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王氏大成网络总谱》的编纂问题

现在纸质版的《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编纂基本成型,因为纸质版总谱的容量问题,总谱局又提出编纂《中华王氏大成网络总谱》(暂用此名),提出具体编纂到个人,这个想法本身很好,让亿万王姓都能上谱,这在规模、内容范围、编纂技术、存在载体较以往以及同类家谱中有了很大提升与拓展,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是我们不能好大喜功,不能骄傲,不可好高骛远,要继续保持目标如一、持之以恒、严谨认真的态度,要依照现实条件,让这一举措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做到永传后世。
所谓贪多不如求精,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认清目标,集中精力,明晰任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这件事。本文就《中华王氏大成网络总谱》的编纂提出个人意见,不当之处敬请总谱局的各位编委、宗亲以及专家指教与探讨。

总谱局在《<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的结构与特色》一文中指出:"启动时确定了一个特定之路:方法新、耗时省、起点高。所谓起点高包括范围广、历史年代深远、合法正规出版。范围广,就是编撰到每个人,但是分两部:第一步,纸质版总谱,仅编撰目前所存在某支派的始迁祖;第二步网络总谱,可编到目前凡愿意并有连续上源的每一个人。"
其中又对总谱与支谱做了说明。对于支谱,指出:“支谱是在上述六大王氏支派总谱之下的支谱,包括一村或多村支谱、一乡或多乡支谱、一县或多县支谱、一省或多省支谱、一国或多国支谱等,由各地王氏根据总谱自行编修,所编支谱也是本谱的组成部分。纸质版《总谱》的完成并不表示《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的全面完成,全面的《中华王氏大成总谱》还包括分散在全国乃至海内外的全部王氏支谱,以及尚未编撰的王氏支谱。这部广义的《中华王氏大成总谱》是无法用纸质版形式来承载的。这就只能用高科技的数字化方法来编撰出《中华王氏大成网络总谱》,才能真正容纳近亿的王姓人口的相关信息。众所周知,这可是一个宏大的称之为“中华王氏文化大数据网络工程”的文化工程。这就是我们要跨入的第二阶段。而这个阶段又需要分两步来完成。第一步,则是利用已经完成编撰的《总谱》电子数据建立《中华王氏大成总谱数据库》。第二步,则是发动全国各地乃至海内外修谱者用统一的数字化软件编修各地的王氏支谱,然后将各地的数字化支谱和《中华王氏大成总谱数据库》对接,真正成为亿万王氏人口都能上谱的《中华王氏大成网络总谱》。

对于以上论述,个人以为存在如下问题:
(1)概念不够明晰,总谱与支谱(分谱)划分不够清晰。如上所说,《中华王氏大成总谱》还包括分散在全国乃至海内外的全部王氏支谱,以及尚未编撰的王氏支谱,但由各地王氏自行编修支谱应该不是本谱的组成部分,因为所谓“总谱”,我在《关于〈中华王氏大成总谱〉与〈世界王氏大总谱〉 谱名与编纂问题的探讨》一文中即做出了说明,二字不同于“通谱”或“支谱”,通谱的别称有全谱、会谱、会通谱、统会宗谱、会宗统谱、统谱、统宗谱、统宗世谱、统宗谱略、统宗簿、开族统汇图谱、联宗统谱、大同谱、大同宗谱(引自多贺秋五郎《中国宗谱的研究》),此外还有通族谱、谱录合编、合修宗谱、合谱、世谱汇编、大成宗谱、大成谱(引自钱杭《论通谱》)。“通谱者,会诸谱而作也”“会者,会其源万殊而归一本也;通者,通其派一本而达之万殊也。”“就是统贯分布于各地各宗支于一的大型家谱”(引自王鹤鸣《中国家谱通论》)。支谱即是某一支派系所编的族谱,编纂到个人。
所以针对庞大人口的王姓而言,所谓”总谱“并非要编纂到个人,而是各个支派的始迁祖或者太子晋以下85世,正如中心早已提出的“对于我们研究与清理世系成果的最终表达形式,我们曾提出用“世系总图”形式,现在看来还应用“总谱”的形式来配套。当然 “总谱”不同于“支谱”或“通谱”,另有特种形式。”(引自《王听兰在第四届(2007)中华王氏文化研讨会上的工作报告》)。我想这种特种形式就是只包括各个支派的始迁祖或者太子晋以下85世,而始迁祖以下的支谱不属于总谱,由各分支各自编写——这就是”总与分“的关系;

(2)《中华王氏大成总谱数据库》与《中华王氏大成网络总谱》在表述上和内容上,二者还是有区别的,前者基本就是《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的数字化形式,不仅包括世系,也包括文化卷,只是由纸质版转换了一种数字化的载体;后者要想成为”容纳近亿的王姓人口的相关信息“的谱牒,那不是总谱,那是大型通谱;

(3)文中说”编到目前凡愿意并有连续上源的每一个人“,那么岂不是说,没有连续上源、或者不愿意的就不能编入,从大成总谱中可以看出,寻源王氏及上源待定的占有很大一部分,还有尚未编入的一部分,另外从王庸敬的《王氏通谱》中也可以可以看出,其中”别派王氏通谱20卷(13册)(内容为毕姓、妫姓、子姓、除太子外的姬姓、已姓、虏姓、赐姓、冒姓等世系);零派王氏通谱20卷(15册)。如有的世系不知所自出,即无法归入上述派世系,或十余世,或三、四世,则每派各列一图“(王听兰 王庸敬和他的《王氏通谱》)。因此,怎么能说让”亿万王氏人口都能上谱“。

基于以上情况,对于总谱的编纂,我认为现阶段有以下问题值得考虑:
(1)具体到个人,把古今往来全世界王姓都纳入其中,工程量极大,虽然可以用数字化的方法,但我想这不是一代人能做得了的,加之资金、人力等各方面的限制等等原因;
(2)目前尚有诸多家族不知道、不响应、不参与、不加入,尤其是年轻的一代,藏于民间未被收录的支谱尚有众多;
(3)没有连续上源的、有待进一步研究查证的、寻源的、上源存在错综复杂分歧的,均是无法编撰到个人,事实上,这样一个群体不在少数,在这种情况下,所谓具体到亿万王氏个人也就失去了意义;
(4)总谱局编纂工作只需要体现高屋建瓴、提纲挈领,把总谱的编纂工作做到更为完善,做到极致就是最好的结果,至于始迁祖以下的分谱由各支自行安排,或编纂纸质版或是数字版;对于海外世系,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可以宽松一点,可以记录到始迁祖以下全部世系;
(5)要各司其责,既然是总谱,就不要把全部的一亿人全部入编,分(支)谱就是分谱,分谱记录到个人,这不是总谱需要做的事情。如总谱局在2007年5月的《第四届中华王氏文化研讨会》上宣布的开展编撰《中华王 氏大成总谱》的工作,就要求编撰的《中华王氏大成总谱》力求将海内外王氏的主要支系统编进来。分七个部分、六个大系。即:总卷首、太原王氏总谱、琅琊王氏总谱、三槐王氏 总谱、开闽王氏总谱、和派王氏总谱、寻源王氏总谱。在深度上,即世系的终端,只记载到各支的始迁祖;
(6)总谱还有很多具体工作要做,完善海外的王氏世系编入、完善仍未加入的支谱始迁祖世系、进一步勘误总结、不断修订完善、制作超长卷的王氏世系图、建立更为完善的总谱数据库、整理王氏优秀文化(宗祠、家规、家风、家训、历代王氏人物等);
(7)要想让研究成果永传千古,做到具有文献收藏传承价值、可信、可引证的的价值功能,对于这部文献资料的严谨性、科学性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8)最终编成的成果就是两个,一是《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纸质版)及其文化系列研究丛书,另一个是《中华王氏大成总谱》数据库。

综上,我认为,在现阶段,应该给自身减负,目标太大、太广,不利于做精做强。所以要明晰概念,明确分工,明确目标,才能做得得心应手,才能有方向。
从王庸敬((1813~1868)编纂完成《王氏通谱》到今天,已经将近两百年的时间,我想数十年或数百年后,一定会后继有人,继续编写属于那个时代的总谱,根据各地区,收编某一历史节点的支派支系的支谱。支谱仍然由各支派自行编纂。
如果一定要将数字化总谱编撰到个人,那么我想应将名称应该改为《中华王氏网络通谱》或《中华王氏通谱》(数字化版)更为合适,就如王听兰理事长在《 王庸敬和他的<王氏通谱>》一文中指出:"顾名思义,所谓“通谱”应是对函盖立谱的姓氏或所有支派世系的全面反映。就王氏世系而言,有两部谱可称为“通谱”的。一部是王锺等所编纂的《三沙王氏统谱》,或称《三沙王氏全谱》,另一部就是王庸敬所纂修的《王氏通谱》"。名称问题很重要,代表着概念的规范与明晰,代表着能够统领一部文献所包含的内容,代表着我们努力的明确方向与目标。


潜阳华正公第二十七世裔孙   
王结才 于桐城 北萱堂
邮箱:wangjiecai2007@126.com
二零一八年六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