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华人多殷民 每年祭箕子

韩国华人多殷民 每年祭箕子

 

在遍布全球的华人中,韩国的宗亲与其他国家有很多不同之处,他们之间除了宗亲关系外,还与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最后一个王朝有关,他们之间可以不同姓氏,也可以没有任何血脉关系,但只要提到根起朝歌,相隔万里都是“老乡”。

三千年前,纣王的叔叔箕子给周武王留下了治国方略,却不接受封赏,带领5000殷商遗民,不远万里,长途跋涉,到达朝鲜半岛北部,并在那儿建立“东方君子国”,开创了朝鲜半岛长达900余年的“箕子王朝”时代。

作为纣王裔孙,韩国殷氏大宗亲会会长殷熙权曾称,坊间对先祖是非功过的评述有误,他要为纣王“鸣冤”。1999年祭祖时,他不顾年老体迈,身穿殷商服饰,脱鞋跪拜,毕恭毕敬,令人感动。

韩国殷氏宗亲为“暴君”鸣冤

如今,每年都有许多韩国的氏族宗亲不远万里到朝歌寻根谒祖,但最早把朝歌当作祖根地的并不是韩国宗亲,而是日本人。早在1984年,日本东京国学院、日本现代书道研究院组团到朝歌访问,就提出姓氏寻根的概念,其团长中岛司有当场振臂高呼,并提笔写下“淇民朝歌开国庆”几个大字。

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间,世界各地的殷氏、石氏、康氏、孙氏等宗亲,先后多次到朝歌谒祖,朝歌一时成为多个姓氏,千万宗亲的祖根地。

1999年春,韩国氏族总联合会会长白镇禹带领30多个商纣王、箕子的后裔,到朝歌谒祖寻根,韩国殷氏大宗亲会会长殷熙权,林氏大宗亲会会长林道文皆在其中。殷、林、奇、徐、孔等宗亲代表,不顾年老体迈,在摘心台、三仁祠、纣王墓前行三拜九叩大礼。在纣王墓前,知名史学家周谷城所题“纣王之墓”的石碑前,韩国宗亲虔诚地脱掉鞋子,恭恭敬敬行伏首行礼。燕昭安说:“当时纣王墓还没有修整,经过长期碾压,尘土有两三寸厚,韩国宗亲趴在细面似的黄土里叩拜,感动了在场所有人。”

三千多年来,纣王一直被说成凶残暴戾、刚愎自用、无比昏庸的恶魔,在民众的印象中,就是一个只会炮烙、“虿盆”等酷刑的暴君。殷熙权认为:对于纣王,不能一味贬低,商纣王对历史的发展还是有功的。他自豪地称,他们就是商纣王的后代,古商国帝王的裔孙。为了证明自己并非虚言,他拿出厚厚的印制精美的族谱,从箕子、纣王一代一代,清清楚楚,延续至今。

2000年之后,韩国组团前去凭吊、祭拜的宗亲越来越多。2009年,中韩两国宗亲在纣王墓前立“大商帝辛之陵”石碑,并约定每年农历二月初王为帝辛忌日,每年一小祭,五年一大祭。

其实纣王是非功过,并非由殷氏的后裔子孙来定,历史早就给了公正合理的评价,民众眼中的纣王大多从小说或影视中得知,历史对纣王的评价还是公正的,周谷城的题字,就是最好的例证。

燕昭安说:“根据坊间的传说和史料的记载,纣的六大罪状,五大功绩,四大优点。”对于“罪状”,早在近两千年前,东汉大学者王充在《论衡》中就提出了质疑,宋代史学家罗泌认为,周人给纣王罗列的罪名,很多下夏桀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很多罪名是模仿夏桀的,扣在了商纣王头上。而《吕氏春秋》中认为,商纣王是身披骂名的原因是“亡国之主不闻贤”,国家都没了,谁还替他歌功颂德。

1959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历史研究所的朱人瑞等人,总结出了纣王的五大功绩和四大优点,并撰写了两万多字的《替商纣王翻案》,在上海《解放日报》上连载,其中就有郭沫若、李泽厚等学界泰斗的观点。毛泽东曾多次称:“纣王是很有才干的,后头那些坏话都是周朝人讲的,就是不要听……”

5000殷民成就“东方君子国”

在河南淇县,有座三仁祠,西厢房内所供奉的是商朝重臣——箕子。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知道箕子是谁,但在历史上,箕子是个了不得的人物,品性上,他是道德高尚的君子;文化上,他是专制王朝的总设计师;思想上,他创立的五行、天人感应及王道学说,是儒家思想和仁政的源头。他创立的“箕子王朝”,是古朝鲜走向文明的开端。也正因为此,今天的许多韩国人每年都祭拜箕子,也有许多殷、韩、齐宗亲不远万里到河南淇县谒祖寻根。

关于箕子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尚书》和《周易》中,朝鲜王朝的《三国遗事》、《东国通鉴》、《东史纲目》都详细地记载了箕子的史迹。淇县文物所所长王小运说:“可以肯定地说,箕子,不但有其人,而且在历史上举足轻重。”

殷商灭亡后,箕子将治国方略“洪范九畴”传给周武王,但并没有接受武王的封职,出于对殷商的旧情,他携5000殷民,从朝歌出发,一路向北,长途跋涉,最后到达与殷商有族缘关系的古朝鲜,并在那建立了“箕子王朝”。

王小运介绍:“箕子朝鲜包括今中国辽东半岛的东部和朝鲜半岛的北部,都城在大同江畔的平壤。我个人认为,当时古朝鲜还是比较落后的,而箕子带去的5000人中,大多都是对殷商有感情的知识分子,是精英。

这种说法尽管只是一家之言,但中原礼乐制度与先进的生产力,着实建成了令今天民众难以忘怀的‘东方君子国’。”

箕子带去的5000人中,包括懂诗书、礼乐、医药、阴阳、巫术的知识分子,懂得各种技艺的能工巧匠。他们把中原文明带到朝鲜,教化臣民,使古朝鲜习行中国礼乐制度,衙门官制、饮食起居逐渐沿习中原习俗。

政治上,箕子颁布八条成文法,禁止杀人、伤人、盗窃;经济上,推广殷商的田亩制度和中原先进的耕作、养殊技术。据朝鲜王朝史学家安鼎福编著的《东史纲目》记载,箕子在朝鲜治理不到三年,当地民风大变,夜不闭户,没了盗贼,妇人守贞不淫,男婚女嫁不重聘礼,民众节俭敬睦,社会和谐安定。还有人把平壤郊外的大同江比作黄河,把永明岭比作嵩山,编成歌典来歌颂和赞美箕子。

中国唐代大诗人柳宗元所说的箕子“化及民”,就是箕子在朝鲜教化百姓,并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对此,《高丽史》也有记载:公元1102,礼部上奏称,中国教化礼仪,自箕子始,并乞求为其立祠以祭。

不管是中国文献还是朝鲜史书,箕子对古朝鲜的开发都是功不可没的,日本江户时代前期公元17世纪初的史学家林鹅峰认为,箕子到朝鲜开创“东方君子国”,“东方君子国”这种称谓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

据史料记载,箕子王朝共历41代君王,直至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箕子的第四十一世孙箕准被门下卫满发动政变所推翻,箕准南逃,箕子王朝灭亡。

按《东史纲目》所列,箕子王朝共历927年,箕准逃至朝鲜南部的马韩地区后,建立新国,自号武康王,传国220年。直到今天,朝鲜半岛还有箕姓,人每逢重大节日还有许多祭拜箕子。

朝歌古都学会会长燕昭安在接受采访时说:“古朝鲜箕子王朝的时代,正是中国姓氏形成之初,带去的5000殷民对姓氏、家族、宗亲、血脉还不十分了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都很尊重箕子,相互之间都认‘老乡’,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殷民的后裔开始尊箕子为始祖,今天,韩国的韩、齐等姓氏,都把箕子当作先祖。还有一种说法是今天的韩国人就是殷商移民的后裔,这种说法尽管十分牵强,但至少可以肯定一点,他们与箕子、东方君子国都有重要的关联。”

殷民七族奴役的烙印造就今天的文明

中华姓氏的产生有多种形式,不管是以国、邑、官名,还是以行业、技艺、赐姓,都与奴役剥削紧紧相联,只不过不被人熟知而已。

“族”与“宗”制度的存在,实际上是西周时期宗法制下,剥削存在的一种形式。

商周时期,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在这种制度下,周王室和诸侯都有官府管理的各种手工业作坊,属司空管辖。这些手工业作坊的各类生产者称为百工,他们既是具有一定技艺水平的工匠,又是从事手工业生产的管理者。

“工商食官”按三国时韦昭解释是:“工,百工;商,官贾也。《周礼》曰府藏皆有贾人,以知物价。食官,官禀之。”“工”,相当于今天的国企;“商”可比之于今天的国营公司。所有员工由国家发工资养活;所有员工创造的价值由国家支配。各个行业的从业者,后来便以所从事的职业为氏,制陶者以陶为氏,编筐都以樊为氏,这便是中华姓氏起源的一种形式。

周灭商之后,周弄王将商朝的旧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一带设置卫国,封康叔为卫国国君,负责管理商族遗民中的七个部族。这七个部族分别是陶氏、施氏、樊氏、繁氏、锜氏、饥氏和终葵氏,皆为前朝“国有企业的在职职工”,史称“殷民七族”。

在剥削与被剥削、奴役与被奴役、统治与被统治之间,都能形成如此庞大的姓氏家族,复杂的姓氏文化,个中奥妙是在骨子里,在血脉中。在炎黄子孙中,虽远在天涯,相隔千年,却能心灵相通。韩国氏族宗亲万里寻根至朝歌,中韩两国殷氏宗亲能在短时期内并很快以叔伯侄孙相称,便是例证。记者  王永记

(来源:世界王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