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禛的不白之冤

王士禛的不白之冤

1693年,也就是康熙三十二年,山东按察使喻成龙邀请淄川蒲松龄到济南官衙做客,一个是朝廷三品大员,一个是屡试不第的落魄秀才,按常理说这两人本不该有交集,有谁能想到,这一邀请不是喻成龙倾慕蒲松龄的才学,而是觊觎《聊斋志异》,他想拿白银千两交换《聊斋志异》的署名权。

 

一千两银子在当时是什么概念?《红楼梦》中刘姥姥算螃蟹账:二十两银子够庄户人家过一年,而一部书稿能抵全家五十年生活费,这是多大的诱惑?面对达官贵人丰厚而荒谬的交换条件,蒲松龄以乡野小民、疏懒成性为由,婉言谢绝,返回家乡。他毕生磨一书,数十年写聊斋故事,不是为了换大钱,而是渴望遇到魂魄相通的知音。

 

蒲松龄生前境遇窘迫,《聊斋志异》未能刊刻印刷,一直以手抄本流传。直到乾隆年间,时任严州知府的赵起杲,刻印了青柯亭本《聊斋志异》。在《刻聊斋志异例言》中将喻成龙欲欺世盗名的事硬安到了王士禛头上。文中记载:“先生毕殚精力,始成是书。初就正于渔洋,渔洋欲以百千市其稿。先生坚不与,因加评骘而还之。”

 

二百多年间,因为青柯亭本的流传,王士禛一直李代桃僵、蒙此不白之冤。真是哪个庙里都有冤死的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