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玑巷序

                                                 叶春生

广东人不知道珠玑巷,就像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这句话像一则广告词,但我想它一点也不像现代广告词那么夸张,它应该是百分之百的事实。可是现在的广东人,的确有些是不知道珠玑巷的,那就读一读我们这本《珠玑巷传说与掌故》吧,要不然连自己的祖宗从哪儿来的都不知道,就更不应该了。
小时候常听老人说,珠玑巷出来的人脚小趾有重甲。一看我的脚小趾也有重甲,再查族谱,证实我们叶姓家族都是河南叶县来的好龙之叶公的后代,来路也必经珠玑巷无疑了。十多年前,我访问了端州方志办一位资深学者,他说珠玑巷出来的人还有个特征——鼻梁上起个小节,他正是这样,并说他们村里的人都是鼻梁起节的,是正宗的珠玑后裔。我对镜一照,鼻梁无节,才想起我母亲是岭南土著沙人(壮族的一个支系),我是中原汉人与土著结合的产物,不是正宗的珠玑后裔。珠玑巷的故事竟如此神奇地体现在每个人的身上。于是乎,当本书的主编陈摩人和彭祖熙先生约我写个序言的时候,我就爽快地应允了。
他们很客气地说:你工作忙,可抽些章节看看便妥。谁知不看则已,一看便放不下了,不仅因为它的故事神奇、惊心动魄,还因为它的风土人情与整个广东,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的人文风貌息息相关。单说珠玑巷这个名称吧,广州有珠玑路,东莞有珠玑街,南海九江有珠玑冈,广西平南县亦有一条珠玑街,可见其影响之深广。
说到珠玑巷的故事,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当数胡妃潜逃和皇室下令血洗珠玑巷的故事。不仅因为它曲折离奇,反映了宫廷明争暗斗的恩恩怨怨,还因为它反映民间生活的广阔画面:富商黄贮万之重情、家丁之不义、胡妃之聪颖刚烈、族人之齐心协力、开拓进取,这些精神,都为民间所津津乐道,并对珠江三角洲风俗人伦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山小榄的菊花会,是为纪念他们的先祖从珠玑巷逃到当地定居而来;广泛流传于珠江三角洲之“年晚煎堆”,也是从河南中州传到珠玑巷再传到南海、顺德一带的;还有南海神童伦文叙送给皇帝的糯米糕,也是他应考途中在珠玑巷买的,后来他中了状元,才被太后赐名“状元糕”的。流传至今的台山广海“打龙船”的风俗,亦与因“胡妃之祸”珠玑巷人南迁有关。而他们的“龙船菩萨出游”的场景,龙船上置福禄寿三星、四大天王,又使人想起粤东地区的“三山国王游龙船”。这种种事象告诉我们,岭南文化根在中原,但又打上了鲜明的地域烙印,反映了他们颠沛流离的迁徙生活,以及慎终追远、勇于开拓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他们的后人在珠江三角洲的开发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这本《珠玑巷传说与掌故》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岭南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轨迹。《畲岭的故事》、《畲族的图腾与高皇歌》告诉我们,那里是雷、蓝两姓畲民的发祥地,至今居住在珠玑巷的畲族同胞尚有60多户400多人,他们保持着本民族的生活习惯,崇狗敬狗,不吃狗肉,雷姓畲民还有在大年初一、初二吃鼠肉的习惯。因为鼠害严重,为除害以保丰收,故有此举。与汉族地区年卅晚点灯给“老鼠嫁女”内涵相似。农历正月初二是珠玑巷的“放牛出行日”,连南、连山一带的瑶族同胞则称为“放牛出栏节”,以示开耕。珠玑巷人放“野牛”则是为使二牛相角,以决雌雄。六月二十四日的“吃新节”与连南壮族的“尝新节”基本相同,其中仙狗给人间带来谷种的情节,又使人想起藏族民间传说中《青稞种子的来历》,就中也是一只天狗把青稞种子带到人间的。
另外,还有许多人文趣事。原来,大文豪苏东坡也到过珠玑巷,并在龙泉寺留有诗作,他的孙子苏绍箕(人称苏太尉)就出生在珠玑巷。苏太尉的母亲竟是欧阳修的孙女。那么多文人学士都与珠玑巷有缘,难怪它名扬古今中外、情牵后裔赤子了。小小一条古巷,竟成立了珠玑巷后裔联谊会,也算华夏一绝吧!
在此先贤荟萃、华翰透纸的书中舞文弄墨,失敬。谨为序。

2001年9月20日
于中山大学康乐园

(作者现任中山大学教授、博导,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