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公故宅兰塘隐

北宋初期位于抚州府临川县延寿乡七十九都明珠峰西侧下的上池村,明朝正德七年东乡建县至今归属东乡管辖,后亦有别称上池王家、上池源里。 江西省东乡县1985年9月26日的《东乡县人民政府文件:东府(1985)字第71号》其《东乡县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有“(乡镇名称)虎形山乡,(文物名称)王安石故里,(地点)上池王家,(时代)宋,(说明)含:1,王安石宅居遗址,‘大跃进’时被拆。……4,荆公钓鱼台、半月塘”,以县政府文件的形式确认了明珠峰西侧下的上池村为王安石故里且其兰塘边曾有王安石的故宅,兰塘中有荆公钓鱼台。王安尚之子王旂自金陵回上池后对王安石的住房进行维修,并将大型阴刻石匾“望重荆槐”置于大门上方,明洪武间《上池基址全貌图》有这两者的标识。此石匾为上世纪80年代上池村民王文清在兰塘边无意中挖出,现保存于上池王氏宗祠内。王安石故宅及其“望重荆槐”石匾是上池村为王安石故里的直接而重要的物证,何也?
槐:从木,鬼(音归),取“鬼一人死身体入土,灵魂归祖庙”之意作参照,表示槐树是“守土树”,是“守望故土之树”,一般栽于村口或庙门前,借“怀”音,以示后人及游子记住村口、庙前的大槐树,以候望游子叶落归根,魂归故里。古时有尊槐之风,槐于古代是吉祥、长寿和官职的象征,故而槐树亦是一种庇荫人的树。槐树为落叶乔木,枝干绿色,羽状复叶,花淡黄色,结荚果,花、果实、根、皮皆可入药,全身为宝。此处之“荆”指荆国公王安石,“望重荆槐”即意为:兰塘边有王安石故宅的上池村是德高望重如槐树般全身是宝的王安石(荆国公)的故土、故里,荆国公这棵大槐树庇佑着上池子孙后代。
明珠峰西侧下上池村为王安石故里不仅有物证,亦有大量文字记载。明朝崇祯十三年的《上池王氏族谱》有一系列的记载,如明朝正统戊午年华盖殿大学士庐陵人杨士奇写的《上池瑶田王氏族谱序》记载“抚之临汝……至五代间,有文大讳简者,奇伟多智,识抚之胜,概属于盐埠,遂辟宅居,为临川一世祖,不再传。而至宋,克明公性忱山水,悦珠峰之壮丽,乃存故宅于府,命子公达堂构其下,公偕侄姓,车从时临焉,名曰:上池,驯至今日,名贤杰士,代不乏人”(注:王安石的曾祖父王明字克明,改字永泰;王安石的祖父王用之字公达);明嘉靖二十九年上池中源族人王怀济写《上池王氏族谱序》记载“宋初,自府治徙于临川上池明珠峰西,其世址也。面挹则荆公山;肘外侧司空坂;西远二里许,则吴、彭二夫人舍产……断自可知者,始一世祖曰简、二世祖曰廷辑、三世祖曰明,驯至于今,无间于贤愚”。
该谱人物世系中这样记载“简:字文大,奇伟多智,遍察堪舆,识抚之胜,概属盐埠岭,遂辟宅居焉,葬曲城山,娶邱氏,生子廷辑”;“廷辑:字瑞昌,赠太常博士,娶杨氏,子:明、正”;“明:字克明,改字永泰,号静节先生……葬灵峰谷东后月塘,娶邓氏,葬刀峰峡,子三:用之、贯之、质之,居明珠峰西上池”;“安石,字介甫……配吴氏,封舒国夫人,葬江宁钟山,继配彭氏,封荆国夫人,葬上池荆公山”。江西省东乡县西江村民国辛巳与余江县坂上王家村民国时期《王氏族谱》、金溪县月塘王家明末《王氏四修宗谱》、余江县水口王家村清朝康熙四十九年《太原王氏五修族谱序》、湖北武穴市王仪垸咸丰十年《王氏大成宗谱》、武穴市中洲同治十三年《太原王氏元泗户宗谱》及四川宣汉昆池王家咸丰十三年《王氏宗谱》皆有这些记载。这些谱序及世系明确地记载了王明的祖父王简为抚州府治盐埠岭王氏一世祖;王安石的曾祖父王明携子王用之迁建临川县明珠峰西侧下上池村,王明为临川上池王氏一世祖。 
谁为抚州府治盐埠岭王氏一世祖?是王简还是王简之孙王明?王安石自己也作了肯定回答是王简。宋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为字平甫的弟王安国写的《王平甫墓志》开篇即语“君临川王氏,讳安国,赠太师中书令讳明之曾孙,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用之之孙,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康国公讳益之子……”,此文中,王安石已画出自已这四代吊图“王明一王用之一王益一王安国等”,那么王明的父亲、祖父居何处?王安石为其叔祖王贯之(王观之)写的《主客郎中叔祖墓志铭》中记载了王贯之的曾祖父(即王明的祖父)居抚州为临川人且卒后葬于临川,该文开篇即云“公王氏,讳某,字某,其先著望太原,而公之曾大考讳某,考讳某,皆葬抚州之临川县”,这里的“考”指逝去的父亲,叔祖指王贯之,王贯之的“考”为王明,大考即祖父王廷辑,曾大考即曾祖父为王简。宋庆历八年王安石为先父王益写《先大夫述》开篇记载“王氏其先出太原,今为抚州临川人,不知其始所以徙。其后有隐君者某,生某,以子故赠尚书职方员外郎”,文中“其先”与“其后”是指两个不同人物,而“其后”隐居他乡的“尚书职方员外郎”即指王安石的曾祖父王明,王安石在这两文中明确地告之了后人:王明的父亲及祖父已先王明而居抚州临川盐埠岭且为抚州临川人。曾巩于庆历八年为王安石父亲王益写的《墓志铭》开篇即语“王氏其先太原人,世久迁徙,而今家抚州之临川。公讳益,字舜良。曾祖讳某,不仕;祖讳某,以子故赠尚书职方员外郎”,王益的曾祖父王廷辑,曾巩文中亦明确记载了王益的曾祖父亦已家居临川,为临川人。
况且王简作为先祖葬临川曲城山也得到王安石的确认,王安石还常以曲城后裔而自居。宋皇祐四年壬辰的清明节,王安石在江宁钟山为父亲王益、长兄王安仁扫墓,触景生情,写下诗《过山即事》,其中有语“曲城丘墓心空折,盐步庭闹眼欲穿”,“曲城丘墓”指临川曲城山的坟墓,此两句为王安石对先祖自太原迁抚州府治盐埠岭,卒葬曲城山的深深怀念。王安石在《上相府书》中亦云“而曲城士大夫为子孙之谊”。王安石的这些记载从根本上否认了今天临川县极少数的王氏旧谱中所谓的王明(字克明改字永泰)为抚州府治盐埠岭王氏一世祖的记述,试问五百年前的王氏族人难道比一千年前的大学问家王安石更清楚自已曾祖父王明的前后几代人物之事?
临川县展坪《竹溪王氏十一修族谱》收录了大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丁未永泰公八世孙琮子通氏谨撰的《临川王氏重修族谱旧序》中有语“天福公又三世,合而计之,实五十二世焉……永泰公为五季中伟人,磊落大志,游览山川,慕其地之善,遂徙于此,故为吾临川王氏之祖,所称一世者”;此谱收录了大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丁未岁十月赐进士出身史部侍郎(应为吏部)同邑李浩德远拜撰的《临川王氏重修族谱旧序》中有云“临川王君讳琮,字子通,乃宣和甲辰进士……按祭法推之当以永泰为祖”;又收录了晋公四十九世孙王天福大唐大历元年(766年)的《初篡王氏世次旧序》;亦收录了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王璞写的《竹溪王氏三修族谱旧序》有述“而盐埠岭之祖永泰公为晋公五十二世之孙,已先自太原而徙盐埠岭”。如此记述大谬也,或后人伪造。王明生于后晋癸卯年(943年),五代即五季结束时王明仅为17岁少年,不可能独自自太原游历而远迁抚州;王明与王天福相距200余年,不是王天福曾孙,王明祖系为“王镕一王瓒一王简一王廷辑一王明、王正兄弟”;宋绍兴二十七是丁丑而不是丁未,丁未为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王子通世系为“王安礼一王防一王仪仁一王仕荣一王子通”,王安礼生于宋景祐元年(1034年),王仪仁生于元丰戊午(1078年),宋宣和甲辰(1124年)时,王仪仁年仅46岁,不可能有成年且为进士的孙子王子通;李浩,字德远,生于宋政和六年丙申(1116年),卒于宋淳熙三年丙申(1176年),先居建昌,迁临川,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擢进士第,《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七》记载了李浩的事迹,李浩是宋孝宗即位隆兴元年癸未(1163年)后升为吏部侍郎的,而非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之前就为吏部侍郎的,《宋史》此卷有载“孝宗即位,以太常丞召,时张浚督师江、淮,宰相多抑之,浩引仁宗用韩琦、范仲淹诏章得象故事,乞戒谕令同心济,兼权吏部郎官”。由此可见该谱中这些谱序全然伪造之谱序,“王明为抚州府治盐埠岭一世祖”严重失真,为后人伪造之词,不足采信也!
江西省人民政府的赣府发(1985)112号文件确认了王安石故里为上池王家村。深得抚州市委市政府支持,市人大主任罗建华主编由市人大常委会与市文化局于2011年联合出版的《抚州古建筑》第90页记载“上池王氏宗祠位于东乡县南部的黎墟镇上池村。上池村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故里”。
然而也就是如今临川县的少数王氏旧谱序的伪造与误载以及上池村的行政隶属变迁,使得民间对王安石故里为上池村仍存疑虑,对人们认知王安石(荆公)家族在抚州临川的起源、发展及迁居状况产生错误,对荆公家族成员村庄寻根问祖造成困惑,亦使荆公故里上池村久藏深山人未识。尊重史实,正本清源,尤显必要。民国壬午(1942年)版《上池王氏族谱》收录了《王安石上池十景诗》,其中有《兰塘钓隐》“宅近兰塘水竹西,钓竿日日占苔矶。每疑弱缕牵云动,不用扁舟载月归。赤鲤有神宁出穴,白鸥无事已忘饥。桐江莫笑羊裘老,曾拜天书下紫微。”王安石晚年淡于政事,上池村千年大隐于世!
主要参考资料:
1,明崇祯十三年、民国壬午年版《上池王氏族谱》
2,各省市县王安石家族成员村庄《王氏族谱》
3,江西省人民政府赣府(1985)112号文件,东乡县人民政府文件:东府(1985)字71号
4,《王文公文集》1974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
5,《抚州古建筑》罗建华主编,2011年江西美术出版社
6,《宋史》
       
作者:抚州市东乡区红星中学 王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