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当路王氏王得胜、王佐良、王裕晏祖孙

国之栋梁族,族之荣宗家
——记当路王氏王得胜、王佐良、王裕晏祖孙

明清两朝,为发展生产,巩固政权,实行了较长时期的移民方略和迁界禁海政策。明正统年间,包括当路村在内的云台山区尚在海中,因少于战火,人口相对绸密,自然被列为移民范围。一批又一批的族老先贤背井弃舍,流落他乡。我当路王氏54世祖璋公一族同迁沂州郯邑,璋公落籍王朱樊村,至今已逾五百七十余年,其裔已成显支望族。其中璋公第十三世孙绪若公、绪若公次子佐良公、绪若公孙裕晏等,皆雄才俊杰、国之栋梁而各领风骚,荣耀一族。
王得胜
得胜公(1825—1908),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王朱樊村人(清属山东兰山县,民国初年划郯城县。1941年8月临沭建县,属临沭县。1971年5月划归江苏省东海县),谱名绪若,字捷三,跟随海州守备秦怀扬后获赠名“得胜”。生于道光三年(1825年)乙酉年初春,卒于光绪34年(1909年),享年85岁。当路王氏六十六世孙。
出生寒门,少年从戎
得胜公,道光初年生于山东沂州府兰山县朱范村,家境贫寒,父亲王年早亡,跟着母亲袁氏以佣工为生。十三岁时,母子生活难以为继,袁氏便嘱其至老家当路寻求生路。后经当路族贤引荐佣于海州守备秦怀扬家。平时跟着家丁一起识字习武,使枪弄棒。成年后,身材魁梧,聪慧过人,回家敬孝侍母,娶妻生子,曾一度至井店子(今山东临沭县城东井店村)武馆做武师,亦耕亦武,家境渐好,倒也安然。
咸丰初年,得胜公与其叔在邻近欢墩埠赶集时,偶遇一无赖欺行霸市,强抢百姓,努不可遏,遂将那人暴打一顿,谁想那无赖竟一命呜呼。为免吃官司,得胜公逃至海州投奔旧主秦怀扬。时南方太平军为乱,朝庭命海州守备秦怀扬招募兵勇,得胜公遂投身行伍,成为秦怀扬手下一员兵勇。因其彪悍勇猛且办事干练,深得秦怀扬赏识,受命沭阳剿匪,捕获良多。
征战南北,功勋卓著
咸丰六年,秦怀扬举荐其赴江南大营,隶钦差大臣德楞泰(应为德兴阿)、袁甲三。在江南大营,得胜公凭借自己出众的武功,骁勇善战,加上秦怀扬的举荐,很快在兵营里声名大振,有“铁金刚”之称。太平军夺取六合,清军一时无法攻取。得胜公奉命主攻,身先士卒,杀开缺口,最终攻克六合。此役后得胜公获赏六品功牌。接着在后来江浦之战中再立战功,钦差大臣德兴阿保奏后,上谕:“著赏戴蓝翎顶戴,并给予五品外委牌扎。”
当时捻军活跃于淮北一带,当地绅民纷纷组织乡勇团练以御捻军袭扰。于是海州地方绅民上书官府,亦要求组练团练保卫地方。于是得胜公得以外委至海州,经漕督王梦龄奏保,以千总留漕河两标尽先拔补招募乡勇组练团练。咸丰十年(1860年)年初,奉团练帮办大臣袁甲三调令,去临淮关与捻军作战,因功蒙赏五品顶戴。战后奉命回驻海州,保护淮河漕运。
九月,捻军张乐行、刘天祥所部进攻赣榆县城(今赣榆县赣马镇)。海州急调得胜公赴赣榆与知县方钧共同御敌。仅以一百五十余人兵力和王秀廷所部团练、乡兵御守,捻匪环攻九昼夜,城垣倾圯,城内绝粮。得胜公以牛车土囊补塞缺处,煮箧笥败皮与军士分啖,杀敌无数,终保危城。咸丰十一年(1861年)捻军增加兵力,得胜公与王秀廷率部死守,击退并擒斩幅匪高三。这年为加强守备,得胜公与县人周日森修筑青口圩。八、九、十这三个月,捻匪精锐大攻县城,县令玉亮督王秀廷部固守。捻军最终不胜走去。
得胜公自己招募兵士,组成“得胜营”,游防海州、清江、桃源等处。这时捻军分成东捻和西捻,东捻巨酋任柱(即任化邦)率众逼海州,得胜公以计深入贼巢,决战中擒任柱未得,擒其兄任锁而归。后任柱死,余党平。漕督吴棠奏保,以参将补用加副将衔。同治六年(1867年),捻军统帅赖文光由清淮南窜,得胜追之,一昼夜行三百余里,擒赖文光于扬州之五台山。以其功同治帝下旨以总兵补用,并赏“志勇巴图鲁”名号。同治八年(1869年),大军击捻巨酋张宗禹于东境,得胜公大小数十战。事平,以提督记名简放,旋署海州营参将。
保国安民,加官进爵
清末太平军与捻军为乱,一时各地兵防空虚,治安恶化,加上时局动荡,因此匪患日趋严重。沂州地处苏鲁交界,因此匪患尤其严重。 同治二年,漕督吴勤惠公棠奏遣陈帅国瑞,由淮徐进剿沂境幅匪,首克长城贼圩,次攻中村,生擒逆首孙化祥,沂境肃清,得胜公赞助之功为多,以功保守备,加都司衔。接着随国瑞进攻白莲池教匪老巢,先登中矛,血溢肠出,裹创复进,获匪首刘双印。经僧格林沁保奏,获朝廷“著免升都司,以游击仍留漕河两标尽先补用。”五年,连年在徐(州)、淮(阴)一带剿匪有力,经漕运总督吴棠保奏:“著以参将尽先补用,并赏加副将衔。”
之后得胜公仕途顺畅,屡获升迁。光绪九年(1883年),授江西南赣镇总兵,光绪十一年(1885年)告归。十五年(1889年),两江总督曾国荃,檄委其统淮北缉私营,兼漕标营务处。十六年(1890年),马陵山匪徙啸聚,得胜公先事侦知,俘三十余人,盗风遂戢。绪二十一年(1895年),甲午战争爆发,日舰至海州湾,两江总督张之洞,命其所部海胜军八营,驻防海州、青口一带,守海疆、防倭寇。得胜公日夜巡视墟沟、青口一带,日本人见海州地方防守严备,遂撤去。
甲午战争结束,日舰撤走,半年后海胜军奉命遣散。得胜公奉旨补授陕西河州镇总兵,但并没有赴任,而是以疾奏请开缺,并辞营务,回到家乡,含饴弄孙,并与当地文人学士相交游。喜作大字,为时所称。凡公益善举,不惜巨金。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终于家,寿八十六。
江督端方,奏请于海州地方建立专祠,列入祀典。宣统元年,绅耆合词吁请,将事迹宣付史馆,附祀僧忠亲王祠。
王佐良
佐良公(1872年-1935年),得胜公次子,山东省兰山县朱范村(今属江苏省东海县石梁河镇)人。当路王氏六十七世孙。
佐良公自幼随塾师张宝信学习。后捐资为秀才、贡生,授江苏省候补道、资政院议员。宣统三年辛亥,武昌革命党人起义,时局动荡。赣榆县西部会党及土匪趁机作乱,末山(即磨山,位于今江苏省东海县石梁河镇西部与山东省交界地带)一带为土匪盘踞袭扰商旅,又青庄湖(今东海县青湖镇)营防营驻守官兵作乱,并与附近土匪声气相通。时任赣榆县知事唐运鹏鉴于县里无力剿匪平叛,遂邀时为兰山县资政局议员的佐良公率军剿匪平叛。八月底,佐良公与其侄王沂华率私人武装及沂防营官兵进至磨山进入赣榆西部,九月一日,击破磨山土匪;乘胜进军至青庄湖,歼灭叛军,克复盐防营。
辛亥年十月初二,海州盐防营发生兵变,乱兵占领海州,地方大乱。海州士绅遂请佐良公率其所部前至海州平叛。佐良公留下部分军队继续清除当地残匪,亲率所部向海州进发。十月初六,至大沙河(今赣榆县沙河镇),闻乱军首领王西斗在浦南(今连云港市新浦区浦南镇)一带作乱,于初七日凌晨突至浦南包围叛军。经过一番激战,击杀叛军首领王西斗,剿灭了叛军。
中华民国成立后,佐良公任海州军政支部长,后又提升为陆军少将,领“三等文虎嘉禾勋章军政执法官官衔”。进入民国,赣榆县局势仍然不稳,且赣榆县境内土匪与县军政人员互相勾结。佐良公致函时赣榆县知事唐运鹏扩充军备、注意官匪勾结。同时电令驻青庄马队进驻县城(今赣榆县赣马镇),加强县城防务。但县令唐运鹏不以为意,以军饷不足由推诿。
农历腊月中旬,巨盗孙秩坠与县吏勾结,县令唐运鹏举措失当,形势危急。佐良公令驻青庄湖马队移守县城,县城局势稍安。这时北境匪事起,佐良公率县队及练勇进剿于龙王庙。
辛亥年腊月二十一日,响水海匪突然窜来攻破海头圩(今赣榆县海头镇),佐良公只好暂离赣榆县城,带盐防营和商团兵40多人前去剿灭。就在这一夜,赣榆县数股土匪万余人趁虚攻陷县城,县令唐运鹏只身坠城逃往青口(今赣榆县青口镇)。江苏军政府闻知赣榆城陷落,电令海州民政长、十三协统领何锋钰发兵赣榆剿匪。何到赣榆后,和青口的商会许鼎馨,姜佩之等相见,并安排盐防营,以及由他带来的完字营,合兵于十四日攻城。土匪于二十一日夜弃城溃散。
县城光复后,鉴于县唐运鹏无能,赣榆士绅一致推举佐良公出任赣榆县民政长(县长),自此,佐良公开始了其长期主政赣榆的政治生涯。1925年,佐良公下野,1927年复任赣榆县知事。在赣榆县主政任期内,佐良公颇有善政,他除暴安良,发展经济,关爱百姓,一时间有口皆碑。他主修了《赣榆县续志》、《赣榆县续志附编》,已成不朽之作。他提倡树艺(种植技术),认为这是“实业中一大要图”。时值江苏省政府转发部令,要求各地“创办森林”,佐良公便总结了自己20余年的“留心经验”,著《树艺浅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1935年,佐良公病逝。
佐良公一生既有功于国,又荣耀于家。特别是对老家当路十分牵挂,当得知老家当路修宗祠短缺银两时,慷慨捐赠五百大洋,补足修祠全部短缺资金。并撰写《当路王氏建祠修谱宣言》,广告四方,号召全体族人不分远近,不分穷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团结一心,支持宗祠建设。此举得到当路王氏世代颂扬。
王裕晏
王裕晏,得胜公之孙,佐良公之侄,当路王氏六十八世孙。1933年1月出生于王朱樊村。曾任山东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五届中共山东省委委员 ,第七、八、九届山东省人大代表,山东大学名誉教授。现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和中国茶人联谊会特邀顾问、山东省茶文化协会会长、中国老年教育书画研究院院长、山东省老年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 。1998年,王裕晏离职后,组织成立了山东省茶文化协会,现发展会员300余家,理事单位120余家。培训初、中、高级茶艺师和评茶师600余人。推广新技术和茶叶新品种,扩大了茶叶种植面积,提高了茶叶品质和生产效益。1997年山东省茶叶种植面积仅有3380公顷,产量1300吨;到2006年,茶叶种植面积达到15740公顷,产量8000吨,并且培养出一批山东茶的知名品牌。积极致力于鲁茶历史文化研究。拍摄了十二集大型纪录片《齐鲁茶缘》,并撰写了论文《鲁茶渊源》,出版了以“茶”为主题的个人书法作品集。
王裕晏一生从政,功国荣家。为报祖恩,于2005年11月专程来老家当路指导宗谱修续和宗祠复修工作,并为宗谱题写谱名、谱序、祖训。
得胜公祖孙三代承祖德,怀祖训,功于国,荣于家,不仅于族中传为佳话,更以卓著功勋永载史册。1942年4月,刘少奇进驻得胜公府邸菊园大花厅,在这里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指导山东抗战工作。1943年春,八路军115师首长罗荣桓、朱瑞、黎玉、肖华、谷牧等进驻王府大院,这里一度成了山东抗日指挥中心。得胜公一家可谓为民族解放事业和民族振兴大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当路王氏一族增添了不朽殊荣,其功其德必将光照千秋,世泽后人。