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姓十大人物之王守仁

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县人,明朝时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阳明“心学”创始人,史称阳明先生,被誉为“一代圣哲三不朽”。
王守仁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父亲王华中过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王守仁幼时好军事游戏和神话故事,10岁时便能出口成诗,很有天才气象。明孝宗弘治年间考举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兵部主事等职。明武宗正德年初,因与刘瑾不合,出为南京吏部尚书,后又因故免职。刘瑾被诛后,王守仁相继升任为南赣巡抚,又以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不久又任职南京兵部尚书。王守仁多次率军作战,先后镇压了横水、桶冈、三浰等地农民起义,平定了南昌宁王朱宸濠叛乱,战无不胜,声名盖世。
王守仁九死一生,为挽救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后来去诬谤排斥,便一气之下挂官辞职,解甲归乡。1521年(正清十六年)9月,王守仁回到余姚故里,在家乡开创了阳明书院,把全部精力放在讲学和研究创立阳明学派理论上来。他广收门徒讲学,创立了“心学”学说,后也称“王学”,成为阳明学派即“心学”的创始人。这一时期乃是他一生最为关键和最有价值的一页。
六年后的1527年(嘉庆元年)9月,王守仁再次被朝廷起用为左都御史,率军镇压农民起义和两广少数民族起义。次年,在镇压了思田和八寨、断藤峡义军后,王守仁病情恶化,在归途中死于南安。
  《明史》称“明世文臣用兵,未有如守仁者”,后人称其为战无不胜的军事家。
王守仁创立的“心学”,其核心论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在道德伦理修养方面,他提出“知行合一”观点。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比如说某人知孝,那便是他已做了孝事,否则不能算知孝,强调行的作用。他还提出“致良知”的理论,认为人见了兄长自然知敬,见人落水自然而生怜悯,这些思念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这就是良知。王守仁的“心学”学说思想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自成一家,即以“知行合一”为精神,以“良知”为指归,以“狂”为风格,以“补时救弊”为事功,开创了一派学说。
王守仁死后,会葬之曰门人数以千计,其影响之大,有明一代实为罕见。后来明王朝又诏赠王守仁为新建伯,谥号文成,并让从祀孔庙。他的遗著也由门人编为《王文成公全书》流传于世。王守仁的“心学”学说被称为“王学”,逐渐成为当时一股不可阻挡的社会进步思潮广为传播,起到了强化个性、解放思想的积极作用,对当时占有上层建筑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王守仁是中国近古思想史上颇负盛名的一位人物,他把中国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发现到了顶峰,他的学说思想流传达150年之久,其影响是深远的。除其众多门生外,明末思想家刘宗周、黄宗羲等皆尊王守仁为“宗师”。后有顾炎武、王夫之、傅山、王源、吕留良、魏源、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名流大家,都深受“王学”之影响,对“王学”尊奉研学。孙中山对“王学”也深有研究,多有称道。郭沫若对“王学”更推崇有加,曾写有《王阳明礼赞》一文。蒋介石则甚为尊崇“王学”,1949年5月,他逃离大陆到台湾台北市草山就住时,便将草山改名为阳明山,从此,该山便长名阳明山。
   王守仁“王学”还传播到日本、朝鲜、越南、东南亚等多国,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学说,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特别是在日本,有着悠久的“阳明学”发展史,“王学”自15世纪传到日本后,逐渐成为声势浩大的“阳明学派”,后来,“王学”思想渗透到日本各个领域,成为日本人民精神文化的行动指南,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日本民旅的国民性。1971年,日本学界还为王守仁诞生500周年举办了专题纪念活动。20世纪以来,“王学”对欧美文化也日显其魅力,王守仁已跻身于有世界影响的哲学家行列,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推崇和关注,“王学”正逐渐成为世界性的“显学”。
王守仁被后世称为“一代圣哲三不朽”的伟大人物,所谓“三不朽”是指“立功、立德、立言”而论。说到“立功”,王守仁军功盖世,九死一生挽救了明王朝;说到“立德”,王守仁即刚强勇敢,又虚怀若谷,忍辱负重,为人正直耿介,言行一致,树立了儒家圣人的人格楷模和精神风范;说到“立言”,王守仁以非凡的智慧,创立了“心学”学说另外,王守仁“立言”上的卓越成就还表现在文学上,他一生写下大量诗文,不少是流传千古的佳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声省可与“韩柳欧苏”等文豪大家相比。所以,王守仁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三不朽”式的伟大人物,被人称为“内圣外王”千古奇才。
有人说,中国儒家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内圣外王”,“仁智合一”的思想,在王守仁一生中得到了最充分、最完整的体现。从一定意义上说,王守仁的人生是理智而完满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又是不幸而悲壮的。王守仁身集几多大成,被誉为“一代圣哲三不朽”,“内圣外王”千古奇才,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伟人英杰,并在国际上也有着一定影响,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来源:甘肃王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