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寒儒王仲师及其后裔

王亢逖  王春兰
王春豫(1876-1938)字仲师,号季达,官名登彪,永春县锦斗镇锦溪村人。清光绪癸未科补弟子生员,福建政法学堂高才生,是永春近代史上一个知名人士。(王仲师系开闽王审知公第三十二代裔孙)。
王仲师品性磊落,豁达大度,嫉恶如仇,胆识过人。他生当浊世,国民党政府横征暴钦,已使百姓苦不堪言;永春县长陈其恩的贪赃枉法,更激起人民之公愤。为此寒儒王仲师联合了十三名秀才(当时对文人的习惯称呼)向省政府当局状告陈的滔天罪行。陈则采取威胁利诱,各个击破的手段,使一些见利忘义的所谓文人朋友纷纷背叛,只剩下王仲师一人孤军作战。为了伸张正义,他毫不动摇,勇往直前,甚至卖掉心爱的女儿以作诉讼费用,终于告倒了陈其恩,赢了这场官司。老百姓为之拍手称赞,也使王仲师誉名重于里而扬于外。
王仲师小时候熟读“四书”“五经”,青年时期则接收新学界的规教育,深研政治,寻找兴邦救民之道。他后来参加国民革命军,是一个较出色的文职官员,1924年被提拔为陆军上校参谋长。1928年又从军界步入政界,任3福建省农民协会筹备主席。他认为国家的稳固关键在基层,于是就在家乡锦斗试办村级自治组织,推行民权民治,不到一年的功夫,锦斗社会安定,竟达到夜不闭门的境地。1934年国民党政府在全国推行保甲制度,派捐派饷,搞以民治民违背了“村民自治”初衷,王仲师急流勇退,从此退出政坛。
王仲师热爱家乡,在其执政期间,兴办了不少公益事业,特别是他与林妙庆共同重建锦斗内街水泥桥(锦玉桥),为当时锦斗内、外街市场经济繁荣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至今该桥仍保持完好。1937年,他已年过花甲,又为锦斗王氏谱事及为永春盲童学校筹集资金。远涉重洋到马来西亚募捐及收集华侨史料。不久突发日寇侵华战争(“七,七”卢沟桥事变)受阻未归。翌年,终因心力交瘁病殁异邦,墓葬马来西亚柔佛昔子挽七枝石之荒郊,坟前仅有一块孤零零的木碑。王仲师生前常对青天发问:“难道水上山中,竟无一块净土?!”谁能料到,这一句话竟成了讦语。锦斗乡为他举行隆重的追悼仪式,国民党元老,中央政府委员宋渊源亲为主奠,灵堂上高挂一幅挽联:
七千里记鼓邮亭,家山何处?
一百日禁烟时节,野祭堪怜!
王仲师曾为自己画像题辞:“骷髅别容”、“道义心膓”的确是切实的自我写照。一代诗家郑翘松先生盛赞他“似寒松”生就乾坤孤直性“。更是对他一生最崇高的评价。
赠仲师兄--调寄貂裘换酒
     郑翘松
斫地狂歌起,尽中他,匿形魍魉,换头傀儡。索把无穷仇恨事,掷付东流逝水。漫怪叹,群儿相贵。生就乾坤孤直性,似寒松,可要葛藤庇?强取柱,君应记。
年来饱受辛酸味,问孝标,利交绝后,索交余几?只有山中麋与鹿,还沥肝胆相示。料无复,翻云覆雨。读到衡州”由鹿赋“,怕近来此辈亦嘟寄。沽斗酒,径须醉。
郑翘松(1876-1955)一名庆荣,字奕向,号芲亭。晚号卧云老人,永春桃城人。清光绪28年举人,宣统元年赴吏部考选而不出任。辛亥革命后,以光复会代表赴南京参加民国开国大典。民国时期,与宋渊源等倡办永春州中学堂。曾任汕头(汉朝报)主笔,《永春县誌》主编。历任永州中鹏翔小学,省十二中学校校长。倡办永春图书馆并任馆长。解放后,当选为永春县各界人大代表,任省文史馆馆员。其著作有《卧云诗草》。
这首投赠词摘抄自《锦斗仙华王氏族谱》。诗人郑翘松与永春锦斗文人王仲师系至交好友,又与其子王世英有师生关系之谊。世英继志修谱,恭请诗人为其先父作传赞,于是诗人即将平时与仲师往来诗书中选录一阕奉赠。


                     摘自《 一代寒儒王仲师及其后裔》
                P1-3页
                2018.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