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陪家门寻亲记

二0一八年二月十五日这天是农历丁酉年除夕,吃罢年夜饭,我到街上看了看夜景,就回到家里,坐在火炉旁守百岁。深夜十一时许,手机上响了一声微信提示音,我赶忙打开一看,是我们郧阳龙头王氏家亲群里一个昵称“山人”的群友发来的微信,打开这条语音聊天,只听对方说:“我是王贤成。”
我便用文字聊天告诉他我的姓名和住址,并问他:“你是哪个王贤成?”
他说:“我是白桑关街上王贤成。”
我知道有几个重名叫王贤成的,但未曾听说过白桑关街上有个王贤成,我们便继续对话:
“你是怎么进到我们这个群里的?”
“是王有娃(贤林)拉我进来的。”
“你从哪儿搬到白桑关街上的?”
“我是从两步沟搬来的。”
“哦!你们是从刘洞搬到两步沟的吧?”
“不是,我们是从白沟就是你们白竹沟搬到秀峪沟,然后又从秀峪沟搬到两步沟的。”王贤成还说了他们上几代人的名字,和我们的派行完全一致。
我说:“我们是家门,你还比我高一辈。二00八年我们龙头修谱时我把户头儿全部查清了,没有一户搬到两步沟,会不会你们是从白竹沟蛮子营王家搬到两步沟的,等我日后查一查。”
他说:“行,能富,谢谢你!我等着你的回音。”就这样聊啊聊,我俩一直聊到凌晨四点多,实在太困倦了,相互道了声“晚安!”,便进入了梦乡。
正月初二早上,我从电话里给家住郧阳区白桑关镇白竹沟村四组蛮子营的长者王忠正(年近八十岁,比我高三辈,当过多年的大队书记)拜年,双方互致新年问好后,我问他:“太公,请问过去有没有从你们蛮子营王家搬到高原村两步沟住的?”
忠正老人说:“从我这里搬到别处住的我都知道,但是没有搬到两步沟住的。”
我又问:“你认不认识两步沟王家这支人?”
忠正老人回答:“咋不认识,七十年代我参加大公社组织的生产大检查到过这里,还在王义朝家里吃过饭。”
我继续问:“你知不知道他们是从哪儿搬到两步沟的?”
忠正老人回答:“他们是从刘洞搬去的。”
我再问:“刘洞什么地方?”
忠正老人说:“那我就不知道了。”
我记得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因遭受自然灾害粮食不够吃,两步沟王家一行二人到河南省淅川县买红薯干,返回路经我的家乡白桑关镇龙头村时天已快黑,到我们家借宿,我爹问他们是哪里人,姓啥名谁,那两人说他们是两步沟的,并说了姓名,一个叫王忠X,一个叫王义X(那时我才上十岁,时间也太长了,记不准名字了)。我爹一听热情地说道:“嘿,那我们还是家门哩!真是稀客,就在我这儿住下”。说罢让我妈烧火做饭,他们继续说话,我爹问他们老家是哪里的,他们说是刘洞的。这件事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加上王忠正也说两步沟王家是从刘洞搬去的,看来而今居住在秀峪沟和两步沟的这支宗亲大有可能就是从刘洞迁来的。
我把这些情况随即从电话上告诉了王贤成,贤成说:“我年轻(四十来岁),说不清,你能否跟我一起到秀峪沟见见我二爹王义祥,或许他知道我们的老家在哪里。”
我说:“可以,那就抽个时间去一下。”
正月初四下午,王贤成开车到县城接我,晚上到了秀峪沟王义祥家,王义祥的幺弟王义昌从两步沟也赶到了这里,王义祥的儿子王贤国也在家,饭前饭后我们聊了三、四个小时的家常,王义祥今年整整八十岁,我便同他聊起迁徙经过,他说:“我们来的第一代人是全字辈弟兄俩,一个叫王全啟,一个叫王全才,至于我们是他们中哪个人的后代,现在也说不清了,初来时我们住在秀峪沟叶家庄(今白桑关镇秀峪沟村五组),后来又搬到两步沟(今白桑关镇高原村六组),第二代是忠字辈有弟兄三个,分别是王忠成、王忠义和王忠元,我是王忠成的次子,我们弟兄六个,大哥和三弟、四弟已经去世,我成人后招亲到现在的秀峪沟六组,其他弟兄和侄儿们都还住在两步沟,我们这支王家现在已有十几户。”
我接着问他:“你知道你们是从什么地方搬到秀峪沟叶家庄的吗?你去过你们老家吗?”
王义祥回答说:“我只是听说过我们是从白沟搬来的,但是从来没有回过老家白沟。”
我紧接着又问他:“你知道白沟在什么地方吗?”
王义祥回答说:“我不知道白沟在哪儿。”随后我又问了王义昌、王贤国和王贤成,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不知道白沟在哪儿。
白沟到底在哪儿呢?两步沟王家的老家到底在什么地方呢?我琢磨了好几天,反正不在白竹沟龙头和蛮子营,很可能就在刘洞镇一带,怎样才能找到白沟呢?百度了地图没有发现,问了几个熟人他们也不知道,亲自到刘洞去找吧,那么大的地方,上哪儿去找,思来想去,突然茅塞顿开,为何不找找王忠升(中华锹溪王氏宗亲联谊总会副秘书长)宗亲呢?他是刘洞江峪人,在刘洞教过书,十分热心家族事业,,或许通过他能找到白沟这个地方,于是我就从电话上找到了忠升太公,向他讲明了情况,他说:“我知道观沟那里有个三岔,原来有支宗亲,现在有没有人就不知道了,但我可以找人打听打听。”
大约一周后,忠升太公打来电话,他说:“我通过一个在武汉工作的王柏林问到了这个地方,白沟在观沟三岔附近。三岔住有几家王姓,还是王柏林的家门舅舅。有个叫王义茂的,他最后一个儿子王贤礼去年去世了。年轻人都住在十堰市和郧阳城,一时联系不上,你们不妨去找一找。我退休后在江西这边照看孙子,一时不能回去,不然我会陪你一起去找”。
我连忙说:“我的秘书长大人别客气了,您给寻找到了这么重要的线索,我还得好好感谢您呢!”
忠升太公说:“都不客气,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你还是锹溪王氏联谊总会副会长,这么尽力帮助宗亲,我也就理所应当了,祝你帮他们寻找老家和老家的亲人圆满成功!”
忠升太公还特意交待:“你们最好在清明节前去,那时候他们回家上坟的多,好找人。”
忠升太公又交办了一件事:“你见到观沟三岔宗亲后留心问一下,他们是不是把爹叫叔,把妈叫婶,如果是的话,张婆沟王家王肇兴的后代中可能有搬到观沟住的。”
说到观沟,我想起了阳新县编修的家谱分迁录中有迁徙到观沟的宗亲,于是翻开家谱一看,上面果真有自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间从王文祠迁至郧阳府官沟保张家山(现为观沟张山)的十七户王氏宗亲,有隆字辈、文字辈和武字辈,与锹溪老派完全一致。我当即拨通了阳新县王氏宗亲联谊会会长王义宽的电话,问他王文祠在哪里?义宽会长说: “王文祠就在阳新。”
我又问他: “王文祠属于哪个君祖的后裔?”
义宽会长回答:” “君济公的后裔。”
忠升太公提供的线索太重要了,于是我很快告诉了王贤成和王贤国,他们也很高兴,约定近期专程前往郧阳区刘洞镇寻找他们的老家白沟,拜见老家的亲人。
观沟这个地方,我在任县公安局长和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时都曾经去过。观沟有下观、上观和观沟垴,过去统归刘洞区管辖,下观和上观在1975年撤区并社时划归黄柿大公社管辖,现归南化塘镇管辖。观沟垴仍归刘洞镇管辖,至于白沟可能是个小地名,我没听说过。
四月二日上午,我和王贤成从郧阳城出发,到达黄杮坪庙堡时请了个叫王新国的朋友当向导,驱车直接来到官沟三岔。下车后看到路边有几个农民在架设自来水管,我便问一位有六十来岁的农民: “请问你贵姓?”
那人答道: “免贵姓张。”
我接着问道:“请问这儿叫啥地方?”
老张答道:“这儿是刘洞镇程营村五组,小地名叫观沟三岔。”
我又问道:“我们刚过来的那条沟叫啥地方?”
老张答道:”叫白沟,是程营村四组。”
我继续问道: “白沟有没有姓王的?”
老张答道:“没有一户姓王的。”
我再问道:“三岔里边叫啥地方?”
老张答道:“叫张山,是程营村六组。”
我再问道:“你们这里有没有叫张家山的地方?”
老张答道:“那里以前叫张家山,现在叫张山。”
我接着又问道:“张山有没有姓王的?”
老张答道:“现在这个组只剩下两三户,其他户都搬走了,没有姓王的。”
我紧接着又问道:“三岔的住户有没有姓王的?”
老张答道:“有,全字辈的、忠字辈的都走(逝世)了。义字辈的叫王义茂,也走好多年了,王义茂的三个儿子也都走完了,现有的就是德字辈弟兄八家了。”
我说:”你咋知道这么详细?”
老张说:”我们是祖祖辈辈的邻居, 他们来的先祖有个叫王隆虎,发家后盖子几间卧砖上顶的青砖房子,又过了些年他搬走了,房子卖给我们张家了。”
我紧跟着问他:“那王隆虎搬到什么地方了?”
老张说:“我不知道。”
我说:“那德字辈的住在哪儿?”
老张指了指对面说: “王德国就住在那个平房里。”
尔后我们向前走了不到一百米,就到了王德国家门口,一看门在锁着,问了邻居家,说他媳妇在菜园里,喊了几声,女主人回来了,然后她又把王德国叫回来。我们进门坐了下来,相互介绍了名字,我问王德国:“你是哪一辈的?你老太爷、你爷、你父亲叫啥名?你儿子是啥辈份?”
德国答道:“我只知道老太爷是忠字辈,但不知道名字,爷叫王义茂,父亲叫王贤胜,儿子是定字辈。”
我说:“你老太爷、爷、父亲和你儿子的辈份都对,你应该是能字辈,怎么取名德字辈呢?”
德国答道:“我知道派行用错了,我们这儿跟江峪、南化盐坪沟都是这样取名的,他们说能字不好听,又不好取名,所以就把能改成德了。”
我说:“大错特错,锹溪老派四十辈中能字辈前面有德字辈,你们能字辈取名德字辈,那不成了老祖先了,这可是天大的笑话。”
德国说:“不行我们改过来”
我说:“那倒也没必要,户口本、身份证、存款折都用成了这个名字,已经既成事实,你怎么好改?以后修家谱时作个说明就行了,再就是以后给孩子们取名时要用锹溪王氏的统一派行。”
说到这里我们慢慢切入了正题,王贤成问道:“德国,你知不知道我们是从你们这里搬到两步沟的?”
德国说:“我可知道,你们是全字辈搬到秀峪沟,又从秀峪沟搬到两步沟的,我爷和我几个叔(他们这里把爹叫叔)都去过两步沟,这几十年家家户户事情多,加上家族观念越来越淡薄,相互都没有来往,我叔娃(小爹)年前去世时还说过叫我们今后到两步沟走动走动,别断了来往?”
听到这里,贤成和贤国同时站起身来,握住德国的手,兴奋地说:“我们终于找到老家了!见到老家的亲人啦!”
德国继续说:“现在国家政策好,我们堂兄弟八家,七家都在外地打工挣钱,已经有五家搬到十堰市和郧阳城安家了,我是精准扶贫户,近期就要搬到杨溪铺镇刘湾村香菇小镇住,这里只剩下德军弟一家了,可能再过几年我们都要离开这里,你们今后也只有到别的地方见我们了。”
这时,德国的堂弟德军也来了。我拿出带来的家谱,指着分迁录问德国和德军:“你们这里清朝时叫官沟保张家山,有从阳新王文祠迁来的十七户王家,现在发展有好多户?”
他们说:“官沟这一块儿就我们堂兄弟八家,张山原来有几户姓王的,但是和我们的派行不同,白沟没有住过姓王的”
我接着问:“你们是否知道有从你们这里迁往外地住的?”
德国答道:“我只知道有从我们这里迁到河南老北山的,没听说有迁到别的地方去的。”
我又问:“迁到老北山的有没有具体位置?你们和他们有没有联系?有没有认识的人?”
他们俩答道:“不知道具体位置,也没有联系,更没有认得的人。”
官沟三岔这个地方,包括张山和白沟,是个山沟地带,没有水源,土地不多,山上乱石窖,植被不算好,近些年来这几个组的人家好多都迁到外地了。我在想,就是这么个地方,清朝政府竟给这里派迁了好多户外乡人,叫人家怎么在这里生存,难怪多数外来户又纷纷迁走了,姓王的仅剩下王义茂一家坚守在这里,繁衍到现今的八家。
经过详细询问,他们这支宗亲过去既没修过家谱,也没给先祖立过碑,前辈们一代一代都离世了,后来的晚辈们对家族的事情也不太重视,以致造成如今的局面,孩子们不按派行取名,各地的家门也不相互来往,问其祖籍和家族变迁史一个个大眼瞪小眼。我一再提醒他们:你们秀峪沟和两步沟这支宗亲已经找到老家了,见到你们的亲人了,这是件喜事,值得庆贺,你们今后要经常来往,越走越亲嘛!同时,你们还要想方设法找到迁往其他地方的宗亲,尤其是河南老北山那支宗亲。德国、德军和贤成、贤国一致要求让我跟他们一起去河南,我毫不推辞地回答:“行,你们定时间,我一定陪你们到河南老北山找到那里的亲人。”
眼看时值中午,向导王新国催着离开三岔到他家吃午饭,王德国说啥不让走,他媳妇从厨房跑出来说:“我把饭都做好了,你们往哪儿走,走了可对不起人。”盛情难却,我们愉快地用完午餐,一路欢笑回到了郧阳城。
当天晚上,已是夜深人静,我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觉,一直在为到老北山寻亲的事思考着,老北山范围很大,上哪去找那支宗亲?忽然间我又想到了王忠升,拨通电话后忠升太公说:“能富有事请讲。”
我说:“我今天和王贤成一起到了官沟三岔,找到了他们的老家,再就是请您问一下王柏林,看他知不知道河南那支宗亲住在老北山哪个位置。”
忠升说:“可以,问了以后回复你。”
四月三日晚上,忠升来电话说:“王柏林知道这个地方,在河南省西峡县西坪镇后塘沟村,住在这里的义字辈还是他亲舅舅。”
当晚我就把这一情况告知了王贤成和王贤国以及观沟三岔的王德国,让他们确定下河南的时间。
四月四日中午,住在郧阳城的观沟三岔宗亲王德成来到我家,带了一张家谱,我过目一看,是复印的锹溪王氏八十字派行,我问他从哪儿来的?他说是前几年老北山王家送来的,我又问他是谁送来的,他说不知道 ,是他叔娃王贤礼传给他的。我说准备近几天到老北山找那支王家,你能否一起去,他说可想去,就是老板不准假去不成。
四月五日下午,王贤成来电话说:“晚上我开车进城接你,明天上午下河南。”
我说:“可以,你把王贤国叫上一起去,我来找观沟三岔的,叫他们也去个人。”
四月六日一大早,我找了王德成,他说王德国身体差出不了门,找一下王德军看他能不能去,过了不到十分钟,王德成电话来了,他说王德军在鸡子岭店子坪舅舅家,同意去,王德军说他表姐也在店子坪,家住西坪镇,离后塘沟不远,能否把她也带上,我说当然可以,这岂不是现成的向导吗!
四月六日这天,春光明媚,风和日丽,我和王贤成清早从郧阳城出发,来到白桑关,接王贤国上了车,吃了点早餐,然后又到鸡子岭接王德军和他表姐上了车,在德军表姐的指引下,我们连一点弯路也没走,顺利到达目的地——河南省西峡县西坪镇后塘沟村二组。下车后,很快问到了王家,走到王家门口,有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迎了上来,问我们是从哪儿来的?王德军说:“我们从湖北郧阳刘洞镇观沟三岔来的。”
那人说:“我叫王贤敏,我们这里的王家就是从你们三岔搬来的。”
贤敏指着德军问:“你叫啥名字?你叔叫啥名字?”德军答道:“我叫王德军,我叔叫王贤礼。”
贤敏又问道:“你爷是不是叫王义茂?”
德军答道:“是的。”
德军反问了一句:“你怎么知道我爷叫王义茂?”
贤敏回答说:“前几年我给你们三岔送家谱,听你叔说的,你叔还好吧?”
德军答道:“我叔去年已经走了。”
之后,我和贤成、贤国都自报了名字。我问贤敏叔:“你们是哪一辈啥时候迁到这儿住的?”
贤敏叔答道:“我的爷叫王忠良,听我爹说我爷这辈儿大约在1940年左右迁来的。”
我又问道:“这几十年来你们这儿发展了多少户?”
贤敏叔答道:“我爷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叫王义德,是我大叔,我叔叫王义祥,我大叔生了四个儿子两个姑娘,我叔生了五个儿子,加上德(能)字辈的现在一共有十来户吧。”
然后我们又问了问他们这里的人文和生活状况,贤敏叔说:“我们这里是穷地方,不过有几户的孩子还把书读成了,有在北京工作的,有在西峡县城工作的,其中一人叫王贤亮,现任西峡县国税局副局长,还有一人叫王磊,德字辈,在西峡县牛奶厂当会计,其他多数户都搬到县城和别的地方住了,目前这里只住了我一户,我是精准扶贫户,政府正在盖房子,过不了多久我也要搬走了,这里的王家院也就成了历史了。”之后我们相互交换了手机号码,吃了午饭,告别贤敏一家老少,离开了后塘沟。
我们本来是要直接回湖北的,刚走出后塘沟,王贤国提出来一次不容易,能不能到西峡县城见见那几个宗亲,或许还能获取更多的信息。我说是否先从电话上取系一下,人家欢迎我们就去,不欢迎就算了,王贤国拨通了王磊的电话,说明了意图,王磊说:“你们快来,我不在家,由我父亲接待你们。”
随后王磊把他父亲王贤明的手机号码发给了我们,于是我们就驶入312国道,前往西峡县城。到了县城,与王磊的父亲王贤明取得了联系,贤明让我们在一家酒店门口等候,不一会儿他骑着摩托车来了,他从前面领路,把我们带到了他家里。接着他给王贤亮拨通了电话,过了半个小时,王贤亮急匆匆地来了。我们相互自报了名字,互致了问候,便侃侃而谈起来。官沟三岔、两步沟、后塘沟三支亲人本是从一个锅里分出来的,今天相聚在西峡县城,血浓于水,皆大欢喜,大家的心情无比兴奋,难以用语言表达,人人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餐桌上,能喝酒的推杯换盏,不能喝酒的以茶代酒,很是尽兴。晚饭后大家继续交谈,合影留念,十分融洽。我见时机成熟,便向他们提出了三条建议,一是寻根问祖,找到上源。从目前的情况看,你们的祖籍有可能在湖北省阳新县王文祠,系君济公后裔,也有可能是从刘洞江峪搬来的,祖籍在阳新县清夫祠,系君朋公后裔,这件事难度大,力求搞准确,不能归错宗。二是为先人刊石立碑,永久纪念,尤其是在已知最早的先祖碑文上要把迁徙经过叙述清楚,以流芳百世。三是将你们这支王氏族人的家谱编修出来。尔后我又给他们讲述了我们郧阳龙头王氏家族是怎样到湖北阳新、大冶、鄂州以及江西德安锹溪寻根问祖的,怎样修缮落业祖兴汉公墓园的,怎样编修郧阳龙头王氏家谱的,大家听的津津有味,一致表示赞同我提的几点建议,并说:“能富,这几方面你都有经验,我们做的时候你可要多加指导啊!”
我说:“没问题,到时候我给你们当顾问。”
我一看墙上挂钟,时针已经指向了夜晚十点,我说:“不早了,我们该起程了。”
贤亮和贤明听我们说要走很不高兴,实意留我们住下,我说:“大家明天都有事,还是回去吧,西峡这个地方山好水好人更好,尤其是你们这些宗亲这么热情,以后我们还会聚首的。在这里我衷心地祝愿你们人丁兴旺,财源茂盛,人才辈出,光宗耀祖。”在这热烈的气氛中,我们恋恋不舍地告别了西峡的宗亲,踏上了返回湖北郧阳的路程。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 君津公后裔:王能富
二0一八年四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