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青:来了,就扎下了根

王文青:来了,就扎下了根

 

80岁的王文青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到小区里走走,然后习惯性地伫立眺望……

东有滚滚黄河水,西有巍巍贺兰山……坚守宁夏50多年,看不够这山这水。

1965年,河北省唐山、保定的1036名建设者来到宁夏,参加三线建设,王文青便是其中之一。当时担任河北省第六建筑公司办公室主任的王文青,在党组织问他有何困难时,他拍着胸脯说:“没问题。”

“当时来宁夏,也是临时接到通知,说选调一批人员支援西北建设,第二天就要走。”王文青行李都来不及收拾,拎个手提包就出发了。孰料,来了,就扎下了根,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染霜。

“当时,不太清楚要到哪儿去,光说到西北,拿到火车票时,才知道是去宁夏。”王文青回忆道,作为骨干,最大的追求就是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能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自己所热爱的工作中。

“从河北唐山到宁夏青铜峡,大家一路欢歌,期待着到祖国西部去施展才华。”王文青说,到了青铜峡后,才发现这里与唐山反差巨大。

王文青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的那一幕:开荒时,住的房子是黄土垒起来的,冬冷夏热,一年四季见得最多的是沙尘暴。

“天为罗帐地为床。”“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戈壁上。”这是王文青和施工队初来时面临的境况。当年,住房问题十分突出,建设者们本着“先生产,后生活”的建设方针,采取“边进人边盖房,进来就盖,盖了又进”的滚雪球方法,自力更生。他们到荒地上割毛草,下地和土坯,自己动手,搭起席棚,盖起了“干打垒”土房。

“建厂的地方没有任何建筑物,就用麦秆、稻秆临时搭建,这种房子冬天冷,夏天热。”王文青说,最可怕的是附近还有狼出没,因此还组织成立了保卫队。

至今都令王文青感慨的是,当年建设时,天热蚊子多,五六十人睡一个大通铺,钻进蚊帐后再起来,铺上就留下一个湿湿的印子。最辛苦的是工程兵,他们三班倒,机器不停,24小时运转。

王文青回忆,当时工地车间混凝土预制件吊装任务很大,有些构件重达六七吨,需要用吊车安装。吊车还没有运到,王文青和建设者们自力更生,用蚂蚁啃骨头的方法,只借了一根独脚拔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把混凝土柱子、混凝土大梁、大型屋面板等140多件构件,一件一件地吊上去,创造了没有吊车也能吊装的奇迹。

火热的青春,火热的建设。王文青先后和支宁建设者们一起修建了中卫大河机床厂、农牧机厂、地震台、青山试验机厂、水泥厂、水利工程局、吴忠材料试验厂、吴忠仪表厂等。

来了,就扎了根。王文青和支宁建设者们留在了宁夏,没有返回河北省第六建筑公司,就地组建成为宁夏第三建筑公司。

“来宁夏后悔吗?”

“不后悔。我们的青春,因为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而更加美好。”王文青笑着说,如今他的子孙都已在宁夏扎根,继续为宁夏建设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记者 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