,谈到曾祖即可,曾巩此文王安石肯定过目过,文中讲述的事得到王安石的确认,也就是说王益的曾祖父王廷辑即王明的祖父王廷辑已居抚州临川为抚州临川人得到王安石与曾巩的确认,并为王安石与曾巩记载了下来,这就有力地否认了"王明为抚州盐埠岭王氏一世祖"之说。曾巩画出的这四代吊图为“王廷辑一王明一王用之一王益”。两文也明确地告之了后人王安石家族为太原王氏而非三槐王氏。曾巩长王安石二年,即是王安石的好友,又是王安石的亲戚,曾巩家与王安石妻子吴琼的祖父吴敏是亲上加亲的亲戚,吴敏既是曾巩的姑父又是曾巩的大舅舅,曾巩对王安石的家庭情况了解甚深,其语当真。
    根据宋高宗绍兴辛未(1151年)朱熹的《三槐王氏世宦年谱》的记载,可以得出三槐王氏世系吊图有“王乾一王言一王彻一王祜一王旦一王素”,王乾生于唐宣宗已巳(849年),封许国公;王言生于唐懿宗庚寅(870年);王彻生于唐昭宗景福壬子(892年),封鲁国公;王祜生于梁贞明乙卯、卒于宋雍熙甲申即(919一984年),封晋国公,三槐王氏始于王祜,王祜手植三株槐树于庭院;王旦字子明,生于周显德四年、卒于宋天禧元年即(957一1017年),宋真宗时期宰相,卒后官赠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文正”;王素生于宋景德四年、卒于熙宁六年即,(1007一1073年)字仲仪,又字朴夫,历任屯田员外郎、御史中丞、龙图阁直学士、许州知州、澶州青州太原等知府、后转工部尚书,生子九:厚、固、坚、巩、本、硕、凝、常、奥。卒后谥号“懿敏”。王素、王旦等人的官职、赠官、谥号等与王安石、曾巩等文章记载的王益的父亲、祖父等人的官职及赠官等无任何相联之处。王明生于后晋天福癸卯(943年),卒于宋祥符壬子(1012年);王用之生于周世宗显德已未(959年),卒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王益生于宋淳化五年(994年),卒于宝元二年(1039年)。王益的父亲、祖父与王素、王旦生辰不符,更为关键的是王益长王素十三岁,根本不可能是王素之子,显然是挂错先祖,他们的先辈已先期在寻根问祖、认祖归宗等方面犯了知识性和原则性错误,也误导了后人。
    王安石家族成员村庄古代有相当部分误挂三槐堂下有诸多原因。一是王安石改革在宋时遭很多权贵包括太后、司马光等等的强列反对,王安石逝世后,王安石家族的政治地位在宋朝及后续朝代中急剧下降,其家族甚至遭迫害,一部分家族成员迫于政治环境与压力而误挂。二是战争因素,王安石故里一临川县明珠峰西侧下上池村在宋元明清诸朝末期的战争及民国时期,有大量人口外迁,特别是宋末与元末,人口外迁犹为严重。上池王安石家族因战乱等原因大量外迁,外迁族人建新村后的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数百年再来修谱,人们对先祖早已记忆模糊,甚至缺失对先祖的记忆和记载,先祖的一些事在信息不畅的古代就可能出现谱中的误差;同时由于大型战争也会造成旧谱因战火而被毁,关于先祖也就失去了记忆记述与记载传承的根基。三是王旦为宋真宗时期的宰相,为政时不及宋仁宗时宰相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及宋神宗时王安石的“熙宁变法”一样触及权贵的根本利益,所以在朝廷正史中,王旦的政治地位及形象高于王安石,挂三槐王氏之下易于被人们接受。四是王益的第十一世祖为若辅,王素的第十余世祖为若弼,若辅与若弼为亲兄弟,王其康生子二:若弼、若辅,这或许容易使人们把王益误挂于王素之下,但事实是王益长王素十三岁,不属三槐王氏之列。五是自古以来人们看待族谱的自我封闭心态。人们总是认为自己旧族谱上记述都是正确的,有错的都是别人的族谱,并且自已的祖谱不可外宣外传。这种态度就使得既使是同一宗祖世系内亦缺乏沟通与交流,甚至狂自尊大,乃至于是错误的记述亦或伪造的族谱而后人缺乏修改的勇气与信心。浙江宁波有王氏旧族谱伪造其先祖为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基,一个完全乌虚有的人物;江西上犹县黄埠王氏仍挂在根本不存在的王安国的儿子元淮之下,王安国于宋熙宁七年(1074年)逝世时王安石写有《王平甫墓志》,其中记载“君临川王氏,讳安国,字平甫,赠太师中书令讳明之曾孙……妻曾氏,子:旊、斿……旊、斿亦皆嶷嶷有立”。王安国逝世时,二个儿子都已成人,王旊字元钧、王斿字元龙,根本没有第三子,上池村五世祖王斿这辈兄弟二十四人亦无元淮此人。宋朝陈师道写有《送元钧贬衡州并寄元龙二首》,王斿为苏东坡的学生,苏东坡写有《王元龙治大风方》,其开篇即语“王斿元龙言‘钱子飞有治大风方,极验,常施于人’”、苏东坡的好友秦观即秦少游亦写有《送元龙赴泗州粮料院》。上池明崇祯十三年《上池王氏族谱》记载“旊字元钧,子一:朴,子孙居金陵”、“斿字元龙,登进士,官刺史,葬金邑后村,子一:仪俊。仪俊,讳标,字椿”(注:金溪后村在上池南四里处)。江西鹰潭、余江及湖南等地有王氏挂靠在王安仁名下,然而王安石在《亡兄王常甫墓志铭》中已明确指出王安仁无儿子,其文有载“先君姓王讳益,官世行治既有铭。先生其长子,讳安仁,字常甫,年三十七,生两女……然则先生之无传,盖不憾也”,这些或许是另一种形式的修谱时伪造先祖而傍名人现象。
    清明时节本应是尊祖祭祖的日子,修谱亦应是记述先祖伟绩、记载家族蕃衍历史的行为。而挂错先祖甚至伪造先祖,则尊什么祖?祭谁的祖?在信息交流频繁而方便快捷的今天,须摒弃旧有陈旧之观念及杂念,尊重历史事实,修正前人之错误,有错必究,做到真正尊祖敬宗以达修谱之意!
 
                作者:抚州市东乡区红星中学 王小斌  电话:15779108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