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三垭王氏两个问题的思考

                                       王维刚
[摘要]:编修《重庆涪州送坪王氏宗谱》过程中,四川马三垭王氏入川始祖鼎公的上源世系及其世传等问题一直存在不同的意见,也是作者反复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作者结合自己修谱的实践对四川马三垭王氏这些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思考与探讨,认为在编修家谱时,始迁祖以上的世系源流,因代远年堙,资料缺乏,宜采用“文化认祖”的原则,基本接近历史,符合逻辑,大家认同就可以了。始迁祖以后的世系传承重其“血缘认祖”考证血缘传衍,理清世系,详录家族传衍历史。
[关键词]:族谱文化  马三垭王氏  问题  思考  文化认祖
1、引论
族谱文化是乡愁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年源远流长是因为有中华姓氏文化的薪火相承。为了弘扬王氏传统文化,理清世系,认祖归宗,我们历经八年,从贵州瓮安寻根到重庆市武隆,又从武隆追宗到川北巴中市平昌县和通江县。我们拜谒了“六行山”祖茔,瞻仰了七百年前的祖宅地马三垭王氏总祠。马三垭王氏是三槐王氏三房旭公之下,以鼎公为入川始祖的一支望族,其裔孙遍及川陕渝鄂黔。三槐王氏就是重庆涪州送坪王氏的“源”和“根”。
“根”是什么?“根”就是历史,历史就是自己的根,自己的精神家园。纵横古今,历朝历代,世系记载概莫能外。远古年代结绳记事,不乏上古帝王之世系记载,殷商时期甲骨文献铭刻成汤王室之生殁年考。从春秋到秦汉,专设机构管理王室家族之世系编纂,始有《帝系》《左传》和《史记》等巨著流传于后。隋唐两朝,从编修皇室玉牒进而扩大到撰修百姓家谱,宋代以后编修宗谱蔚然成风,明清两朝更是高潮迭起,几近形成无姓不修谱之局面。当今神州迈入新时代,寻根热和修谱热,正方兴未艾。由此观之,族谱家乘自古以来就是各姓氏各家族的大事。
《重庆涪州送坪王氏宗谱》二修,系以清同治八年(1869)先祖们创修的一修手抄本(不完整)为基础,经数年的艰辛努力,寻根穷源,搜集资料,考查研究,撰写编辑,终于完成了这一艰巨的历史使命,这真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家族大事。
我们在续修《重庆涪州送坪王氏宗谱》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比如马三垭王氏入川始祖鼎公的上源世系源流如何认定,鼎公何时入川,如何表述鼎公的世传等等。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思考、分析和探讨,以就教于广大同仁和宗亲。
2、鼎公上源世系源流我们是如何认定的?
二O一三年九月底,我们寻根问祖到巴中市通江县三合乡马三垭总祠后,我们手边就有了政芳、尔星、芝星和海先等马三垭王氏宗亲主编四部宗谱。当然这四部宗谱就成为我们编撰《重庆涪州送坪王氏宗谱》世系源流的主要参考资料。但四部谱中关于鼎公上源世系有三种意见,即鼎公为太子晋100世,87世和70世。采用哪种意见,使我们无所适从。
经反复的思考和研究,我们《重庆涪州送坪王氏宗谱》的鼎公上源世系采用了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三槐王氏总谱》编辑组考证的成果?①为什么?
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浙江湖州)是在二OO三年八月十八日正式批准成立的,二OO七年五月正式启动编撰《中华王氏大成总谱》。该中心聚集了国内很多谱牒研究专家和学者,现在
入会的会员人数已超过3500人,涉及全国二十九省市和海外王氏宗亲。该中心经过十五年的努力,在理事长王听兰先生的带领
                                                          
①、文中的“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就是已于2018年2月28日经中华文化促进会批准的中华文化促进会王氏文化研究工作委员会,王听兰担任主任。
下,现在已经完成《中华王氏大成总谱》七部总谱中的五部,即《太原王氏总谱》、《琅琊王氏总谱》、《三槐王氏总谱》、《和派王氏总谱》和《寻源王氏总谱》,这是中华王氏文化的巨大工程。
该中心《三槐王氏总谱》编辑组在编撰《总谱》之初,就针对三槐王氏上源历史上的不同意见在网上征询资料,集思广益,认真比较,经多次讨论和考证才最终统一意见。在二OO八年十一月,发布了《关于三槐王氏上源的考证报告》,二O一O年十二月又发布了《补充考证》。二O一五年六月正式出版了《三槐王氏总谱》共八册。该总谱明确了三槐王氏系姓始祖言公为太子晋五十六世,旭公是太子晋五十九世,马三垭王氏始祖鼎公为太子晋七十三世。鼎公到旭公的这段世系源流是马三垭王氏后裔清福宗亲,根据马三垭王氏清道光二十一年编撰的宗谱,下了很多功夫研究考证的,又经中心《三槐王氏总谱》的编辑们反复研究的成果,应该说是较为有权威的考证成果。鼎公上源世系源流,因代远年堙,资料缺乏,我们远离祖地,很多情况讲不清,道不明。因此,我们根据“文化认祖”的原则,决定鼎公上源世系采用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三槐王氏总谱》编辑组的考证成果,即鼎公上源世系源流为:
1世晋—2世宗敬—3世凤—4世覃—5世渠—6世丰—7世芝—8世亿—9世错—10世墳—11世谕—12世息—13世恢—14世亢—15世颐—16世翦—17世贲—18世离—19世威—20世志—21世珣—22世言—23世峙—24世励—25世彝—26世彜—27世钦—28世勗—29世霸—30世殷—31世源—32世岱—33世卓—34世述—35世懋—36世宏—37世并—38世扬—39世寓—40世牢—41世秀—42世玄则—43世焕—44世虬—45世彦—46世杰—47世隆—48世通—49世福祚—50世勉—51世怡—52世潜—53世质—54世庆存—55世乾—56世言—57世彻—58世祜—59世旭—60世(志)贞—61世恒—62世徵—63世源—64世锡—65世明—66世晖—67世显—68世政—69世道真—70世新淑—71世进三—72世仕卿—73世鼎(马三垭王氏入川始祖)。
为什么我们不采用二O一三年春,芝香宗亲主编的《通江马三垭王氏宗谱》(以下简称《通江谱》)所列的世系源流?《通江谱》中,鼎公上源世系源流如下:
1世晋—2世宗敬—3世志诩—4世仕蠲—5世智瑜—6世恙—7世亢—8世颖—9世荣—10世错—11世愤—12世渝—13世息—14世恢—15世源—16世颐—17世翦—18世贲—19世离—20世元—21世忠—22世曜—23世吉—24世骏—25世崇—26世霸—27世殷—28世符—29世烈—30世允—31世述—32世昶—33世宏—34世湛—35世承—36世寓—37世罕—38世秀—39世元涣—40虬—41世彦—42世杰—43世隆—44世通—45世福畴—46世源勃—47世元暕—48世景肃—49世致政—50世仲舒,51世成—52世哲—53世言—54世彻—55世祐—56世旭—57世志贞—58世恒—59世徵—60世源—61世锡—62世元明—63世晖—64世显—65世珂—66世棻—67世元—68世瀚—69世雩—70世健—71世栻—72世昌—73世行禹—74世祥耀—75世鑰—76世臣南—77世宝贤—78世国初—79世思青—80世坤盛—81世应化—82世政—83世道真—84世新淑—85世进三—86世仕卿—87世鼎(马三垭王氏入川始祖)。
三槐王氏上源世系,即太子晋至言公的世系源流,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早在二OO八年十一月就发布了考证报告。观察《通江谱》的这段世系源流,与中心考证的结果出入较大。 晋公至离公的十九代,就有七代左右的名讳不吻合,离公后至言公的世系混乱,有琅琊王氏世系,也有太原王氏(晋阳王氏和祈县王氏)世系,与当代众多三槐王氏支派认可的三槐王氏上源世系的研究成果不一样,这是我们不采用《通江谱》世系源流的第一个原因。
《通江谱》把旭公列为太子晋56世,鼎公为87世,历经32代,那么烟公就是89世,历经34代。旭公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六月二十日,鼎公生于1270年左右(元大德二年即1298年入川),那么旭公到鼎公的世代平均年率为(1270-960)÷32≈9.7≈10(年);烟公生于元泰定三年(1326)丙寅三月二十五日,那么旭公到烟公的世代平均年率为(1326-960)÷34≈10(年)。根据现在很多谱牒专家和修谱人士的观点,认为世代平均年率一般为25年—30年左右,显然9.7年或10年不合乎人类繁衍的规律。这就是我们《重庆涪州送坪王氏宗谱》不采用《通江谱》所列世系源流的第二个原因。我想这也是海先和清福宗亲要重新考证马三垭王氏鼎公上源世系的原因。他们提出了疑问,并进行了考证,他们为马三垭王氏的历史文化研究作出了贡献,应该得到我们马三垭王氏宗亲的肯定和赞誉,我向他们表示致敬。
3 、鼎公何时入川,如何表述鼎公的世传?
二O一三年十月从通江马三垭王氏总祠返回后,根据我们手边的四部谱,我们就在思考如何表述鼎公的世表(也称世传)。
芝香宗亲主编的《通江谱》在老谱中王氏源流部分(第15页)载:“鼎公元明之交初仕龙凤府管军侍郎敕封武威将军,大德二年除广元巴州路,解组壁江落业城南之候村妣蒲氏子彦福……”
政芳宗亲主编的《王氏宗谱》也说:“始祖王鼎,任龙凤府管军侍郎,敕赠武略将军,蒲氏,生穆福,彦福。鼎公于元成宗大德二年(即公元1298年)“除广元,路巴州,解组壁江,落籍于城南之侯村”。俱葬侯村塬。
尔星宗亲主编的达州青宁《王氏宗谱》说:“王鼎入川始祖,仕卿公长子,仕龙凤府管军侍郎,敕赠武略将军。元成宗大德二年做官入川,除广元,路巴州,明近中叶解组壁江,落业城南之侯村。……”
海先主编的《宣汉石火炉王氏族谱》也说:王鼎生于宋末(公元1271年至1278年)元初仕龙凤府管军侍郎,敕(皇帝诏书)赠武威将军,大德二年(公元1298)除广元巴州路,解组壁江(通江)城南小柏树侯村,妣蒲氏,生子:穆福,彦福,鼎为入川始祖。
从以上四部谱关于鼎公世传的叙述中,鼎公入川时间显然就是元大德二年(1298),不应该有争议,因为四部谱的叙述几乎是一样的。关键是如何理解“除”、“解组”和“路”这三个词和如何表述鼎公的世传?
为此,我拜访了我院中文系的老教授余大光先生,并在他的书房里查阅了湖北和四川辞书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出版的由《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辑的《汉语大字典》和一九八三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这两部辞典都属于大型的词典)。
在《汉语大字典》第六册的第4132页上,对“除”字解释是这样的,“除”字的第13个义项:“除,任命,《洪武正韵》:‘除,拜官曰除’。司马贞索隐:‘官首,武功爵第五也,位稍高,故得试为吏,先除用也。’《汉书•景帝纪》颜师古注引如淳曰:‘凡言除者,除故官就新官也。’宋洪邁《容斋三笔》卷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除忠州刺史。”又查(中型词典)二零一二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第194页,“除”的第○4个解释:(书)授、拜(官职)。因此,在鼎公世传里的这个“除”字是拜官授职的意思。
《辞源》第四册第2867页,对“解组”是这样解释的:【解组】解下印绶。组,印绶。谓辞去官职。解是指把束缚着或系着的东西打开。绶带:印绶,一种彩色丝带,用来系官印或勋章,有的斜挂在肩表示某种身份。因此,“解组”在鼎公的世传里应是解下印绶,辞去官职的意思。
再查《巴中县志》第63-64页,得知:“元代地方首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于省下分置路、府、州、县。巴州属四川行省广元路(治今广元市),领县3(化成、曾口、通江)。”所以,以上四个谱中鼎公世传中的“除广元巴州路”和“除广元,路巴州”应该是“除广元路巴州”。根据我的理解对鼎公的世传是这样表述的:
【鼎,仕卿子,生于南宋末年1270年左右,元初仕龙凤府管军侍郎,敕赠武略将军。元大德二年(1298)鼎以武略将军于四川行省广元路巴州拜官授职(即“除广元路巴州”)统领巴州。元泰定二年(1325)鼎解下印绶,辞去官职(即“解组”),卜居巴州壁江(通江)城南之侯村(今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春载乡),卒年月不详。
娶蒲氏,生卒年月不详。鼎公夫妇俱葬于现通江县春载乡向家营村侯村塬。鼎公与蒲氏妣即是马三垭王氏入川始祖。
子二:穆福、彦福】
为什么鼎公的入川时间不能是洪武八年(1375)?政芳谱、海先谱和尔星谱都记载了烟公生于元泰定三年(1326)三月二十五日戌时,并说有碑记留存,应该是可信的。如果说鼎公洪武八年(1375)入川,烟公已经四十九岁,那么彦福公就是七十五岁左右了,鼎公就已经一百岁左右。鼎公一百岁才入川吗?
有些谱载马三垭洪钟有诗曰:“本是元朝宰相家,洪武引进上川涯,抛祖别亲麻城县,直卜通江马三垭,……。”并据此认定鼎公于明洪武八年(1375)入川。关于马三垭洪钟诗的问题,请阅读我们在宗谱中收录的万宁徐丰撰写的《谈谈西南不同姓氏宗谱中的一首传家诗》。①作者经过大量深入的考证分析认为“在众多传家或分手诗中,现只有万氏传家诗,因其中所说始祖与史载夏国宰相万胜相符,并涉及到夏国与明廷争蜀而具高度可信性。”接着作者又指出,“如上分析,一些传家或分手诗首句中‘元朝’或‘帝王’词,应是数百年传诵异误,修改所致。现知有相似传家诗的氏族有十姓或更多,其中不排除宗氏分姓,如张、谭、余、俞或甚至他姓采用该诗。正如许多巴蜀居民因各种原因自认,但事实上不是祖籍湖北麻城县孝感乡,或许有氏族‘借用’、‘引进’了类似的传家诗,尽管祖先没有在元末明初分手于泸州,后世人为地修改,借用造成了与史料和常识不合的内容、解释、以及推论。”
因此,我们认为不能以洪钟诗来证明鼎公是洪武八年(1375)入川的。
4、结语
修谱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世系源流。所谓世系?就是从受姓始祖到当今刚刚出生一代的相互连接,即一代接一代,谓之世系。由于年湮久远,战争频发,自然灾害等原因,唐宋以前的谱牒资料几乎荡然无存。据一些专家研究,到明清时期,民间兴起修谱热潮,始迁祖以前的祖先,没有资料,很多姓氏都出现了断代,续谱就记不上了。所以,从受姓始祖到始迁祖前的祖先,大都是后人杜撰的,很多姓氏的家谱都出现伪冒名门、假托攀附,
                                                          
①、该文见于道客巴巴(DOC88.COM)文档库,作者万宁徐丰,原标题为“秘传于西南不同氏族的一首传家诗,隐藏着华夏六百年前之一段历史事。”
滥造世系,隐恶书善的通病。鉴于此,我们认为,采取“文化认
祖”原则,即以史、志及王氏通谱的资料为依据确认我们四川马三垭王氏的开姓始祖为太原郡王氏始祖太子晋。又因《通江谱》记载了三槐王氏言、彻、祜、旭等诸公,我们以“文化认祖”的原则确认四川马三垭王氏是三槐王氏的一个分支。这样基本接近历史,符合逻辑,大家认同就可以了。
据了解,现在马三垭王氏宗亲中,对以上两个问题,还有不同意见,有争论。在这里我们提出了自己的分析与思考,请宗亲们指正。其他的一些问题,比如三槐王氏开基祖是王祐或王祜等等,请阅读我们在宗谱中“问题与研究”栏目中收录的王大良教授撰写的《三槐王氏研究中的问题与对策》等文章。

[参考文献]
[1]王大良,中华王姓主体支派的文化与血缘寻根,2015.9.
[2]王听兰、王福华等,三槐王氏总谱,北京燕山出版社,2015.3.
[3]王芝香,四川通江马三垭王氏宗谱,2013.春.
[4]王政芳,王氏宗谱,2001.10.
[5]王尔星,达州青宁王氏族谱,2003.清明.
[6]王海先,宣汉石火炉王氏族谱,2008.春.
[7]邱家儒,文化认祖与血缘认祖,2009.7
[8]刘翔南,姓氏寻根的回顾与展望,2017.1.
[9]马宇平、昌庆旭,第三届中华大族谱国际会议文集,2017.5.
[10]魏怀习,第三届中华家谱展评优秀论文集,2017.10.
[11]王维刚,重庆涪州送坪王氏宗谱,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