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宗祠的宗族风骨

王氏宗祠的宗族风骨

 

在静静流淌的还乡河畔,有一座清代建筑,青砖小瓦,木雕明檐。这就是位于玉田县杨家套镇的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王庄王氏宗祠。这座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建筑,承载了一个宗族的风骨。

初识宗祠是在2009年参与编写校本教材《可爱的家乡》。那时才知在我的家乡有一处保存这么完好的宗族记忆。不禁想起了鲁迅笔下少年闰土帮着做短工的父亲擦拭祭器的情景。作为家族的象征,宗祠在人们心目中占有极高的地位。在过去,宗祠祭典也作为传承祖先信仰的优秀文化形式沿袭下来。时常会想,王氏宗祠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家族文脉?她留给子孙后代怎样一种精神烙印?她又如何穿越历史的风雨一路走来?

真正有机会走近她是在去年夏天的一次联谊活动。我们单位与达王庄村民搞了一场文化消夏晚会,我参与了策划。挑灯夜战,仔细翻阅宗祠资料,循着历史的轨迹在脑海中一遍又一遍重构了王氏宗族的来龙去脉。

六百多年前的明朝永乐年间,玉田迎来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来自安徽、河南、河北南部的大批移民在玉田南部茫茫洼地停驻。他们拓荒耕作,建村立庄,繁衍生息。王氏先祖王安从安徽迁居而来。面对环境差异与奔波劳顿,他来不及休整,便带领族人在这片荒芜的土地搭起窝棚,挖坑取水,引火烧荒。不知道他们怎么驱赶夏季草甸的蚊虫;也不知道他们怎么熬过冬天刺骨的寒冷。不知道他们怎么忍饥播种;也不知道他们怎么守望收成。更不知道他们怎么驱逐离乡的孤寂,把这片那时还称不上丰美的水土认作故乡。他们坚韧前行闯出一条生路,就像顽强的种子,在这里扎根,在这里生长。

王氏后人秉承前志,代代英贤树起了家族的威望。明清之交,铁骑入关,异族强行颁布“剃发令”,汉人凡有不从,轻者惨遭毒打,重者人亡家破。王氏王公濯愤然抵制“剃发令”,宁可折腰绝不丢了气节。末了他出家皈依佛门,以此捍卫国破家亡时的最后尊严。绝不做不仁不义绝情郎的清朝贡生王璋,与邻村知书达理的郭家女订有婚约,怎奈天有不测,郭女暴病双目失明,未来岳父为了不拖累王璋坚决退婚。如果换做现在,任是谁遇到这种情况,为人生长远打算,略作沉吟思考,也无可厚非。然而,王氏儿男岂有背信弃义之辈?王璋斩钉截铁不负前约。

先祖的美德代代铭记。光绪年间,王氏十六世孙王敬德,一个官封皇朝六品,文武双全的家国栋梁,为铭先祖,呕心沥血,历时44年建成宗祠。宗祠落成他已体弱年迈。即将撒手人寰的他叮嘱儿孙定要继承家风:“庙已修成,当中尚缺门楼一座以收合堂之气,乃至完善,尔等必须继吾志以修之……”

怀着对王氏一脉的敬仰,踏入宗祠的一刻,我被眼前的建筑征服了。四只彪悍石狮,威严不可侵犯,站立门前,守护着临街门楼高悬的那一块象征宗族尊严的古老石匾。这临街门楼,青石垒座,青砖雕檐,上覆青桶小瓦,瓦脊飞龙走兽,美哉之中透着一股让人豁然敬畏的威严。院内正殿一座,门楣匾额高悬,两侧青石雕柱,上刻一联“堂构新辉昭进德,杯椿旧泽永贻谋”,一股浑厚温暖的家风飘然而至。殿内雕花底座上的几统苍劲石碑娓娓讲述着宗祠过往。

这样的一座祠堂,该是王氏后人心中永远鲜活跳跃的脉搏。她带给王氏儿女的该是何其珍贵的一份财富。宗祠小院,是中华艺术瑰宝之一北方“昆曲”的发祥地。当台下掌声如雷,人们狂热的痴迷昆曲,当郝振基、王益友等著名演员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享誉全国,谁又知道当年就是王敬德长子王绳在这里创建“益合科班”,教授“昆弋”。这个院落中曾有王氏子孙反复琢磨唱腔沙哑了嗓音,曾有王氏子孙精心排练招式伤痛了腿脚,曾有王氏子孙深夜赶制“行头”刺破了手指……冬天三九,夏天三伏,泪水和汗水浸润着一份执着。

这样的一座宗祠,又涵养出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就在这栉风沐雨的宗祠院中,王敬德之孙王却三高举红旗,召集乡民,训练队伍,抗日救国。摸爬滚打,射击冲杀,一双双曾经紧握锄头的大手在这里举起大刀长矛,扛上步枪土炮,面向宗祠宣誓,流血又算得了什么!堂堂儿男绝无惧色!多少人辞别高堂,舍下妻儿,义无反顾奔向战场。在枪林弹雨中他们用热血与胸膛保护父老,捍卫民族,保卫家国!1938年,当抗日的烽火蔓延,冀东大暴动号角吹起,20万冀东人民拿起武器奋起抗日,这里便成了却三武装队伍抗日救亡的指挥所。这片热土上的百姓,奋起反抗,争取自由与幸福,红色烙印在这里深深铭刻。

这样的一座宗祠,带给她的子孙的更多的是一份精神,一份信仰,一份追求!当黎明的朝霞再次映红斗拱雕檐的时候,古老的宗祠定会愈加浑厚庄严、深远肃穆,因为宗族的精神早已化作血脉基因在族人骨子里代代传承!

王氏宗祠简介

王氏宗祠位于河北省玉田县城东南杨家套镇达王庄村内,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净觉寺相距4公里。2008年10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绪四年,宗祠由王氏十六世孙王敬德主持创建。当时是达王庄及周围几个村庄王氏家族的祠堂。既是供奉王氏族人祖先牌位的场所,也是王氏族人商议族中大事的地方。其建筑布局与我国古代北方乡村富裕民户的标准院落布局极为相似,整体建筑为(坐北朝南依次排列):正面祠堂面阔三间,纵身一间,殿前有廊及明柱,与净觉寺后殿结构相似。东西耳房各两间,对面厢房各三间,二道墙中为垂花门楼。外墙中为砖雕斗拱门楼,此门与净觉寺的门殿建筑风格极为相似。门楼镶“王氏宗祠”石匾一块,整个祠堂东西宽21米,南北长40.9米,总面积859平方米。

宗祠总体保存较好,遗存大量碑刻及石构件,有很高艺术价值。规模和式样在民间宗祠中可谓佼佼者,其蕴藏的丰厚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科研、教育价值,同时对了解研究我国封建制度,清朝晚期北方建筑艺术都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