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传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家传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崔氏家传文化体系的传承以及对社会的影响来说明家传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古代,文化源于家传,文明播于社会。人类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就会寻求克服解决的办法,追求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自然而然的会形成行为方式上的进步和意识形态的进化,这些进步、进化的薪火相传,就构成了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在部落时代的家传文化。

家传文化也是中国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也是重要的内容。在古代家国同构的时代,还是主要方式。因此,家国一体,及文化一体。《诗经·小雅》说: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有家国一体、文化一体的思想。家国一体、文化一体现在看来,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崔氏源于姜姓吕氏,崔氏的家传文化源于太公吕尚,甚至源于远祖颛顼师太岳伯夷父和尧舜时代的四岳伯夷,成于齐丁公的教化及得姓始祖崔季子及其子孙的传承与发展。在先秦时期逐渐形成崔氏家传文化体系。崔氏文化的家传思想,不光影响崔氏家族,更多的影响了社会、影响了整个民族的文明进步。每一项都有丰厚的内容以及有传承人、传承家族,形成了整个崔氏文化的体系。就其内容看,在西周之前,主要以家传的方式集中体现在太公吕望身上,其思想有二个方面,一是《太公家训》为代表的家传思想;二是《六韬》为代表的天下治理思想与兵家思想,其中与天地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亦成为道家的思想先驱。

崔氏形成于西周早期,因为是贤人的后裔,又是齐国的贵族,所以有自己的家传之学。在长期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家传之学,影响到了社会,也成为了国家之学。崔氏的家传文化包括家学与家风两大部分。

一、家学:家传之学

近代以来,我们都去上公共学堂,没有了家学。在古代,中国的教育是以家学为主的,世家大族都有自己的学堂或者入痒序教育族人、子女。考秀才,就是汉代以来典型的家学学子仕进的主要方式。那时,各家的学堂,都有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理念,各有选定的教学内容、教材。正因为这些家学教材选取的不同,教育理念的不同,也就造就了不同的世家风范和人格向度。崔氏家学造就了什么样的人才,将在下面重点讨论。

崔氏的家学,包括经史典籍、礼学礼法、书法绘画、天文星象、医学等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农家学说,魏晋以来还融入了佛家的思想文化。

二、家风:就是家传思想

思想修养于内,而表现于外时,即形成家风。传承的主要方式是家规、家训、家法等。家训,主要是劝勉、训导、提倡,比如,勤耕苦读、见贤思齐、公德勿违、国法勿犯等,不具有强制性,是教育子女、族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还有为人处事的态度、方式等,能够成就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与外在形象。而家规、家法,却是家族的大法,相当于社会的法律,有的就采用了社会法律,一旦触犯,就要受到家法或者法律的制裁。崔氏的家训、家规、家范历代都被世人誉为成就世人礼仪的范本。

三、崔氏家传文化的形成及其传承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崔氏家传文化是一个体系,这里主要介绍主体。

1、季子让国形成的“让”文化

崔氏是西周早期太公吕望嫡孙季子让国,食采崔邑形成的。季子的家传文化理所当然地继承了太公思想和其父齐丁公的思想。而季子以“让国逊位”形成的以“让”为核心的思想文化,就是崔氏家传文化的思想核心。让文化在中国是很早就有的,是以“让”为核心的思想文化体系,而不是孤立的讲让。在春秋时期孔子儒家提倡的温、良、恭、俭、让,称为“五德”,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是建立在具有温良恭俭思想素养的前提的,只有具备了温良恭俭、宽仁厚德之美德,才会有让的举动。可见,季子让国的思想不是那么简单的,而是具备了中国传统五德的人格素养,应该是具备了中国传统的君子人格的。这一点,在《论语》中就记载了孔子对周文王的伯父太伯、仲雍“至德三让”的极高评价。在崔氏十房之一的鄢陵房唐朝崔义直六子名字中亦可以得到应证(知悌、知久、知俭、知让、知温、知逊)。

崔氏让文化的家传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崔氏的远祖四岳伯夷,在尧舜时代,四岳就是五大贤臣之一。尧晚年想让位于四岳伯夷,伯夷推荐了舜。

让表面上看是一种谦和宽厚的行为,在仁德内修方面则表现出了“当仁不让”的最高修养。中国文化中,谦和、谦让是连在一起的,先有谦,才有和与让。在《易经》中,谦卦是六十四卦中唯一一个每个爻都是吉的卦,其中爻辞曰:鸣谦,贞吉。意思是说:谦德广闻,能谨守正道而获吉祥。也从中看到谦卑是最高的处世为人之道。

2、帝师文化

帝师文化,不是自己当帝王,而是教导、辅佐帝王成就大业。

炎黄之后,太岳伯夷父就成为颛顼帝师,到尧舜时,仍然为秩宗,掌四岳。尧晚年要让位于伯夷,伯夷举荐了舜,尽心掌管四岳祭祀,敬天尊道,协助大禹治水取得成功,被封吕国。

西周初期,太公又成为周武王的师傅,尊为“师尚父”。周文王封“太公望”,辅助周文王取得三分天下有其二。伐商成功后封为三公之一的太师。后人记载了太公和周文王、周武王纵论天下治理、研究用兵打仗的思想体系,形象成《六韬》。以及后来由崔广(黄石公)传承的《三略》、《素书》。成为崔氏家传文化的主干部分,也成为中国文化的主体。

周成王时,齐丁公为虎贲氏,迎立康王继位,春秋时期,崔杼扶立齐庄公、齐景公成为齐正卿。后汉的崔林位列三公、崔琰辅佐曹丕,成为文帝师傅。北朝崔宏、崔浩辅佐拓跋鲜卑成就大业,相继被封为白马公。唐朝崔琳为中书舍人、太子少保,等等。

从上面可见,崔氏文化体系中的帝师文化亦为家传文化的重要部分。

3、宰相文化

崔季子食采崔邑,其子孙世代为齐国的公卿,为齐国的发展、壮大以及齐文化的形成作出重要贡献!直到春秋时期的崔杼事件,崔氏离开齐国,到了鲁国、晋国继续发展,也是士大夫。秦朝崔意如被封东莱侯,二子崔业、崔峰承父业,汉初袭为侯,为清河、博陵二郡望始祖。后汉至唐朝时期成为宰相世家,只唐一朝,出宰相27人之多。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时期,朝廷用人看重门第,那时候,崔氏作为天下第一高门大族,受到各国或者政权集团的重用,成为宰相世家。更有南宋崔与之,数辞宰相诏书之清廉雅洁,被文天祥称誉为“盛德清风,跨映一代”。中国的宰相文化中,有着崔氏浓重的一笔。

4、家传文化中礼仪、礼法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崔氏家族也是传统礼仪、礼法文化的保持者和传承者。尤其在北朝时期,五胡乱华,武装割据,中原文化遭到严重的破坏。此时,世家大族保持着、或者承载着中国的传统礼仪礼法。西晋八王之乱之后,北方马背民族进入中原称王,必须依靠这些世家大族的支持与辅佐。崔氏家族是广受追捧的家族之一。同时,帝王家多有聘取崔氏之女者不为少数,一是政治联姻;二是为了带来世家大族的家学及礼仪风范。北齐娄太后(娄昭君)为其子博陵王高济纳黄门侍郎崔㥄妺为妃时,敕操办婚礼的中使曰:好作法用,勿使崔家笑人。可见,帝王家对于世家大族礼仪、礼法文化的重视和尊重。而隋朝位高权重的左右扑射杨、赵两家却不惜重金迎娶易州刺史崔儦之女,更看重的是崔氏家族的文化地位。世家大族的礼仪礼法及其价值观、伦理观被社会世人所认同,可以认为,其时崔氏家族的礼法文化亦成为了广泛的社会的文化。

5、崔氏家传文化中的孝文化

儒家认为,孝乃德之本与。季子让国,温良恭俭、宽仁厚德,本来就是最大的孝行。其思想、行为被子孙效仿、传承,形成崔氏家传文化中的孝行文化,惠及后世。北朝的崔宏、崔浩父子亦以孝行传家。道武帝拓跋珪登岭抚民,适遇玄伯(崔宏字玄伯)扶老母登岭,深受感动。其子崔浩在父亲病重期间,剪爪截发,夜于庭中仰祷斗极,为父请命,求以身代,大有周公“金藤藏书”之风范。唐朝崔陲生六子,一为宰相,其余五子都在朝中高就,兄弟同居一宅。唐宣宗叹曰:崔郸(崔陲次子、宰相)家门孝友,可为士族之法矣,并敕书“德星堂”。崔氏这些家传孝行文化,又集中体现在唐朝山南西道节度使崔绾(号山南)家中。其祖母唐夫人用乳汁喂养掉牙的曾祖母长孙夫人,成就“乳姑不怠”之传世佳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二十四孝之一。

6、史学、文学为传家之学

崔氏是典型的文化世家,由于保持着文化的地位,所以也保持着政治的地位。

汉代崔骃、崔瑗、崔寔、崔烈祖孙三代 都是著名的学者,《后汉书·崔骃传》记载:“崔氏世有美才,兼以沉沦典籍,遂为儒家文林”。《座右铭》是崔瑗所作铭文,全文共20句,100字,抒发了作者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和基本思想,成为传世佳作,影响至今。崔寔一生所著碑、论、箴、铭等著作十类十五篇,其中以《政论》和《四民月令》为代表,故称其为政论家和农家。指导士农工商的生产、生活,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文明进步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北朝崔浩是名满天下的饱学之士,不但是闻名于世的儒道大家,还通晓天文地理,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涉及。崔宏从小就才智过人,被称为冀州神童,是行、草书法的开创者。崔琰是汉代大儒、经学家郑玄的弟子,积累了深厚的经学根底,亦开清河崔氏好学之风。崔鸿著十六国春秋,以有魏晋南北朝十六国之史记。唐朝诗人崔颢、崔护以《黄鹤楼》题诗和《题都城南庄》名誉天下。南宋崔与之是岭南第一个入太学的人。他“开岭南宋词之始”,“菊坡学派”成为岭南历史上的第一个学术流派。宋理宗大书“菊坡”牌匾,以彰其文开岭南学风一派。他的《水调歌头·题剑阁》一诗被毛泽东摹写,现存广州博物馆内。2013年出版的《剑桥中国文学史》用较大篇幅介绍了崔氏家族的文学成就。

7、崔氏家訓

家训、家规是家传文化的重要方式。崔氏家训历代被社会广为学习和推崇、成为社会范本。崔氏家训的渊源是《太公家教》,东汉崔瑗的《座右铭》,明朝崔汲的《家闲》影响广泛,都是很有影响的传世佳作,都对社会产生过极大影响。本文对崔氏家训不作深入探讨,只作为家传文化体系部分论述。

 崔氏文化中还有:清正廉洁文化(崔与之为代表)、民族大任担当文化(崔鸿、崔元、崔斌为代表)、母仪文化(邑姜)、女德文化(郑崔夜绩)等等,这里考虑到时间和篇幅,不一一论述。

上面文化体系中几处都提到了崔宏、崔浩,意在说明崔氏家传文化的体系性,也就是崔氏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是成体系的家族整体传承方式,不同的文化方式,体现在同一家族、或者同一个人身上。其主体文化在隋唐以前,是以儒道并重,受原始家传文化的影响较多,唐朝及以后,更偏向于儒家文化,也融入了佛教文化。这是家传文化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变迁所具有的损益性和变异性。

综上所述,崔氏家传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兼有道家、佛家等文化的综合体系,有传承人、传承家族,不光成就了崔氏的门风、人格,也造就了传世不衰的世家大族形象,同时也惠及社会,创生了民族文化,推动了社会的整体文明进步,在很多方面影响至今。

崔氏人在人格修养方面,也充分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特征,得崔氏家传文化修养者,必成就其君子人格风范;在家表现出了对父母长辈的孝顺、兄弟之间的恭敬、家庭的和睦和成为世家大族对社会产生的示范作用;在国能够箴言直谏和尽心辅弼,以民族大义为重,使得天下兼善。这点在北朝崔宏、崔浩父子及后来的崔鸿、崔光、崔亮、崔休等人身上得到彰显。他们 辅佐北魏鲜卑成就大业南下洛阳以后,说汉话、穿汉服、取汉妻、姓汉姓,使得鲜卑人整体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完成了人类不同民族完美融合的壮举!

四、和谐共生之为道

尊道贵德,和谐共生源于老子思想,道家认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就是说万事万物都可以并存和互育,相互之间各不相同但可以不相损害,中国思想文化体认差异的普遍存在。只有和谐共处,才会共生发展。老子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崔氏家传文化中亦充分体现着这种思想。姜太公在和周文王论及天下治理时就提出:“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的天下大同思想,指导周朝800年,西周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社会。元朝蒙古人以快马利刃杀入中原,又南下屠戮直取长沙时,崔斌机智说服元人,只要开城让地即不杀人的建议,得到忽必烈的认可和赞许。元人进入长沙及南下再没有屠城,长沙人为崔斌立生祠以感恩纪念。古人认为,即使夷狄,只要接受华夏文化,即为中华一族。

人类的历史表明,只要各民族、各文明间能够建立起共同认可的最大化价值观,有共同的命运诉求,承认命运共存共生,人类就会实现和平相处,共同发展。反之,哪里原教旨主义严重,以一种文明独尊,或者排除异教,哪里就不得安宁,战争频发,人民不得安居乐业。

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不齐,原就是事物间的本来情态,差异的存在是事物的本然,不应该成为冲突之源,世界万物因为互为共生而共存。人类从历史上看莫不如此。只要不同文明(民族)间能够友好相处,社会即健康发展、文明进步,中外一也。

《论语》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点,在现在的“一带一路”战略中似乎得到显现。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中国的家传文化同样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姓氏文化的传承、发扬、光大,来和谐家族、和谐社会,凝聚宗亲爱国力量,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也惠及天下,以中国人“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思想智慧,消减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唤醒人类对“文明共性”的意识,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和谐共生的理念,以中国文化的兼容性、普惠性,召慧不同文明的和谐共处,实现世界的永久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